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然
如果有人覺得高收益低風險的好事會存在,那絕對要么高估了收益,要么對風險的衡量沒到位。
今年“兩會”召開期間,在3月12日下。午召開的“兩會”記者會上,銀監會主席尚福林點名了“e租寶”;3月13日上午,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曹建明作工作報告時也提到“e租寶”非法集資案。此前,新華社刊發報道《“e租寶”非法集資案真相調查》,通過記者對辦案民警、主要犯罪嫌疑人和受害企業的深入采訪,還原了鈺誠集團及其關聯公司利用“e租寶”非法集資的犯罪軌跡。
據報道,從2014年7月“e租寶”上線至2015年12月被查封,“鈺誠系”相關犯罪嫌疑人以高額利息為誘餌,虛構融資租賃項目,持續采用借新還舊、自我擔保等方式大量非法吸收公眾資金,累計交易發生額達700多億元。警方初步查明,“e租寶”實際吸收資金500余億元,涉及投資人約90萬名,受害投資人遍布全國31個省市區。
P2P是信息中介而非信用中介
“e租寶”打著互聯網和P2P的幌子,通過廣告轟炸、媒體宣傳、贊助各種會議論壇等手段,以假項目、假三方、假擔保制造騙局,向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毫無疑問,“e租寶”是在借P2P的名義做著非法集資的違法犯罪行為,并不是真正的P2P。
但一時間,P2P卻幾乎成了龐氏騙局的新型代名詞,不少正規平臺就遭遇了投資人擠兌。網絡信貸行業從炙手可熱到門可羅雀,體驗了冰火兩重天。上海、深圳等多地暫?;ヂ摼W金融平臺注冊,數家銀行開始關閉網絡信貸充值通道。
P2P網貸作為互聯網金融業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業內譽為互聯網金融元年的2013年開始,迎來了爆發式的增長,發展呈現出機構總體數量多、個體規模小、增長速度快以及分布不平衡等特點。據有關方面不完全統計,截至2015年11月末,全國正常運營的網貸機構共2612家,撮合達成融資余額4000多億元,問題平臺數量1000多家,約占全行業機構總數的30%。
網貸行業形成以來,由于監管政策和體制缺失、業務邊界模糊、經營規則不健全等,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暴露出一些問題和風險隱患:一是缺乏必要的風控,不少網貸機構經營管理能力不足,時有經營者卷款、“跑路”等事件發生,嚴重影響市場參與者信心和行業聲譽,且不少網貸機構網絡信息系統脆弱,易受黑客等攻擊,存在客戶資金、信息被盜用的安全隱患。二是缺乏必要的規則,不少網貸機構為客戶借貸提供隱性擔保,由信息中介異化為信用中介,設立資金池、挪用客戶資金,存在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等隱患,影響金融市場秩序和社會穩定。三是缺乏必要的監管,不少網貸機構游走于合法與非法之間,借用網絡概念”包裝”,涉嫌虛假宣傳和從事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等非法集資活動,損害社會公眾利益。四是缺乏健全的外部環境,網貸行業有關信用體系建設和消費者保護機制等不健全,成為行業健康發展越來越明顯的障礙。
長期處于“無門檻、無標準、無監管”的野蠻式增長的態勢,導致目前許多網貸機構背離了信息中介的定性,承諾擔保增信、錯配資金池等,已由信息中介異化為信用中介。
收益和風險永遠對稱
互聯網金融不是互聯網和金融業的簡單結合,《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互聯網金融本質仍屬于金融,沒有改變金融風險隱蔽性、傳染性、廣泛性和突發性的特點?!?/p>
當前經濟持續下行,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投資者缺少理想投資標的,加上金融監管政策和體制缺失,包括網貸平臺在內的互聯網金融業,也許在今后仍將出現跑路、倒閉、造假和騙局。這就要求投資者提高風險意識,加強專業知識學習;更要求監管部門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監管。
2015年12月28日,《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業界翹首以待的P2P監管細則終于初見真容。
根據征求意見稿,實施備案管理制度,對行業準入不設明確門檻;采用負面清單制,明確了網貸機構禁止從事的行為;實行資金存管,管控風險。可以預見,大量制度套利者、無風控能力的平臺將退出市場。
P2P使借貸雙方實現了四個“對等”,即信息對等,風險偏好對等,期限結構對等,權責對等。但不得不說,目前行業還沒有經歷過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整個行業的抗風險能力還有待通過市場化、風險化的手段得以加強,所以投資者必須注重風險與收益之間的平衡,對那些成立時間短、收益很高的P2P平臺要高度警惕,防止被騙,不可輕信超過20%的高收益承諾。
從“e租寶”事件也可看出,投資者之所以會上當受騙,一方面是被廣告策略所蒙騙,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投資理念缺失、專業知識不足、風險意識不夠。收益和風險永遠對稱,想要高收益,必須承擔高風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如果有人覺得高收益低風險的好事會存在,那絕對要么高估了收益,要么對風險的衡量沒到位。一般而言,投資者在衡量投資風險時,更多關注的是平臺是否提供本息保障,借款者的信用等級以及是否有第三方托管等這些顯性的風險控制措施,而沒仔細考慮還款形式和期限、債權流動性、投資的分散程度以及平臺的運營狀況等這些潛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