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的專業成長培育是學校教育教學管理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優秀吸引”,要求校長站在發現者、陪伴者、支持者、見證者的角度,充分相信教師自身“優秀”,合理調動各種資源,在“生活人”的視野、“團隊人”的認知、“發展人”的體悟、“學校人”的情懷中,將教師專業成長置于學校文化建設、文化發展的范疇,建立彰顯關懷、貼合生長、協作共進的發展機制,使教師專業成長擁有持久的動力和無限的可能。
【關鍵詞】優秀吸引;校長管理;教師專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G471.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26-0035-03
【作者簡介】凌紅,江蘇省無錫市東亭實驗小學(江蘇無錫,214000)校長,高級教師。
教師的專業成長培育是學校教育教學管理中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教師的專業發展直接影響著學校的教學質量,決定著學校發展的品質。優秀吸引,要求校長站在發現者、陪伴者、支持者、見證者的角度,充分相信教師自身“優秀”,合理調動各種資源,將教師專業成長置于學校文化建設、文化發展的范疇中,建立彰顯關懷、貼合生長、協作共進的發展機制,使教師專業成長擁有持久的動力和無限的可能。
一、在“生活人”的視野中發現“優秀”
1.全面了解,取其所好。
立足“全人”,讓教師更客觀地認識學生,實施更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教學。同樣,如果校長對待教師也能有“全人”觀,以發現“優秀”的方式展開教育教學管理,就能使學校的教育教學生活更顯完整。在完整的“生活人”的視野中,必定會發現每一位教師的優勢領域,我們的教師隊伍中不乏朗讀者、旅行達人、烘焙大師、園藝專家。擅長閱讀的不一定是語文老師,邏輯嚴密的未必教數學,書法美術功底好的也可能是計算機老師等等,有所專長、有所愛好的生活才豐潤。這種美好生活的情懷也必定會影響到工作,也能以某種特定的方式、在某個恰當的時候服務于教育教學工作。
2.移情體驗,促其所得。
校長的管理不是發現問題勒令禁止,而是以人為本、開放情懷,能通過對教師行為的分析,洞察教師思想、情感的變化。優秀的校長也應該是一個積極的傾聽者和談話者,當教師愿意將心懷向校長敞開,還有什么工作不好切實地開展呢?我校有一名數學教師,所帶班級教學質量不理想,在處理與學生、家長關系的過程中多有沖突,他本人也產生了厭教的心理。面對這樣的教師,關注內心比轉變行為更重要。通過一次次的談話,我逐步了解到工具性學科質量的檢測以及家長對成績的過度要求使其內心承受了莫大的壓力,再加上自身對數學學科的不喜,使他的教育教學陷入了困頓。其實,在教學過程中,學科不勝任的教師在一所大規模的學校中不在少數,于是我校開始嘗試建立相應的“轉崗”機制,設身處地地為教師的專業發展和職業幸福謀劃。如今,這位教師已順利轉崗為一名優秀的科學教師,獲得省賽課一等獎,教學論文評比一等獎,逐步踏上了教育管理者的崗位。
3.充分尊重,認證所思。
很多時候,為了讓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更加規范有效,我們會用既定的經驗去評價甚至是否定這些不成熟的行為,更不會去深究這些行為背后教師所作出的思考與努力。比如,我校有語文教師在閱讀課堂中嘗試用尊重兒童初感的方式執教,但一開始課堂教學效果顯得有些凌亂,欠缺了文本所體現出的條理性。這一教學方式真的不適用,真的是無效的嗎?顯然,作為校長,在進行教育教學管理的過程中,應充分尊重教師,肯定教師的嘗試行為,積極傾聽行為背后的思想故事,甚至在教師實踐過程中出現彷徨、迷惑的時候,為其提供支持,使教師在學校的關注、行政團隊的介入推動下,其草根化的創新研究科學化、序列化。尊重思考的意義,發現思考的價值,能讓校長在教師專業培育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立足。
二、在“團隊人”的認知中卷入“優秀”
1.骨干結對,魅力感召。
我校多年來倡導的“開門獻課”就充分體現了一種團隊卷入狀態下的優秀吸引。作為校長,我堅持每學期期初“開門獻課”,率先垂范,將行政骨干教師團隊凝聚在專業發展的活動中,使團隊有管理和教學的雙重立足,從而更有效地引領學校的教育教學。同時,每個骨干教師都有結對徒弟,師徒同研共寫,不斷深入課堂及班級教育的方方面面,教學相長,共同發展。更值得一提的是,這種骨干教師的理念引領體現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之中,“民間師傅”成為我校每一位青年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的“貴人”。所謂“民間師傅”就是非學校行政任命、無師徒結對合同、由教師自主認定的“師傅”,更多時候是兩人或多人互為師徒,隨著事件的變化師徒的角色身份也不斷變化。“民間師傅”更確切地說,是魅力感召之下的教學同僚,或稱為教學“合伙人”。如,有教師在執行學校每學期一人一課研修任務的過程中,會主動邀請自己認可、喜歡的骨干教師展開聽評課指導,但凡接受到邀請的骨干教師均能全情投入。
2.梯隊架構,成長關懷。
每個學校都會依據自身的校情、師資配備等制訂出一套適合學校教師專業發展的規劃。在詳細分析了我校辦學發展的現狀之后,我們也量身定制了積極教育理念之下的教師專業發展梯隊,先后組建了“陽光俱樂部”“科研快車道”“學科工作室”等教師聯盟。根據教師個性能力,結合教師專業發展需求,構建梯隊發展的滾動性成長網絡,如三年內新教師的教研成長系列活動:站穩講臺的“與你同行”教學展示活動—扎實課堂的“我型我秀”教學反思分享活動—展示個性的“亮我風采”課例解讀活動。在教研的同時,我們對一年內的新教師展開“讀校史”“夸同事”“拍學生”活動,以此來將新教師團結在學校大家庭之中。在此基礎上,發展優秀的新教師進入學校“科研快車道”團隊,介入教師專業閱讀和教育教學論文寫作,讓不同層次的教師拾級而上,共同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
3.草根共研,需求應答。
學校實施教科研一體化的教育教學管理,在日常聽評課過程中,通過介入主題、核心行為、骨干微講座等,將磨課、研課引向探索教法學法、教學規律的深度思索。在此基礎上,學校也運生了不少草根研究團隊,如在會課任務驅動下的臨時磨課團隊;日常主題教學中的研課團隊;解決教育教學即時性問題的話題型團隊;向學校教科室申報立項的微型課題研究團隊等。這些團隊集中于解決某一問題或完成某項任務,自主籌建,凝聚力強,但又不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最終目標。所以,有些團隊召集時間是周末,地點為某咖啡館。在“優秀吸引”的草根共研氛圍里,作為校長,則需把握團隊中的骨干,提供支持和關懷,以便于團隊更好地將任務、問題變成需求,進而策動內需,助力教師的專業成長。
三、在“發展人”的體悟中推介“優秀”
1.“年度最美”,讓“優秀”充滿儀式感。
我校每年都要評選“年度最美”,以此來表彰一學年教育教學工作中出現優秀的員工、團隊,記錄一些優秀的事、優秀的瞬間。首先,我們以學校文化、特殊事件為思考原點,精心設計“最美”獎項,如博覽好學的“敏學獎”;科研進取的“敏思獎”;悅動創新的“敏行獎”等。其次,我們通過自下而上的推薦,以事跡演講的方式,展開“最美”評選。再次,我們精心設計制作“最美”獎杯,提升獲獎的紀念意義。最后,我們舉行“最美”頒獎儀式:事跡推介、行為表達、頒獎詞誦讀、“最美”合影等。在一系列儀式流程之中,聚焦某一人某一事,或某個團隊某一細節。“小細節”中體現“全人”觀照,“大儀式”下彰顯“優秀”品質,提升“優秀”影響。
2.“網絡微影像”,讓“優秀”生動可感。
在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我們推行“成長影像記錄”的方式,讓教師將有意義的教育教學瞬間用手機隨拍,一方面可即時分享,提升行為關注度,不斷促成行為的投入度、深入度;另一方面將照片分類整理,存檔積累,以便于反思成冊,更好地梳理自己的成長歷程,總結成長經驗。如,我們在新教師入職一年后開展“我的成長故事”網絡微影像制作評比活動,教師生涯的第一堂課、第一次與學生談心、第一次聽師傅的課、第一次教研、第一次批作業,甚至是第一次發火、第一次委屈,生動的照片附上簡短感性的文字,再配合精選的音樂,無一不傳遞著教師專業成長的美好。再通過學校微信公眾號進行推送,“優秀”便成了一種親切可感的生活樣態。
3.“敏求講壇”,讓“優秀”彌散思考的況味。
“敏求講壇”是以學校校訓“敏求”命名的教師講述活動,旨在為教師搭建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講壇運營幾年來,經歷了種種轉變,從形式上看,已由一開始行政命令式的布置安排,到聘請專家,再到基于教師需求的專人專項約請,漸漸走向教師的自主參與;從內容上看,由生活故事、書本故事、書本理論的分享,到生活思索、實踐反思,甚至是教學主張,越來越充滿了深度思考的況味。2016年下學期,教科研快車道展開了閱讀經典教學理論的培訓活動,在此基礎上,對經典教學理論形成了自己的思索和實踐體會。有了想法就要分享、碰撞,想法才能走向全面、科學、深入。
四、在“學校人”的情懷中煥發“優秀”
1.場域習養積極故事。
場域是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提出的空間隱喻術語,指“位置之間客觀關系的網絡或圖式”。當我們的管理制度內化為學校每一位師生的需求行為,我們的身心便會自主自覺地匯集到某一領域,而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吸引而來,學校就成了一個心理安全、人際和諧的積極場域。在這樣一個場域中,“優秀”便成為每一位師生的行為自覺,教師的專業成長也便有了從內需到自育行為的場景呈現。攝影組的學生抓拍到一只特殊的昆蟲,教師就自覺介入昆蟲研究主題活動,語文老師指導寫昆蟲作文,科學老師引導探究昆蟲名稱習性,美術老師指導細致觀察畫出昆蟲……昆蟲研究成了一個主題課程。有教師參加會課活動,草根共研團隊一起投入磨課,甚至有教師參與同課異構,以供會課教師參考……
2.文化浸潤積極氣質。
我校在百年辦學歷史中不斷自省、延拓創新,積淀起不少的優秀傳統,我們建立起學校文化建設小組。一方面,秉承百年老校薪火相傳的“敏求”兩字校訓,洗練出了學校“敏求”特質的文化內涵:根植于“敏則有功”中的積極進取精神;延拓于“訥言敏行”中的親歷體驗思想;生長于“敏而好學”上的“信仰兒童”情懷。另一方面,我們積極挖掘師生積極的校園生活故事,通過故事推介、提升等方式,努力將積極行為轉化為積極習慣,從而融入傳統之中,以便于豐富學校文化,更好地促進師生成長。事實也是如此,浸潤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教師便潛移默化地習養起一定的文化氣質。同樣,這些積極的氣質,也表現為教師對學校規約的自覺遵從、學校活動的自主參與、教師專業發展的自育生長等,處處彰顯思維,張揚個性。
如果說“積極心理學”使校長管理有了“飛鳥之眼”,那么“優秀吸引”便是飛鳥羽翼下生長起的“螞蟻之眼”,正是有了這樣的“慧眼”,才讓我們的教師專業發展充滿持久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