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評一致性”是課程的基本要求,是深化課程改革的技術路徑,能解決課程的“基本問題”,最終實現國家意志轉化成學生素養。“教—學—評一致性”始于專業方案的設計,以目標設計為前提,評價設計先于教學設計,評價與教學活動相整合,確保教學方案的“教—學—評”一致。在課堂實施中,以評價任務催生學習信息,以學習信息研判學情,基于學情提升學習質量,使課堂改革真正“著地”。
【關鍵詞】“教—學—評一致性”方案設計;“教—學—評一致性”課堂實施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26-0029-03
【作者簡介】張菊榮,江蘇省汾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驗小學(江蘇蘇州,215210)校長,高級教師。
“教—學—評一致性”是課程原理的基本要求,是課程實施的基本規律,是國家的課程設計最終轉化為學生實際素養必須遵循的原則。課堂教學作為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自然也必須符合這樣的要求,依據這樣的規律,遵循這樣的原則。“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教學變革,是從“方案設計”到“課堂實施”全方位的專業探索。
一、“教—學—評一致性”試圖解決的問題
1.“教—學—評一致性”試圖解決“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國家意志如何轉化為“成了怎樣的人”的問題。
在任何國家,教育始終是一個國家行為,體現著國家意志,對“培養什么樣的人”總是要有自己的期待與要求。在當下,我們國家提出的“核心素養”框架與圖景,其實質即對“培養什么樣的人”的期待與要求。這些“核心素養”的理想描述怎樣才能轉化為學生的實際素養?這就需要我們必須追求“一致性”,即最終實現“核心素養”的理想描述與學生的實際素養之間的“一致性”。學生實際素養的獲得,要經過不同學段,要經歷不同的課程,但最終應該與國家意志保持“一致性”,否則,我們就不可能完成學校教育的國家使命。課堂是國家意志轉化為學生實際素養的“前沿陣地”,“教—學—評一致性”,說明白些是“教”“學”“評”相一致于“學習目標”,而“學習目標”應相一致于“課程目標”(表現為國家課程標準),“課程目標”應相一致于國家的培養目標。因此,我們才說,“教—學—評一致性”試圖解決“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國家意志如何轉化為“成了怎樣的人”的問題。
2.“教—學—評一致性”試圖解決課堂教學改革眼花繚亂但不能切實解決課程“基本問題”的問題。
課程的基本問題是什么?課程基本問題即“一致性”。課程經典理論告訴我們,課程的基本問題即“四要素的一致性”。所謂“四要素”,即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與課程評價。并不是有了這“四要素”就是符合邏輯的“課程”了,課程的邏輯乃是這“四要素”的“一致性”。這“四要素”的一致性,在課堂教學中,即圍繞學習目標所進行的教、學、評的一致性。所謂課堂教學改革,我們要警惕的是不要為了漂亮、好看、熱鬧、轟動,而忘記了“回家的路”,家在哪里?家就是“課程的基本問題”,就是“四要素”的一致性。不考慮“一致性”問題,就會導致所教非所學、所學非所評、所教非所評,課堂變成“滑冰場”,滑到哪里是哪里,如此課堂再怎樣“貌似出彩”,都是令人擔心的。
3.“教—學—評一致性”試圖解決課程改革理念紛呈而技術路徑缺失的問題。
在大量的理念洗腦之后,人們總是責怪教師們改革步伐太小,總是責怪學校不能領會,總是責怪理念轉化為實際行動的速度太慢。殊不知,對于當下學校現場,理念固然是極其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與理念相一致的技術路徑。我們所說的“技術路徑”,應是體現對課程專業理解的實施“一致性”的路徑,而不是指將所有學校武裝成高度新科技的“技術路徑”。我們也不要指望將所有學校用高科技武裝起來,課程的“技術路徑”就能找到?!敖獭獙W—評一致性”的技術,最主要體現在專業方案的設計與課堂實踐中如何實現“教—學—評一致性”。
二、“教—學—評一致性”的方案設計
可以說,專業方案的設計是專業活動的起點?!敖獭獙W—評一致性”的課堂教學,是從專業化地設計教學方案開始的。“教—學—評一致性”方案的設計,要能夠解決本文第一部分所述的三個問題?!敖獭獙W—評一致性”課堂教學方案的基本格式如下:
內容來源、課時設計者、課程標準、教材解讀、學情分析、學習目標、評價任務、教學板塊、教學過程、板書設計……
看上去,這個基本格式沒有什么特別,但要專業地做好專業方案的設計卻是一件需要深入研究的事。
1.“教—學—評一致性”教學方案的設計,首先要設計好學習目標。
“教—學—評一致性”之所以具有可行性,是因為教、學、評共享目標。因此,在“教—學—評一致性”教學方案的設計中,學習目標處于核心地位,目標錯,一切皆錯,再怎么“一致性”都無濟于事。所以,“教—學—評一致性”是以“學習目標”的正確為前提。那么,如何確保學習目標的正確呢?要充分考慮三個方面的因素:第一,要根據課程標準,學習目標的上位概念是國家課程標準,課堂學習目標是國家課程標準在某一門課的具體化,課堂學習目標只有來源于國家課程標準,才能確保在課堂上將國家意志轉化為學生實際素養。第二,要根據教材特點,深入研究教材,用課程的視角去解讀教材,使教材真正成為課程的載體,從教材中提煉學習目標。第三,要根據學情,了解“本班”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包括學習起點與學習可能性。學情分析不是臆測學情,而是分析實際的、具體的學情。在綜合課程標準理解、教材解讀、學情分析之后,再根據目標敘寫的要求(即目標敘寫的“ABCD原則”)確定本課的學習目標。一節課的學習目標不宜多,重在精準,一般在二至四條。
2.“教—學—評一致性”教學方案的設計,評價設計要先于教學設計。
“評價設計先于教學設計”,在教學方案的設計中稱為“逆向設計”,是相對于“教學設計先于評價設計”的“順向設計”而言的?!绊樝蛟O計”是在學習目標確定之后,就設計與之匹配的教學活動,最后才思考評價問題?!澳嫦蛟O計”的思維是在教學目標確定之后,首先考慮評價問題,即“怎樣證明學生已經學會”。所以,“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是關于“學會了嗎”的教學,而不是僅僅關注“學了嗎”的教學,更不是僅僅關注“教了嗎”的教學。而所謂“評價設計”,主要是指“評價任務”的設計,“評價任務”是一種學習任務,學生完成這種學習任務能夠證明其是否達成學習目標。評價任務設計要與學習目標相匹配,有學習目標,還必須有證明目標達成的評價任務,而評價任務,一定是針對學習目標的。在實際方案的設計過程中,學習目標與評價任務相對應,可以是“一一對應”,也可以是“一對多”“多對一”。
3.“教—學—評一致性”教學方案的設計,教學活動要嵌入評價活動。
評價設計先于教學設計,評價任務的設計先于教學活動的設計,我們在設計教學活動的時候就可以嵌入評價任務,把評價任務作為教學活動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教學活動同時也是評價任務的呈現與實施,學習活動同時也是評價任務的理解與完成。從教學的角度看,實現“評價”與“教學”的整合,即“教”與“評”的一致性。從學生的角度來看,也是“評價”與“學習”的整合,即實現“學”與“評”的一致性;從整體上來看,即實現“教—學—評一致性”。又因為評價任務與學習目標的匹配性,所以,“教—學—評一致性”是基于學習目標的一致性。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教—學—評一致性”方案的設計,我們采用“板塊式”方式處理教學過程,依據學習目標和評價任務安排教學環節,建立教學框架,落實教學細節,也是為了確保課堂教學的大方向,最終實現國家課程意志成為學生的實際素養。
三、“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實施
“教—學—評一致性”專業方案的設計,是“教—學—評一致性”課堂的基礎、起點,但不等于我們的課堂就“教—學—評一致性”起來。“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實施,是一件復雜的系統工程。
在課堂的現場,究竟發生著什么變化?信息的變化,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漷教授提出“信息兩次轉化”的思想。第一次轉化,是信息主體的轉化,教的信息轉化為學的信息;第二次轉化,是信息的自我轉化,“學的信息”轉化為“學會的信息”。“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實施,也就是在“一致性”追求下的信息處理,以實現信息的兩次轉換,實現學生的“學會”。課堂信息是豐富的,非預設的。因此,課堂教學是非線性的,是共生的,又是有計劃的,有指向的。
1.以評價任務催生學習信息。
“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教學中,評價任務十分重要,如何運用評價任務催生學生的學習信息,是“教—學—評一致性”課堂的重要活動。
第一,要讓學生明白評價任務,切忌讓學生在未明確任務的情況下匆匆“上陣”,等到學生學習了又不斷“補充說明”,干擾學生的正常學習。第二,要根據評價任務的特點,多樣化地呈現評價任務,有的是教師直接呈現,有的通過學生討論后明確,有的用提問的方式,有的用示范的方式,有的采用討論的方法,有的提供學習支架。第三,要充分運用評價任務催生學習信息,通過組織自主探索、操練、圈劃、評注、利用資料、小組合作、對話等多種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完成評價任務的過程中,“生產”豐富的學習信息。
2.以學習信息研判學情。
教師必須時刻關注學習信息,《汾湖實小課堂誓詞》第5條這樣說:“我要做的工作,就是引發學生的學習信息,然后收集、處理它們,以正確地推進學習,一個無視學習信息的教師是在蒙著眼睛上課”。
以“教—學—評一致性”的要求審視學習信息,首先要“看見”學習信息,切不可只顧著推進自己的教學設計,而漠視課堂學習信息的存在。第二要收集學習信息,要通過觀察學生的話語、學生的作業、學生的表現、學生的作品,對學生的學習信息進行收集。第三要對學習信息進行研判,是正確還是錯誤,是預期中的還是“別出心裁”的或者“節外生枝”的,是結果性錯誤還是過程性錯誤,是思維方式還是知識基礎問題,特別要將學習信息與學習目標的預期進行對照,判斷學生的目標達成情況,以做出后續的教學決策。
3.基于學情提升學習質量。
教師要基于對學習信息的研判采用恰當的教學策略,如對正確的學習信息進行肯定、強調、重復,對錯誤的學習信息進行糾正、質疑、點撥,對雜亂的學習信息組織梳理、整理、重組,對“不到位”的學習信息進行補充、提升,對值得討論以求進一步深化的學習信息進行展示、組織討論,對個別學生的學習信息進行個別指導,對“不對題”的學習信息進行“轉問”等,對仍難達到目標的學習信息“降坡”“鋪設臺階”??傊?,就是以目標的要求審視、分析、處理實際的學習信息,在這樣的過程中實現學習目標,提升學習質量。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學習質量提升是“基于學情”的,而不是泛泛而談的、抽象的。
總之,“教—學—評一致性”在課堂教學現場,其實就是不斷地、循環地催生、收集、研判、運用學習信息,以正確地完成將國家課程標準賦予本課程的具體使命。因此,我們才說,“教—學—評一致性”通過課程技術路徑,遵循課程的基本原理,試圖讓國家課程意志轉化為學生的實際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