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晉春+呂偉
劉富全,1930年出生于山西嵐縣天洼村,1945年入伍至1978年轉業。作為瓦子街戰役的親歷者,他向記者講述了關于這場戰役的所見所思。
1947年國民黨胡宗南部重點進攻我黨中央、毛主席所在地延安,黨中央主動撤離了延安。我所在的358旅714團采用毛主席的“蘑菇”戰術,在陜北廣袤的土地上把國民黨軍隊拖得疲憊不堪,到1948年初胡宗南部已是強弩之末、疲弱之師。1948年2月24日,我軍遵照毛主席“圍點打援”的戰略方針包圍了宜川,同時在瓦子街地區設下伏兵,胡宗南急命劉堪率整編29軍由洛宜公路馳援。28日劉堪部在瓦子街地區陷入我西北野戰軍包圍,29日我第一縱隊占領瓦子街,斷敵退路。3月1日我第四縱隊由北向南;第二縱隊由南向北;第三、六縱隊的主力由東向西同時向敵發起總攻。
瓦子街戰役打得很悲壯,到處都是槍炮聲和喊殺聲,雙方都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我們七一四團在這次瓦子街戰役中打的最苦最頑強,在任世鴻團長率領下連續奪取了南山數個陣地,死死的堵住了敵軍南逃去路,我們陣地對面是敵二十九軍和九十師的指揮部所在地,是敵突圍的主要突破口,所以敵人不惜血本,向我七一四團占領的陣地發動一次次的沖鋒,戰斗進行得相當殘酷。
我們的團長任世鴻在戰斗中身先士卒,親臨一線參加作戰指揮,不幸以身殉國。二營六連一百四十多人打得只剩下幾個人仍在頑強戰斗,像一塊啃不動、砸不爛的硬骨頭牢牢守在陣地上,六連的這種“硬骨頭”精神,后來名揚全軍,六連也被中央軍委命名為“硬骨頭六連”,成為全軍學習的榜樣。六連二班班長劉四虎以一把刺刀與十幾個敵人展開白刃格斗,接連刺倒七個敵人,威震敵膽。他自己也被敵人捅了幾刀,昏倒在戰壕里,后來被增援的同志救出。
瓦子街戰役打得很艱苦。戰役發起時正值寒冬,我印象里是一九四八年的正月里,天氣滴水成冰。部隊吃住都是在野外,每天的伙食頂好就是吃上一兩頓煮玉米粒。就是這煮玉米粒送到前沿陣地也凍成了冰坨,根本無法下咽。戰士們凍得渾身發抖,吃不上飯肚子餓的發慌,好不容易送上來的飯又實在是沒有辦法吃。我那時在后勤,條件比較好的,晚上也只是睡在老鄉晾玉米棒的架子上,鋪一塊破布,蓋一席薄被,到了夜深時分凍的根本無法入睡。而前沿部隊的戰士設伏七、八天,一直都是趴在野外的雪窩里,其艱苦情況可想而知。
至1948年3月1日下午,我設伏部隊將劉堪四個旅、八個團共計兩萬四千余人全部殲滅,敵二十九軍軍長劉堪絕望之中自殺身亡。援敵被殲后宜川守敵開始動搖,2日我圍城部隊發起攻擊,3日攻克宜川縣城,全殲守敵一個旅計五千余人。瓦子街戰役我軍共殲敵一個軍部,兩個師,五個旅共計三萬余人。我軍也有包括團長任世鴻在內的5287名將士壯烈犧牲,可以說烈士的鮮血染紅了宜瓦地區的每一寸土地。
一直以來,我都有一個夙愿,那就是到紅色延安去看一看。延安是革命的圣地,從1935年到1948年,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在此居住長達13年。期間,延安窯洞晝夜通明的燈火,映照著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航程,延河兩岸、寶塔山下,凝聚了無數中華民族優秀兒女。毛主席、黨中央在這里領導指揮了史詩般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特別是在人民解放戰爭期間,毛主席運籌帷握,決勝千里,帶領黨中央機關在陜北廣褒的土地上,和發動內戰重點進攻延安的國民黨軍隊巧妙周旋,最終取得了西北戰場勝利,直至全中國的解放。
在“延安保衛戰”的歷程中,我作為西北野戰軍第一縱隊三五八旅七一四團的一名戰士,在彭德懷司令員的率領下,攻榆林,打寶雞,塵戰瓦子街,轉戰于陜西南北,幾乎走遍了北到神木、榆林,南至白水、寶雞的陜西大部分地區,卻唯獨沒有到過延安。
去延安,看一看毛主席、黨中央的所在地,看一看自己曾經浴血奮戰保衛的延安,成了我心中揮之不去的熱切向往,并且隨著逐漸步入耄耋之年,這種向往與日俱增。
2013年五月一日,兩個兒子陪我一起朝著紅色根據地延安出發了。過了延川不久,我們終于看到了那標志性的寶塔,延安到了!
五月二日,我們的即定目標是楊家嶺。楊家嶺,位于延安城西北2.5公里處。當年中共中央書記處、辦公廳、組織部、宣傳部、統戰部等均在此辦公。中央領導同志多數亦在此居住。黨中央在這里領導了大生產運動和整風運動,召開了延安文藝座談會和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在楊家嶺,我們參觀了中央大禮堂、中共中央辦公廳舊址以及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等人舊居。中央大禮堂內是保持原貌的七大會場,主席臺會標上方的“在毛澤東的旗幟下勝利前進”的紅色字標依然醒目可見,墻壁上插著小紅旗的座桿上“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口號依然清晰。我們置身于會場當中,仿佛聆聽到了毛主席致七大閉幕詞《愚公移山》時的洪亮聲音。
楊家嶺的住所確實寒酸土氣,但這里因住著矢志不移地堅守著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奮斗宗旨,堅持著獨立自主、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的當代中國化的馬列主義者——中國共產黨人,才最終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也使這陋室變得充滿魅力。在毛澤東時代,官兵一致、軍民一致,筑成了堅不可摧的鐵壁銅墻,黨和人民血肉相連,生活雖然清貧但卻快樂著。在楊家嶺,在棗園,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摩肩接踵,這使我感到多少有些意外,在現今這樣一個金錢崇拜的時代,居然仍有如此多的人和我們一樣,向往延安,崇尚紅色旅游,而這種熱情有增無減,包括近幾年來再次出現的毛澤東熱和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延安精神,如此熱烈的追尋和向往,追尋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是為崇高理想獻身的精神,是革命隊伍中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延安精神是中華民族最偉大、最可歌可泣的精神財富;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經過長期革命實踐的精神積累;延安精神是中華民族團結統一、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嶄新表現。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參觀革命圣地,有感慨,有驚嘆!形形色色的游客從四面八方而來,來尋求、來瞻仰、來探索、來解除內心的困惑和疑問!
下午,按計劃行程,我們離開延安,經甘泉、富縣向宜川縣的瓦子街進發,拜謁瓦子街烈士陵園是我們這次延安行的重要事項,這里安葬著在瓦子街戰役中陣亡的五千余名烈士。其中就有七一四團團長任世鴻。在瓦子街戰役時,我在七一四團團部當通訊員,可以說和任團長朝夕相處,形影不離,在瓦子街戰役中,任團長壯烈犧牲后,安葬在戰場對面的一個背山臨河的山坡上。而其他犧牲的烈士們基本上都是犧牲在哪里,就埋在哪里。當時因為沒有集中埋葬烈士,所以也就沒有烈士陵園。只是在一年以后,才派部隊又回到當年的戰場,把烈士們遺體集中到一塊,形成了初步的烈士陵園。
陵園位于當年瓦子街戰役主戰場—今瓦子街鎮政府所在地,步入陵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高高矗立的紀念碑。碑座為正方形四面,有八級臺階,象征1948年,碑身為兩個斷面,象征2月,碑高28米意指瓦子街戰役是28日打響的。
繞過紀念碑,后面就是烈士們安息的墓區,在茂密的松林中,分布有239座水泥墓冢,遺憾的是這些墓冢絕大多數是無名的合葬墓,有名有姓的只有團長任世鴻、參謀長武志安和一位副營長陳占彪。在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斗爭中,成千上萬的烈士拋頭顱灑熱血,他們沒有留下遺產,甚至于連名字都沒有留下,但是他們打下了江山一片紅,開創了屬于人民的新中國,他們永遠值得我們后人緬懷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