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彼得·紐馬克提出了交際翻譯和語義翻譯理論,為翻譯理論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文化因素是翻譯過程中最困難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本文分析了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在文化詞語翻譯中的使用,旨在為文化詞語翻譯提供借鑒。
關鍵詞:語義翻譯 交際翻譯 文化詞語
翻譯活動已經存在了幾千年,在全球化的今天翻譯更是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已經有很多翻譯學者對翻譯中的文化因素進行了研究。研究文化、語言和翻譯已成為全球現象。彼得?紐馬克是翻譯研究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在尤金?奈達的形式對等與動態對等理論基礎上,他提出了交際翻譯和語義翻譯理論,不僅發展了奈達的翻譯理論,也給其他翻譯學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語義翻譯力求最大限度復制“目標語的結構”,交際翻譯則努力“使譯文對目標語言讀者產生和源語言讀者一樣的影響”。
文化詞語具有文化特色,反應地理、環境、社會機制、宗教、社會生活等方面的特點,因而翻譯文化詞語異常艱難,但在全球化的今天也尤為重要。以下對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在文化詞語翻譯中的應用進行討論,例子均選自《英譯中國現代散文選》(三)。
一、運用語義翻譯策略翻譯文化詞語
運用語義翻譯策略翻譯文化詞語主要采用音譯法和直譯法。如果僅用音譯法與直譯法無法將原文意思表達清楚,譯者可適當在譯文中加入解釋或注釋。
音譯法即為根據字詞讀音進行翻譯的方法,是翻譯文化詞語時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在翻譯地名、人名和山脈、河流名稱時,音譯法無疑是一個明智的選擇。音譯法能夠保留源語的讀音特點和文化特色,有助于促進雙方文化的交流。在《英譯中國現代散文選(三)》中,譯者也運用音譯法翻譯了許多文化詞語,例如,“煙臺”譯為“Yantai”,“東山”譯為“Dongshan”,“臘八節”譯為“laba Festival”。
但音譯法并不適用于所有文化詞語,直譯法便是另一種翻譯文化詞語的有效方法。語義翻譯注重保留原文的語法結構,直譯法也是如此。因此,直譯法是語義翻譯所采用的翻譯方法之一。直譯法能夠保留原文的語法結構,并能更好地保留原文的語義特色。例如“走狗”譯為“running dogs”。
音譯法與直譯法能夠有效地保留源語的文化特色,但由于文化差異,有些詞語如果僅用音譯法或直譯法進行翻譯未免會令讀者難以理解。此時,在音譯與直譯的基礎上加上注釋或解釋不失為明智之舉。適當增加注釋或解釋能夠補充一些必要的信息,幫助讀者理解,也能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例如,將“臘八粥”譯為“laba porridge—a kind of rice porridge they make, as a tradition, with nuts and dried fruit”,增益的部分不僅對臘八粥進行了解釋,還對其基本原料作了簡單說明,能夠讓讀者更好地了解臘八粥以及中國文化。
二、運用交際翻譯策略翻譯文化詞語
有些文化詞語擁有復雜的文化背景,此時采用語義翻譯策略則略顯不足,交際翻譯策略則不失為明智的選擇。交際翻譯策略主要采用意譯、替代和增益的方法進行翻譯。
在翻譯過程中,有時為了讓讀者更好地理解譯文,需要采用意譯的方法進行翻譯。意譯法更注重讀者的理解,因而是交際翻譯所采用的翻譯方法之一。
例:坐食之余,積習難除,不免干些災梨禍棗的閑人之業。(P119)
譯文:In my retirement, I keep the old habit of wielding my clumsy pen.(P121)
“災梨禍棗”原指印書用梨木或棗木刻板,形容爛刻無用不好的書。譯者采用意譯的方法進行翻譯,雖然少了些文化特色,但外國讀者更容易理解。
替代法也是運用交際翻譯策略翻譯文化詞語常用的方法之一。使用替代法翻譯文化詞語就是將源語中文化詞匯用目的語中相近詞匯來替代。例如,在《英譯中國現代散文選(三)》中,譯者將“六合”譯作“the all embracing”。“六合”指的是“天地東南西北”,與“the all embracing”意義相近,而“the all embracing”更容易讓外國人理解。因此,替代法能夠更好地讓讀者理解原文。
增益法是指在譯文中增添必要的解釋詞語,也是交際翻譯常用的翻譯方法之一。
例:老王賣瓜,只要賣的是好瓜,為什么不能自賣自夸?(P274)
譯文:As we know, there is an old Chinese saying disparaging a melon peddler, named Lao Wang, who keeps praising his own goods. Well, why cant he praise his melons if they are really sweet and juicy? (P275)
“老王賣瓜,自賣自夸”在中國是人盡皆知的諺語,但對外國人來說卻很陌生。因此,此處譯者采用了增益的方法對諺語進行了解釋,這樣外國讀者讀起來才不會一頭霧水。
三、結語
在紐馬克的翻譯理論中,強調把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看成一個整體。語音翻譯與交際翻譯在翻譯文化詞語時并不是對立的關系,而是互做補充。翻譯文化詞語時若僅使用交際翻譯策略,則譯文便會喪失原文的文化特色。這將嚴重影響源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之間的交流。相反地,僅使用語義翻譯策略則會令譯文復雜難懂,令外國讀者很難理解。因此,在翻譯文化詞語時,要將這兩種翻譯策略結合起來。這樣既能保留原文中的文化特色,又能保證譯文通順易懂。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譯者應該根據文本類型與具體的文化詞語采用相應翻譯策略。有時,在同一文本甚至句子的翻譯中,可能需要應用兩種翻譯策略。
參考文獻:
[1]張培基.英譯中國現代散文選(三)[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廖七一等.當代英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齊亞同,天津大學,翻譯碩士,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