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晨
中國與印度是近鄰,又是當今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兩個新興經濟體,那么相對中韓中日等近鄰的經濟交往,中印之間有后發優勢。從中國發展戰略角度出發,中國應開拓更多更緊密的外交、經貿合作關系,以利于新一輪經濟增長。而印度的市場體量較大、經濟增長速度快,與中國經濟的互補性強,因此,加強與印度的關系符合中國的經濟與戰略利益。日前,本刊記者帶著相關話題采訪了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南亞東南亞所李莉副所長。
潛力巨大 互補性強
李莉談到,總的來講,中印貿易與中韓中日貿易相比雖然還有巨大差距,但中印貿易具有后發優勢,經濟互動潛力巨大。2000年以后,中印經貿交往開始增多,從雙方貿易額在各自貿易額中所占比例來看就能說明,以國別劃分,中國現在已經是印度第一大貿易伙伴,占印度貿易額的11%。這個意義在于,印度目前的貿易總額雖然只有6000多億美元,但是經濟增速已經超過中國,隨著印度的經濟規模擴大,其對外貿易量也會不斷擴大,那么中國的企業必將在不斷擴大的印度外貿額中獲得收益。
中印都有巨大的體量,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印度還是一個非常年輕的社會,三分之二的人口在35歲以下,可以看出印度崛起的優勢在于它的人口紅利。目前印度經濟發展還在一個起步的階段,僅僅2.4萬億的國內生產總值僅相當于中國的五分之一。隨著印度經濟的增長,以年輕人為主力、擁有12.5億人口的印度中產階級比例會不斷擴大,因此,相對已經比較成熟的中日中韓貿易關系,中印貿易的潛力還是很大的,特別是印度巨大的市場潛力有待挖掘。
中國與印度的產業結構互補性很強,李莉認為,未來中印經濟合作前景廣闊:人們常說中國是世界的工廠,而印度是世界的辦公室,二者在經濟上確實存在很強的互補性,中國的工業制成品特別是輕工業產品在印度是很受歡迎的,而印度面向西方世界在IT和服務業領域取得了成功;在IT領域,印度中國也是各具千秋,印度在軟件上相對領先中國,而中國在硬件上相比印度有明顯的優勢。因此,中印兩國各自的產業優勢恰恰能夠彌補對方的短板。當前中國的產業結構正在進行新的調整,中國的企業也在面臨轉型,而印度提出了對“印度制造”的渴望,我們可以感覺到,中國經歷了相對粗放式發展的工業化進程,正在向中高端產業和服務業領域邁進,而以前印度跨越了工業化的發展,現在卻要回補工業化。在這種背景下,印度要大搞制造業,中國的投資和富余的優質產能可以前往印度,參與印度的制造業振興進程。同時中國搞經濟轉型升級,印度在IT領域的一些經驗、技術,以及和西方世界打交道的經驗,也對中國有較大的借鑒意義。
中印之間需要增信釋疑
當然,中國與印度的合作還存在不少障礙,對此李莉認為,這種障礙的產生首先是由于雙方還不夠了解對方,還不能做到全面客觀地看待對方。中國的開放主要還是面向西方和過去所說的亞洲四小龍,而印度則總是帶著一些不愉快的情節與中國打交道,眾所周知,1962年中印戰爭后雙方經歷了將近30年的相互隔絕,1988年中印才實現關系正常化,這使得中印關系發展和相互了解產生了障礙。我們不難觀察到,中國的媒體更關注印度的自然災害、事故,而印度人對于中國的關注則集中在中印邊界問題和地緣政治等,對于中國經濟發展所取得成就的了解十分有限。
其次,中印雙方互信不夠也是導致中印合作產生障礙的重要原因,受地緣政治和領土爭端影響,印度習慣性提防中國。例如印度對于中國企業的進入有嚴格的安全審查制度,還嚴格要求政府工作人員和軍人不準用中國制造的手機。這就給中國的企業進入印度和在印經營帶來很多困難。還有就是美國為了制衡中國拉攏印度,也為印度發展同中國的關系造成了比較大的外部干擾。另一方面,由于印度更多將中國視為其主要潛在對手,中國國內也有不少人對于中印合作持審慎態度,對于中國要不要幫助印度崛起持不同看法。
另外,印度對中印貿易不平衡意見很大。印度對華存在480億美元的逆差,這個逆差還是挺大的,印度整個國家的貿易逆差是1200億美元,中國占了五分之二;印度制造業很多規模不大,中國商品物美價廉,但對印度企業造成一定沖擊,印度國內因此出現“中國經濟威脅論”的聲音。
中印合作是大勢所趨
然而不論從經濟發展還是從地緣政治而言,中國與印度加強合作是大勢所趨。這也是雙方共同的需要。作為兩個相鄰的大國,又同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中印在發展問題上是命運共同體,彼此忽視不得,合則兩利,斗則倶傷,唯有合作共贏才是正道。李莉認為,印度在經濟發展方面滯后于中國,因此印度對于全球化的需求更大,特朗普上臺后印度對美國最大的擔心是其對全球化的批評,中印同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因此在這個方面中印有共同的利益,應當大力加強合作。
印度是一個巨大的成長中的市場,關鍵還是要克服我們雙方在政治上互信的問題,還有地緣政治的問題。中印邊界問題尚未解決,雙方還在進行漫長的談判,目前來講,雙方管控好分歧至關重要。總體而言,雙方在處理邊界問題上還是比較理智的,中印邊界基本保持了和平與安寧。
印度總理莫迪上臺后,人們對于他推動征地、稅收、勞工三個方面的改革寄予厚望。莫迪講經濟優先,民生至上,對中國經濟發展模式也非常認可,他提出印度一是要大搞基建,二是搞印度制造,要實現上述目標,印度必須吸引更多的外國資本,這也是莫迪對中國資本持歡迎態度的緣由。
由于印度國內投資環境長期不理想,大量的印度資金被投到了海外,目前莫迪已經基本統一了全國的稅制,據悉此舉可以讓印度GDP提升2個百分點。征地解決不了,基建、工業園區等大型項目建設就寸步難行。同時,嚴苛的勞工法也令許多投資者望而卻步。另外,印度雖有人口紅利,但勞動力素質還是不高,熟練工缺乏。這幾方面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都還是印度發展的主要瓶頸,也是中國企業對印度投資時必須認真考慮的因素。
李莉介紹,印度莫迪總理上臺后對加強中印往來采取了一些新的鼓勵政策,但落實得怎么樣還要邊走邊看。印度對中國人簽證向來嚴格,對中國人進入印度造成很大不便。2015年莫迪在訪問中國時宣布對中國游客發放電子簽證,以吸引中國人赴印度旅游。為了簡化審批程序吸引中國投資,莫迪還在總統辦公室設立了一個處理中國投資的“快速通道”,其意義還是十分積極的。對中國企業的安全審查據說也要放松。近年來,中印之間在鐵路方面加強了合作,中國也已在印度建立了兩個工業園區,印度還希望與中國開展沿海制造業園區的合作。這些都是印度釋放出加強中印經濟合作的積極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