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內地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數量逐漸增多,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新的挑戰。同心共筑民族復興中國夢,高校對于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迎來了歷史機遇。本課題調查了當前上海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現狀,探索“中國夢”視域下完善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路徑,并對如何提高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提出建議。
關鍵詞:中國夢 高校 民族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現狀 報告
近年來,隨著援疆政策的實施,內地高校的少數民族學生逐漸增多,成為大學校園中的特殊群體之一。由于他們受到生長環境、思維方式、民族文化、民族意識等因素的影響,難免在大學生活的融入、學習的提高和思想素養的提升等方面遇到了一些問題,這使得高校對于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新的挑戰。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推動少數民族集中地區社會建設,促進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繁榮等方面都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中國夢”凝聚了各民族的夢,推動了民族團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創新注入了新的教育資源和教育內容,營造了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氛圍,起到了一些示范作用,推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入新一輪創新發展。本課題通過深入調研,分析當前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等狀況,了解和發現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現狀和存在問題,探索如何有效開展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途徑和方法。
一、調研情況
編制一份科學有效、切合實際的調研問卷是得出一份深入、全面的調研報告的前提。問卷設計共有31道題,30道選擇題和1道問答題,包括基本信息、學業情況、生活適應、人際交往、就業意向以及對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和看法等方面,基本涵蓋了少數民族學生在大學生活期間可能會遇到的大部分問題。選擇調查對象群體結構要合理,要注意點面結合。為保證本研究盡量兼顧到學校辦學層次、學校的規模和性質,在人力、物力和財力有限的情況下,調研對象盡量涵蓋上海市多所高校。通過調研了解少數民族學生的內心想法和真正需求,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力度,找尋豐富有效的教育載體,探索科學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徑。
本次調研通過紙質問卷、網絡工具(問卷星)、人物訪談等方式取得調研對象們的廣泛參與。共發放問卷294份,發放對象涉及到上海電力學院、復旦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等多所高校,在課題組成員的努力下,我校各二級學院輔導員和各兄弟院校同仁的協助下,回收有效問卷294份,回收率100%,盡可能地保證了樣本的科學有效性。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是以清真飲食為主的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學生。此外,還通過與少數民族學生的面對面訪談,以及與輔導員老師的訪談和討論,征集到了24份與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工作案例。
二、調研結果與分析
(一)少數民族學生的基本情況
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總體穩定,絕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思想主流積極向上,認同中國夢,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所有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能做到遵紀守法,學習認真刻苦,多才多藝,積極參加校園文體活動,學習和生活基本融入大學校園環境。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出于自身的民族感情和民族習慣,有理性的本民族意識,他們認為自己所認同的傳統民族意識在個人實際生活中的影響不大,參加民族風俗活動僅僅是出于遵從民族風俗習慣去做,并不過分渲染本民族的民族意識,基本能與同學和睦相處。但同時,也有一些來自少數民族集居地的少數民族學生,存在學業基礎較差、漢語關沒有過的情況,聽不太懂老師授課,對于語、數、外等基礎課程的學習存在較大困難;個別由于生活不適應、交流困難、地緣等原因難以和周圍人交流,產生孤獨和戒備心理;還有的來自偏遠經濟欠發達地區,承受著較大的經濟壓力。此外,還有些學生在思想認識、價值觀、道德素質、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一些非主流觀念。這些問題都給學校教育教學、思想政治教育和后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相關工作的開展情況
從調研的情況看,各高校比較重視和關注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采取了一系列工作舉措,特別是對具有清真飲食習俗的學生給予了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
1.尊重少數民族學生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積極引導少數民族學生融入到民族大環境中。各校或在少數民族重大節日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慶祝節日,有的還會給少數民族學生發放餐費補貼等,充分做到尊重少數民族學生的民族情感,建立了與少數民族學生溝通交流的渠道。如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高校會在寒假組織年夜飯時,采取為少數民族學生發冬令補助、提供勤工助學崗位、贈送過年禮物等多種舉措,讓留校少數民族學生們感受來自高校和社會各界的關懷和溫馨;另外,對于回族的古爾幫節、壯族的“三月三”對歌節等,上海電力學院、上海海洋大學等一些學校會為少數民族學生舉行慶祝活動。針對伊斯蘭教少數民族的飲食習俗問題,清真飲食習俗學生比較集中的學校,目前基本上都開辦了清真食堂或窗口。
2.積極幫助少數民族貧困學生減輕經濟壓力和學業負擔。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來自偏遠地區,家中收入少子女多,經濟貧困。各校通過新生入學“綠色通道”,常規助學體系,以及在評選各項獎學金和安排勤工助學崗位時適當向經濟困難的少數民族學生傾斜,緩解了他們的經濟壓力。在學業上,針對部分少數民族學生漢語基礎差、課程跟不上教學等情況,許多高校組織少數民族學生與漢族學生結對進行互幫互學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提高語言交流能力,并在學分上采取與漢族學生有差別的方式給予照顧,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
3.認真做好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引導工作。大部分高校能夠遵照少數民族的習慣開展針對性的工作,給與高度重視。一是建立了少數民族學生信息庫,詳實記錄了少數民族學生的個人情況,輔導員定期談話,及時了解掌握他們的生活學習情況和思想狀況;二是積極開展少數民族學生喜聞樂見的校園文化活動,并組織指導部分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參加科創活動,為少數民族學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舞臺,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三是注重挑選少數民族學生擔任學生干部并進行培養,鼓勵他們積極進取,引導他們自覺地融入到社會主義民族大家庭中;四是做好少數民族學生黨員發展工作,對于他們當中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的優秀分子,積極做好發展工作。從調研的情況來看,一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三)存在的問題
從問卷調查和實地調研的情況看,各高校認真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在加強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和培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隨著高校少數民族學生不斷增多,社會多元文化的碰撞,少數民族學生工作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1.部分院校對少數民族學生工作重視程度不夠。部分少數民族學生較少的高校未設立相關工作部門或專門的民族工作人員;有的高校雖然配備了專職人員,但不具備必須的業務水平,一些工作往往落不到實處;少數民族學生反映,有困難不知向哪里報告,有意見不知找誰溝通;少數民族學生的統戰工作有待加強,召開少數民族學生座談會次數較少,應定期征求并聽取他們對學校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
2.部分少數民族學生比較敏感甚至排斥思政教育和文化交流。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具有濃厚的民族情感和強烈的群體意識,喜歡和自己民族的學生聚集在一起,看重自身的民族地位,但對黨的民族政策、全球一體化、世界局勢對我國的影響等卻較少關注和了解,這就直接導致了少數民族學生與其他民族學生交往過少,造成同一個地區的少數民族和其他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生交往不多,甚至產生對立情緒。加上互聯網時代各種思潮的滲透,可能誘發少數民族學生的誤解,或被人利用帶來不良的后果。
3.教育方法沒有與時俱進,實效性不強。對于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能再使用傳統的直接教導式,這樣的教育形式單一,沒有與時俱進,忽略了網絡宣傳教育的媒介和載體。互聯網時代,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化組合和協同發展還有待于加強。另外,在開展少數民族學生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活動時,要充分考慮他們的特點和需求,探尋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徑。
4.部分高校在清真飲食問題上不夠重視。一是有的學校清真餐廳做得不符合清真要求,種類較少,引起個別有清真飲食習慣的學生不滿意;二是在普通食堂開設清真窗口,餐具不分,使得清真學生不敢就餐;三是將清真食堂外包,使得食物價格偏高,加重學生負擔。
三、加強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議
(一)加強“中國夢”的宣傳教育工作
要加強高校師生員工對民族工作的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樹立正確意識,開展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黨的民族政策、民族文化、民族團結的宣傳教育工作,特別是重點了解和尊重清真飲食習慣和宗教禁忌等,增加與少數民族同胞的相互間的了解和尊重,以便于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同時要加強宣傳,發揮新媒體的作用,要充分利用校園網、微信公眾號、QQ群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新媒體形式開展中國夢教育,推送承載正能量的思想文化內容,加強網絡正向思想文化的輻射力,使少數民族學生由單向的被動接受變為雙向的主動參與,及時改正錯誤觀念,從而加深對中國夢的理解和認同。
(二)健全相應工作機構,加強工作隊伍建設
高校要在統戰部門和學生工作系統配備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相關專業的畢業生,尤其是少數民族學生較多的高校,應盡快成立民族工作的專門機構,配齊配強工作人員,并經常組織學生工作干部進行相關的培訓,學習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了解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以便正確、及時處理學生中出現的民族和宗教問題。創建一批以“中華優秀傳統民族文化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德育特色化的少數民族工作室。例如中醫藥大學的洪漢英工作室,東華大學的56工作室等,這些工作室的成立為學校少數民族學生工作者在當前和今后開展工作提供了新的平臺和載體,讓更多的老師可以積極參與工作室工作,進一步深化少數民族學生的工作。
(三)加強清真飲食的管理,暢通清真飲食的供應
對于招收了有清真飲食習俗的少數民族學生的院校,應設立清真食堂(灶),清真飲食及其供應要按有關規定執行。各高校在開辦清真餐廳時,應采取補貼或微利的政策。清真餐廳要聘請有清真飲食習慣的人員,不能與其它食堂合設,更不能將食堂轉包或由漢族人員承包。
(四)采取切實措施,解決少數民族學生的實際困難
各高校對少數民族學生特別是漢語交流有困難的學生,要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漢語補課,針對不同的專業課程和專業術語要細心解說,根據他們的教育背景和實際情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給予關注。要針對少數民族學生大多來自邊遠欠發達地區、與外界交往少、文化基礎相對薄弱的特點,積極引導他們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文體活動,如文藝晚會、體育比賽、座談會、茶話會等,積極組織民族學生聯誼交流,加強各民族學生的相互融合。每逢遇到開齋節等重要民族節日,師生與少數民族學生共同慶祝活動,促進民族文化交流和民族團結。
參考文獻:
[1]叢亮,盧珍.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意識形態教育中的隱性滲透研究[J].赤子,2016,(10).
[2]孫濤,邢紅旗,徐學彬.“中國夢”引領下的新疆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延邊黨校學報,2014,(08).
[3]河海生.中國夢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探索,2016,(11).
(基金項目:2016年度上海學校德育實踐研究課題“中國夢視域下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實踐”的研究成果之一(編號:2016-D-063);作者簡介:叢亮,上海電力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黨委副書記,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