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清華
摘 要:古詩詞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語言較為精煉且蘊含著相當豐富的情愫,是古代文化的特色代表。初中語文教材中編排有大量的古詩詞,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對他們的思想進行熏陶,使其熱愛祖國傳統文化,如何做好古詩詞教學成為當前一個焦點課題。主要對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進行認真探討和分析,同時提出一系列適當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
古詩詞作為初中語文課程體系中的關鍵構成部分,是中國傳統文化和古典文學藝術的象征,為促使學生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教師需格外關注古詩詞教學,不斷完善和優化教學方法。為此,初中語文教師可采用更具個性化和新穎性的教學方法展開古詩詞教學,及時轉變教學理念和更新教學思路,這對提升語文課程整體教學質量來說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重視品讀朗誦教學,引領學生體會情感
初中生正處于擁有良好記憶力的年齡階段,在語文古詩詞教學實踐中,教師需充分運用他們的這一優勢,引領學生對古詩詞進行品讀和背誦,以此不斷積累古詩詞方面的知識,為后續學習打下良好根基。誦讀是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基本環節,古詩詞語句優美,朗讀起來抑揚頓挫且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所以,初中語文教師應格外強調學生在誦讀時的節奏和韻律,要求他們用內心去體驗、用情感去觸碰,從而學習好古詩詞。
比如,在《錢塘湖春行》教學過程中,本詩通過對西湖早春明媚風光的描繪,抒發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悅和對西湖美景的喜愛,表達他對自然之美的熱愛之情。在朗讀環節教師可畫出古詩的節奏: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要求學生按照節奏進行朗讀,并品味詩中描繪的景物,包括春水、春云、春鳥、春樹、春泥、春花、春草等,他們通過仔細品讀可總結出作者描繪了一幅水漲云舒、鶯歌燕舞、花亂草綠、游人如織的西湖早春圖,真正體會古詩的思想情感。
二、運用角色扮演教學,促使學生理解內涵
在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不僅能幫助學生掌握古詩詞中的基本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還應訓練他們發現、分析、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綜合能力得以全面提升。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需基于生本角度出發,積極運用角色扮演的教學方法,借此實現古詩詞課堂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在角色扮演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利用古詩詞語言,在親身體驗中真正理解古詩詞的深刻內涵,從而改善學習效率。
例如,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學實踐中,由于學生已經學習過不少古詩詞,對詞的格式、語感和朗讀方法有一定的認識,對本詞的作者蘇軾他們也并不陌生,教師可先要求學生在誦讀中熟悉、了解詞中所敘寫的內容,通過反復吟詠、聯想和想象把握和感悟詞中的意境。接著,教師可讓學生想象自己是詞中的作者,利用角色扮演來理解詞的意思和意境,體會作者禁受不住朝廷黨派相爭、互相排擠的打擊,害怕回去沒有自己的立身之處,在民間也不錯,做個地方官逍遙自在,同樣也可以為國家出力、為百姓造福,對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和對人間生活的熱愛,以及自然過渡到懷念弟弟的手足深情。
三、靈活應用多媒體技術,豐富教學資源
在初中語文課程教學中,古詩詞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其中涉及豐富多彩的古典文學知識和自然風景的描繪手法,這些成為古詩詞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內容。初中語文教師為改善教學質量,可靈活應用多媒體技術,將古詩詞中描繪的美景以圖片、視頻或音樂等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不僅可以豐富教學資源,還能降低他們的學習難度,有利于對詩詞內容的理解和認識。當然也能幫助體會作者所抒發的情感,真正掌握詩詞主題大意。
例如,在進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時,教師可先與學生展開互動:同學們,你們誰可以簡單介紹一下本詩的作者杜甫?隨機挑選一名學生對杜甫的背景和經歷進行簡單講述,并引領他們朗讀古詩,找出詩中的重點詞句。接著,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一首悲苦的曲子——《二泉映月》,以音樂渲染課堂氛圍,設計問題:你們能聽出什么?詩中蘊含著詩人怎樣的感情?腦海中能夠想象出一幅怎樣的畫面?讓學生在想象畫面的同時揣摩情感,讀出詩人的愁苦、潦倒、痛心、痛惜、痛苦,以及發自肺腑的祈盼和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使他們的感情得以升華,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境界。
總之,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活動中,教師需全面堅持和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理念,從重視品讀朗誦教學、運用角色扮演教學和靈活應用多媒體教學等多種方法切入,不斷改進古詩詞教學方法,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水平和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王汝飛.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有效策略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4(25):62.
[2]郭弘鈿.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古詩詞教學現狀及對策[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2):132.
[3]蘇玉敏.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有效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9):7.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