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玲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一名教師最可悲的事情是停止成長。作為教師,應有一些清醒與自覺,我們處于一個浮躁的時代;專業閱讀,能讓我們浮躁的心沉靜下來。在這里,可以汲取教育思想的營養,尋找教育智慧的源頭,可以夯實學術根基,構筑教育愿景。在這里,我們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摸索:以解決問題為驅動的閱讀
夢想伴我上路,一路摸索,有尋覓的艱辛惶恐,也有成功的欣慰自得。
剛開始教學時,看得最多的是教學參考書。記得當時借到了一套《中學語文課文分析集》,簡直欣喜若狂。書里每篇課文都有多位專家學者進行分析鑒賞,還有名師的設計,每一篇都可以讓我學習借鑒。任教的第二年,我承擔了天河區公開課《小麻雀》的教學任務,心中沒有把握,就從《語文學習》《中學語文教學》等雜志中找案例,從《語文名師課堂實錄》中揣摩模仿。公開課獲得了成功,從書里尋求幫助讓我信心倍增。
后來,一本《中學著名語文特級教師教育思想精粹》讓我眼界大開。我開始找于漪、伊道恩、張富、寧鴻彬、陳鐘樑、陳日亮等特級教師的文章來看,名家的教育思想拓展了我的思想境界。于漪的“語文教學要講求綜合效應”,寧鴻彬的“寓思維訓練于讀寫聽說訓練”,錢夢龍的“主體主導主線”等教育思想,對我影響很大。我開始嘗試進行優化課堂教學的改革,后來逐步摸索出“以情入境、以奇入境、以趣入境、以疑入境”等方法,巧設氛圍,將學生引入佳境。廣州市語文教師優秀課比賽,我獲得一等獎;首屆廣州市青年教師十佳比賽,我成為廣州市十佳之一。
尋夢的成功,讓我感到欣慰。一系列的成績和榮譽,讓我開始有點自我滿足,缺乏往前走的動力了。
轉折:構建專業閱讀地圖
成功和榮譽,往往使人故步自封。而偶然的眺望,會發現遠處別有洞天。2001年在北京舉辦的國家級骨干教師培訓,可以說是我教育生涯的轉折點。
我像一只井底之蛙,第一次看到遼闊的大海。這才發現,原來教育的天地,是這么廣闊!我開始反思之前所走的路,發現自己任職以來的閱讀,基本屬于應急性閱讀,以解決當下的問題為目的,所選的書籍以案例型、經驗型為主。這些書籍對我的成長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但要走得更遠,我還應該增加分析型、原理型、哲學型書籍的閱讀。班主任彬福老師告訴我要注意研究文學史、教育史、語文教育發展史,這樣底子才能厚實。導師章熊告訴我,凌空張慧眼,局外識全棋。
于是,我著手構建自己的專業閱讀地圖。第一板塊,學科專業類閱讀;第二板塊,教育專業類閱讀;第三板塊,人類基本知識類閱讀。我根據自己的優勢和短板,詢問、查找、確定自己的閱讀書目。我突然覺得,我描畫的不是閱讀地圖,而是我自己的教育夢想。
在眾多的書籍中,我在尋找一些能奠定自己學術根基、形成自己專業思維方式的書籍。學科專業類閱讀,我選擇了左安民的《漢字細說》,呂叔湘、朱德熙的《語法修辭講話》、章熊的《中學生言語技能訓練》等;教育專業類閱讀,我選擇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佐藤學的《靜悄悄的革命》、帕爾默的《教學的勇氣:漫步教師心靈》等;人類基本知識閱讀,我選擇了李澤厚的《論語今讀》、柏拉圖的《理想國》和羅素的《西方哲
學史》。
眼界高時無物礙,心源開處有波清。專業閱讀地圖的構建,讓我的教育教學境界大開,內心的激動和愉悅難以言表。
發展:與研究結合的閱讀
境界的拓寬,讓我明確了努力的方向。蒲松齡說:“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方向既明,唯以勤奮。
從北京培訓回來,恰好有省級課題的申報。當時正值春節,別人在過節,我卻對著那些表格苦苦思索,真的很想放棄。給彬福老師打電話,他推薦我閱讀裴娣娜的《教育研究方法導論》。認真看完后,我明白了如何選定研究課題,怎樣形成研究假設,怎樣進行教育研究的設計以及怎樣進行調查研究。我初步把選題定為“網絡文化對語文學習的正負面影響及策略研究”。通過查找大量相關材料,完成文獻綜述,我艱難地把課題申報書一項項填完。這個課題,最終獲得了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的立項。
其實仍然有許多東西在申報時是沒有想清楚的,網絡文化對語文學習的正負面影響因素這么多,我不知道該從哪里入手。有一天,我在書店看到了陳向明的《在行動中學做質的研究》,心中一喜:質的研究可以是我實證研究的一個切入點。于是我對50位受訪者進行了深度訪談,然后梳理歸納。但是課題做到一半,還是深入不下去,我發現只有質的研究是不夠的,還應該有大量的數據分析。于是在學校數學老師的幫助下,我又自學了《SPSS統計分析基礎課程》,學習使用統計軟件SPSS進行差異分析、因子分析,然后從大量的影響因素中找到共同的影響因子。從課題申報到成果鑒定,一本本書、一篇篇文章,陪伴著我一點點成長。
從那以后,課題研究成為我教育教學的一部分,我開始思索下一步的研究方向。針對中學語文班級授課制中忽視學生個體差異的弊端,我開始進行中學語文差異教學的課題研究。我查找中外對差異教學的研究,華國棟的《差異教學論》、夏正江的《一個模子不適合所有的學生——差異教學的原理與實踐》、湯姆林森的《多元能力課堂中的差異教學》等書籍,讓我重新審視課堂教學,思考如何關注差異。有一天,我翻閱吳鼎福、諸文蔚的《教育生態學》,有了意外的收獲,里面提到的限制因子理論對我的研究有極大的啟發。要實施差異教學,難點在于診斷測查,于是我設計了中學語文閱讀、寫作能力的測查診斷量表,尋找影響學生語文學習的限制因子。在此基礎上,實施多元彈性互動差異教學,力求使每一個學生在原來的基礎上獲得最大限度的提高。
與研究結合的閱讀,讓我不斷尋求自我的發展。
回歸:與生命相連的閱讀
除了課堂教學和教育研究,由于還擔任學校行政職務,我也參與了學校特色課程的建設。
我們這些參與特色課程建設的教師,開展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閱讀,靜下心來,梳理學校的歷史,討論教育最核心的實質。最終我們發現,所有的教育,為的終究應該是人生命的發展。對生命的關懷,應該是也必須是當代學校的價值追求。閱讀張文質的《跨越邊界——生命化教育的一些關鍵詞》,讓我們體會到對生命的遺忘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對生命的漠視是教育最大的失職與不幸;閱讀馮建軍的《生命與教育》,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到教育應該回歸生命的本真,凸顯生命的靈動、自由和獨特;閱讀肖川的《生命教育引論》,讓我們明白了生命教育不僅要潤澤、點化學生的精神世界,而且還要潤澤、點化教師的精神世界。教師不僅意味著奉獻,還意味著從教育的歷程中獲得生命個性的張揚,體驗生命過程的美麗,享受自己勞動換來的芬芳,在成就別人的同時,也成就自己。這樣的閱讀,使人充實而愉悅;這樣的理念,浸透于我后來所有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包括以珍愛生命為主題的校本課程之中。
我很喜歡錢理群老師《我的教師夢》中的幾句話:“教學的本質是一種自我發現。教學的過程是學生自我發現的過程,同時也是教師自我發現的過程。這是一個雙向的運動:學生內心深處最美好的東西被教師激發出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自己心靈中最美好的東西也同時被激發出來了。這樣教與學的雙方都達到了一種真實的精神的提升。”
這幾句話準確表達了我的內心所想。教育,讓師生的生命變得更加溫暖和美好,讓我們的心靈日漸豐盈而澄凈。
“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閱讀,讓我發現了夢想的新天地,讓我把教育確定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我的專業閱讀,從以解決問題為驅動的閱讀,發展到構建專業閱讀地圖,進而延伸到與研究結合的閱讀,最終回歸到與生命相連的閱讀。
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其專精。喜歡這種與生命相連的閱讀,在這里,每天都有一種期待,總有一種新鮮感、興奮感、緊張感;在這里,我們遇到了更好的自己。
(作者單位:廣州市第四十七中學)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