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
近年來,貴州省煙草專賣局(公司)不斷創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全省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大局,緊貼貴州山區實際發展現代煙草農業,創造了獨具貴州特色“小集中、大串聯”的“珍珠項鏈式”建設模式、“公司+合作社+職業煙農”產業化經營模式和“種植在戶、服務在社”的生產組織模式,全省現代煙草農業發展名列全國前茅,探索出一條煙葉生產現代化、生態綠色循環經濟產業化和農民脫貧增收有保障的發展新路。
“十二五”以來,貴州省煙草專賣局(公司)累計投入83.5億元在煙區開展煙水工程、機耕路、農機具、土地整理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全省煙農年種煙總收入從51.3億元增加到79.9億元,戶均收入從3.6萬元增加到5.9萬元。
發展綠色生態循環經濟
8月23日,立秋后的遵義市依然烈日炎炎,酷暑難耐。記者來到播州區鴨楓合作社的煙田里,成片的烤煙長勢喜人。
“前些年我們不懂煙葉怎么種,也不知道種煙能夠這么快實現脫貧致富。”遵義市播州區鴨楓合作社煙農喬萬烈說,過去他家種玉米和其他傳統農作物,一年下來只有1萬元左右的收入,家里僅有2個勞動力,孩子們都還在讀書,生活壓力很大。自從種了烤煙,日子一天天好過起來,今年種的煙葉施用了有機肥,產量高、品質好,預計純收入能達到3萬元。
2014年,為了提高煙葉品質,打造綠色無污染的優質生態煙,在遵義市煙草專賣局(公司)的指導下,遵義播州區7家烤煙種植合作社共同出資242.57萬元,貸款300萬元,政府補貼30萬元,合計572.57萬元,建立了年產3萬噸的紫星有機肥工場。煙草部門依托國家煙草農機具政策,補貼146萬元為有機肥工場購置了有機翻堆、粉碎、包裝等相關機具。
紫星有機肥工場場長蔣弟生介紹,今年7家合作社共生產供應有機肥8900噸,畝均施用有機肥89公斤。農場出售給合作社煙農的有機肥價格為每噸700元,遠低于每噸1000元的市場價,僅此一項,就為7家合作社的煙農節約肥料成本267萬元以上。
遵義市煙草專賣局(公司)局長(經理)丁偉告訴記者,目前遵義正在積極探索綠色生態煙草種植的良性循環經濟,“將煙田里的廢地膜回收利用,是良性生態煙草農業的重要一環。”
長期以來,由于大量用于煙苗保溫的塑料薄膜被隨地丟棄,無法降解,形成白色污染,成為煙耕地的一大危害。經過實地調研,遵義煙區積極探索利用回收農膜每畝補貼煙農50元的辦法,采取煙農清理—客戶經理驗收—煙農按片區送交—烤煙合作社收集—打包送加工廠加工育苗托盤兌現補貼的流程對廢地膜進行回收,大大增加了煙農對廢地膜清理的積極性,解決了煙地污染的大問題。
丁偉介紹,目前遵義市已經規劃建設了7個廢舊薄膜加工廠,設置了241個回收點,基本實現了對全市煙田的全覆蓋。“除了生產有機肥,我們對新能源烤房,生物病蟲害防治以及烤房綜合利用也作了積極探索,目前已初見成效。”
遵義市副市長田剛說,遵義市的煙草產業堪稱遵義農業現代化的一大典范,廢舊農地膜的回收利用、有機肥的廣泛施用,減少了農村面源污染及農藥施用。煙葉烘烤方面,采用太陽能、天然氣、電能等多種環保烘烤技術,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凸顯,是丟不起,丟不得的大產業。
秸稈、酒糟自制有機肥,廢舊農膜造育苗托盤,變廢為寶、變害為利,遵義市正在按照現代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要求,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特色的現代煙草農業發展之路。
“金葉子”變“金票子”
織金縣龍場鎮偏坡村煙農張秀珠今年種植烤煙40畝,加上養殖掙的錢,預計年純收入將突破12萬元。說起種烤煙,張秀珠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7年前張秀珠和丈夫外出務工,生活成本高,長期超負荷工作積勞成疾,日子過得緊巴巴的。“現在種烤煙既省心,又省力。” 張秀珠告訴記者,從耕地、煙苗移栽、打孔施肥,到病蟲害防治、收割、運輸分揀等各個環節均有煙草站和合作社工作人員全程幫扶和把關,甚至還幫助他們購買保險,一旦出現惡劣天氣導致歉收、絕收,保險公司還會根據合同條款賠償煙農的經濟損失。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張秀珠家原來只有幾間平房,畢節市煙草專賣局(公司)啟動扶貧新村建設后,免費幫她加蓋了100平方米的住房。
畢節市煙草專賣局(公司)副經理翟欣介紹,為了精準幫扶煙農脫貧,公司先后選派28名業務骨干深入重點幫扶村,除了對種植大戶進行點對點的技術指導,還對煙農的生活條件進行全方位改善,提高煙農的種植積極性。
據統計,“十二五”期間,畢節市累計投入基礎建設資金23.79億元,建成煙水配套設施工程56.28萬畝,建成密集烤房32248座、育苗設施136萬平方米;建成特色優質煙葉基地單元7個,煙農戶均種煙面積較“十一五”增加2.39畝。
多種經營助農“多頭增收”
貴陽市修文縣六屯鎮長田村煙農黃在學去年種植烤煙108畝,純收入達20萬元。今年種植烤煙112畝,預計純收入將達到25萬元,是當地名副其實的種煙致富能手。
“要是沒有煙草站和合作社的支持幫助,我根本不可能住小樓、開轎車。”黃在學告訴記者,過去由于家里兄妹多,讀書少,日子過得很艱難。在煙草站和合作社的幫助下,他不僅學會了種煙技術,還學會了運用烘烤房和大棚種植蘑菇、西瓜等,經濟收入不斷提高。
貴陽市煙草專賣局(公司)局長(經理)龍麗琴介紹,在抓好煙草助農增收的同時,貴陽市煙草專賣局(公司)積極與科研機構合作,利用煙葉烘烤房和大棚種植香菇瓜果,為煙農增收拓寬渠道。
開陽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副經理鄧兆權告訴記者,全縣2016年在輪作煙地上種植芹菜、白菜、高粱等作物56畝,平均每畝為煙農創收1850元。同時在烤煙大棚閑置季節種植葡萄、豇豆、辣椒、西瓜、黃瓜、西紅柿等蔬菜作物,大棚利用成效顯著。
龍麗琴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非育苗期一個烤煙大棚內可種植葡萄24株,每株產葡萄50公斤,可實現收入8500元;在葡萄架下種植辣椒、南瓜等作物,一個大棚每年可實現銷售收入3240元;采用水培方式種植精品西瓜,一季可創收9600元;種植豇豆、西紅柿、黃瓜等作物,分別可創收4500元、3800元、4180元。
在充分利用烤煙大棚閑置季節增加煙農收入的同時,貴陽市煙草專賣局(公司)還指導合作社應用綠色生物防控,向市場供應煙蚜繭蜂種源,每畝地每年可創收2100元;在烤房閑置季節種植蟲草花、食用菌等,每間烤房種植蟲草花可創收2850元,種植食用菌可創收830元。多種經營模式有效幫助合作社和農戶實現“多頭增收”。(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