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仕倫
脫貧攻堅,關鍵在“精準”。貴陽市白云區緊扣“精準”不放松,實現黨的建設與脫貧攻堅同頻共振,出實招、想新招、用硬招,真正實現對貧困人口的精細化管理、對扶貧資源的精確化配置、對貧困戶的精準化扶持。
駐村干部+扶貧。突出精準幫扶,開展重點幫扶。白云區按照省委、市委和區委關于同步小康駐村和“第一書記”工作的安排部署,在經過3次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實際需求,明確了15個重點村作為2016年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的派駐村。同時,按照省、市規定的資格條件,緊扣“黨群部門幫弱村、經濟部門幫窮村、政法部門幫亂村、科技部門幫產業村、退休干部轉業軍人回原村”的原則,有針對性地精準選派了75名駐村干部和“第一書記”,并組建15支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開展幫扶工作。
截至目前,全區“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共走訪群眾11116人次,培訓黨員干部群眾1900人次,召開調研座談會219次,協調幫扶項目42個,協調幫扶資金378.13萬元,幫助群眾謀思路出點子228條,解決困難問題201個,化解矛盾糾紛164起,辦理實事好事235件。
隊伍建設+扶貧。夯實扶貧隊伍,培養致富領頭雁。白云區按照“扶貧先扶本”的思路,以鄉村兩級班子隊伍換屆為契機,扎實抓好鄉(鎮)黨委書記、村黨組織書記和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三支隊伍”建設,著力將政治素質過硬、能夠駕馭全局、善于抓班子帶隊伍、公道正派、胸襟開闊、嚴于律己的優秀干部選拔到鄉(鎮)任黨政正職;把帶動能力強的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政治素質好的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把黨性覺悟高的黨員致富能手培養成村干部,不斷強化基層黨員干部隊伍先鋒模范作用,著力打造一支強有力的扶貧工作隊伍。
截至目前,全區村(居)黨組織換屆工作已全部結束,選出村居黨組織書記85人、委員341名;完成全區黨員創業致富帶頭人、困難創業黨員篩查工作,初步建立了40人的創業致富帶頭人數據庫,落實“黨員創業帶富”工程預算資金40萬元。
學習教育+扶貧。推動學用結合,將學習成果轉化為致富成果。白云區將“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與大扶貧工作緊密結合,提出以爭創發展型先鋒為主題,以“雙抓雙帶”(抓農村黨組織建設,帶動農村產業發展;抓農村黨員隊伍建設,帶動村民致富)為著力點,在農村黨組織中深入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
“學”方面,在明確做好黨章黨規和系列重要講話等規定內容學習的同時,重點開展學習中央、省、市、區扶貧及涉農重要會議精神、重大決策部署和相關政策法規等針對性內容;在“做”方面,明確農村黨員要重點解決6個方面15個問題,特別是致富本領不強的問題。
同時,將爭創發展型先鋒作為主要措施,要求各村黨支部切實圍繞大扶貧戰略行動、美麗鄉村、對臺農業,特別是區委提出的“五大產業”“六項行動”“七大保障”等工作,積極發動黨員發展農村電商、鄉村客棧、特色旅游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以及種植獼猴桃、鐵皮石斛、花卉苗木、貴州三寶“四大產業”項目,努力帶動村民致富。
截至目前,全區已制定出臺農村“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爭創發展型先鋒分類指導方案;開展或組織相關培訓6期478人次,發放相關學習資料300余份;發展農村電商網店60余家;20余名農村黨員致富能人享受到創業帶富貼息補助。
黨建紅云+扶貧。創新數據督導黨建扶貧,加強網上考核。白云區始終堅持用大數據思維推動和指導黨建扶貧工作,在“黨建紅云APP”開發過程中切實強化頂層設計,創新將駐村扶貧工作納入主要功能模塊進行開發。通過“黨建紅云APP”對“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日常幫扶工作、到崗到位情況進行自動化記錄,實現對駐村工作的到崗全監督和實績全紀錄。
截至目前,“黨建紅云APP”中的駐村工作模塊已完成開發試用,全區75名駐村干部、“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管理人員及駐村輔導員全部下載使用該應用。
遠程教育+扶貧。強化遠程教育激發引領作用,加強示范帶動。白云區充分發揮村級遠教站點在硬件、人才、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大力開展遠程教育精準扶貧示范站點創建工作, 通過“遠教+項目+貧困戶”模式,扎實推進產業扶貧,努力在大扶貧工作中實現“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
目前,白云區牛場鄉大山村已被申報為市級遠程教育精準扶貧示范站點,貴陽市遠教辦將撥付15萬元資金對示范點進行打造;石龍村獲批市遠教辦價值10萬元設備,已進入采購程序。同時,擬將牛場鄉石龍村、都拉鄉上水村作為區級遠程教育精準扶貧示范站點進行打造,確保示范點村集體經濟收入年內達到50萬元、群眾最低年收入超過4300元貧困線的精準扶貧目標,為全區遠教扶貧工作起到示范帶動作用。(本版圖片由白云區委組織部提供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