□ 文/本刊記者 李易之
他們的著作,成了老撾國禮
——專訪“中國—東南亞銅鼓”研究項目專家團隊
□ 文/本刊記者 李易之
促進民心相通是中國目前與其他國家合作建設“一帶一路”的重要課題之一,中國對東盟國家人文交流的投入在不斷加大。致力于通過對銅鼓文化研究,促進中國與東盟民心相通的廣西民族大學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李富強教授近日接受了本刊記者的專訪。
李富強教授于2012年聯合廣西考古文物保護研究所的幾名同事,共同發起了“中國—東南亞銅鼓”項目,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該項目被李富強教授本人定義為:展現和解釋中國與東南亞歷史悠久的人文交流,為中國實現“一帶一路”倡議提供文化支持,以文化促進中國與東盟民心相通的基礎性工作。
銅鼓是流行于亞洲東南部許多民族之間的打擊樂器。最早的銅鼓誕生于距今約3000年前,是亞洲稻作文明的重要遺產之一。銅鼓文化廣泛分布于中國和東南亞地區,并在古代中華文明與各民族文明交流融合的漫長歷史中,被廣泛應用和傳播,現已滲透至許多地區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
在中國廣西的一些村鎮,青蛙被當地奉為雨神,而當地人認為敲擊銅鼓能夠將青蛙請來,保佑當地風調雨順,銅鼓因此成為“螞拐節(青蛙節)”等民俗活動的禮器或文化旅游項目中的用品;而在泰國,銅鼓及其文化被泰國王室很好地保護和傳承,至今仍在御耕節以及其他一些王室的活動中使用。
“銅鼓的鼓面象征著天空的物體和宇宙,鼓身則象征人間;銅鼓上的水波紋反映當時人們逐水而居的生活方式,這說明水對于當時的社會發展十分重要?!崩罡粡娊淌谂e例道。
在李富強教授看來,銅鼓文化作為中國與東盟國家共享的文化遺產,是古代中華文明與東南亞民族人民往來、文化相融的重要例證。“銅鼓的例證證明,我們的祖先就能夠友好的往來。那么我們今天同樣可以做到。”
李富強教授表示,建設“一帶一路”要文化先行,實現文化相通,其中最主要的方面是需要實現人與人之間心靈的溝通。“所以我們做的這個工作等于是在鋪路,為‘一帶一路’建設起心靈溝通的作用?!?/p>
有趣的是,開展這次研究的初衷,也正是誕生于20世紀90年代中國與東盟學者間的另一次面對面交流。當時的李富強教授任職于廣西民族研究所,在該機構組織的一次名為“壯泰民族傳統文化比較研究”的項目中,李富強教授與泰國的學者們關系非常密切。
“當時一位泰國的考古教授知道中國也有銅鼓后,表示對中國的銅鼓感興趣,于是我們相約一起來做關于中國南方銅鼓的調查研究。”李富強教授回憶道。然而遺憾的是,這個合作因種種原因未能成功開展。
2012年,機會終于再次降臨。當廣西人民出版社一名負責人詢問是否有研究項目需要申報時,李富強教授很快決定,重啟當年未能如愿的銅鼓研究。
將銅鼓文物的尺寸、重量、紋飾和形制等內容盡可能詳盡地記錄,而后進行考古學和民族學等領域的分析研究,這是李富強教授的研究團隊在考察過程中主要的研究方式。東盟國家的博物館、村鎮、收藏家的私人場所則是團隊最常探訪的地點。
這些年來,研究項目團隊已走過老撾、越南、緬甸、柬埔寨和泰國5個國家開展考察,不久的將來還將訪問馬來西亞和印尼。
而困難幾乎貫穿團隊研究活動的始終。為獲得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團隊不僅要在東盟國家跋山涉水,甚至在惡劣的條件下開展田野調查;后期編輯、排版、校對時,也因種種原因而動員了很多力量參與其中。在《老撾卷》的編輯工作中,僅校審就用了近1個月的時間。
2015年,團隊在緬甸考察時,遭遇了當地4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暴雨很快發展成為洪災,而緬甸基礎設施相對薄弱,許多公路被洪水淹沒?!爱敃r原定的到達時間是下午5點左右,但由于車輛無法行進,直到深夜才到達目的地。”這一天,團隊的所有人都感到非常疲倦。
“不過像我們搞科研的,條件基本過得去也就可以了。”李富強教授面對記者,這樣說道。顯然,這樣的困難并不能擊敗項目團隊“將研究進行到底”的決心。
團隊的研究成果所帶來的效益,目前已經體現在包括學術、社會、外交等諸多層面。
李富強教授帶領的團隊在學術的層面所取得的成就,在老撾歷史研究,乃至世界銅鼓研究史上都堪稱史無前例,為學界開展相關研究提供了豐富、生動、詳實的第一手資料。
另一方面,通過團隊3年多的努力和各方的大力支持,項目的第一部著作《老撾卷》已于2016年完成。
老撾方面十分重視這本著作,在該國新聞文化旅游部的提議下甚至成為了老撾的國禮。隨后,這本書在2016年第19屆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和第11屆東亞峰會上已被贈與前來與會的國家首腦。
這也是廣西出版界首次對東盟國家實現版權的出口。該著作隆重的國禮交接和首發儀式于2016年9月在老撾首都萬象舉行。老撾新聞文化旅游部文物與遺產司司長本天·西里巴攀評價稱,《老撾卷》是中老兩國達成的長期戰略合作協議下取得的實實在在的文化合作成果。
據悉,研究完成后團隊將出版《中國—東南亞銅鼓》叢書共計10卷。

2015年2月在柬埔寨調查期間與柬埔寨皇家研究院交流,左六為廣西民族大學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李富強教授
然而如今團隊最大的擔憂是,中國與東盟共有的這一銅鼓文化紐帶,其存續現已經面臨嚴峻挑戰。
銅鼓文化雖廣泛分布于中國和東盟國家,但早已遠離了人們的生活,也遠離了主流文化;在東南亞的某些地區,歷史上戰爭的破壞和非法走私等,導致銅鼓文物流失嚴重。
“販賣銅鼓文物很大程度上可以解決生活上的燃眉之急,據說一面銅鼓在一些地區可以在市場上換7頭牛。這對于經濟困難的民眾來說相當可觀?!彪S李富強教授一同接受采訪的,還有廣西民族大學東南亞語言文化學院副教授衛彥雄,他向記者透露道,“這些銅鼓被販賣后有幾種流向,其中以黑市、周邊經濟狀況較好的地區,以及西方發達國家等為主要目的地?!?/p>
文物流向發達的地區或是收藏家手中,一定程度上可使之免于破壞,卻也存在較大的弊端。一方面,一些收藏家對銅鼓文物的保護未必在行;另一方面,離開了原生環境的銅鼓文物,文化內涵久而久之被人遺忘,銅鼓也就變成了一件“死”的器物。
“現在迫在眉睫的是民間傳承人的問題。銅鼓作為一個文物,無法使用則終有一天會風化、會損毀,與之相應的文化也就消失了。” 衛彥雄副教授表示,研究團隊也希望通過科研,喚醒更多人對于傳承和保護銅鼓文化的意識。
·聯系編輯:38109430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