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達
“核心問題”從哪里來?一是學生學習的核心障礙,二是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就語文閱讀而言,可將核心問題指向于文本的語言表達與主旨理解。例如,莫懷戚《散步》一文,主要內(nèi)容是“在初春南方的田野上,為了讓年邁的母親多走走,我們一家四口一起散步,可母親想走大路,兒子想走小路,我們最后選擇走小路,一家其樂融融”。課堂中,學生就文章的內(nèi)容會產(chǎn)生哪些問題呢?
問題一:“生命”指的是什么?(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綠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一切使人想起一樣東西—生命。)
問題二:為什么我會感到責任重大?(后來發(fā)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
問題三:奶奶為什么順從孫兒,變了主意?(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隨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
問題四:為什么背上的是整個世界?(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從學生提出的這四個問題來看,可以理出一個基本路徑。
路徑一:從問題一感悟出冬去春來的生命意義,從而理解“我”對母親照顧的責任。
路徑二:從問題三體會出長輩對小輩的關(guān)愛責任。
路徑三:從問題四追問出新問題:最終我們選擇走了小路以后,“我”的責任就沒有了?進而深入理解“我”身上照顧老小的雙重責任。
就這堂課而言,問題二“為什么‘我會感到責任重大”顯然對理解的路徑與主旨的揭示都起到了支撐性作用。這個問題可以作為課堂的核心問題。學生在解問過程中,還能同時體會出“舉輕若重”的語言特點。
文本解讀條條大路通羅馬,核心問題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對于教學而言,核心問題是一定指向?qū)W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其二,核心問題的凝練根據(jù)學情由師生共商;其三,圍繞核心問題的解決可以有問題系統(tǒng)的支撐。
(作者單位:上海市寶山區(qū)教育學院,上海市寶山區(qū)問題化學習研究所)
責任編輯:肖佳曉
xiaoj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