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娟娟+吳榮榮+李志濤
摘要:從河北省棗強縣受重金屬污染的土壤中分離得到2株耐鉛細菌,即ZQq1和DYq2,耐受鉛離子最高濃度分別為2.0、2.5 mmol/L,經鑒定為芽孢桿菌屬。2株菌的生物學特性研究表明,菌株ZQq1和DYq2在pH值4~10之間,鹽度不超過10%時能夠生長。菌株ZQq1最適pH值為8,最適生長溫度42 ℃,最適滲透壓為0%;菌株DYq2最適生長溫度為42 ℃,最適pH值為8,最適滲透壓為1%。
關鍵詞:耐鉛細菌;分離鑒定;生物學特性;芽孢桿菌
中圖分類號: S182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04-0215-02
伴隨著我國工業程度的加深,重金屬鉛對環境的破壞程度越來越嚴重。鉛可以通過汽車尾氣、印染企業廢棄物的排放、電池和電子產品的丟棄等各種途徑而傳遞到環境中,進入土壤和地下水中[1]。在被鉛污染的水體和土壤中,生長的各種生物通過富集作用,經過食物鏈傳遞,最終可以使大量鉛進入食物鏈的頂端包括人類。蓄積在人體內的鉛能對血液循環再生系統造成損傷,蓄積到一定的程度時,人就會表現出失眠、噩夢等癥狀,更有甚者會引起智力下降[2]。
[JP2]研究表明,微生物可降低環境中重金屬鉛的生物毒性,在用于土壤重金屬污染鉛的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3]。從棗強工業區采集土樣,通過逐級分離篩選耐鉛細菌并進行形態觀察和生理生化測定鑒定。通過對所得菌株的生物學特性研究,可以初步得出菌株對環境的耐受性及在不同環境中的生長趨勢,可為以后在用耐鉛細菌或與其他方法聯合使用時提供理論依據,以實現高效、快速、低成本治理鉛污染。[JP]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土樣,來自河北省棗強縣受重金屬污染的土壤。
1.2設備
超凈工作臺(SW-CJ-2FD,上海博迅實業有限公司)、振蕩培養箱(ZD-85,江蘇金壇市醫療器械廠)、恒溫生化培養箱(LRH-250,上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顯微鏡(BME,徠卡顯微系統上海貿易有限公司)、數碼生物顯微鏡(N-800M,上海旦鼎國際貿易有限公司)、高壓滅菌鍋(MLS-3750,SANYO)。
1.3耐鉛細菌的分離
取0.1 g的土樣,接入Pb2+濃度0.01 mmol/L的牛肉膏蛋白胨液體培養基中,在37 ℃、140 r/min條件下進行富集培養。取稀釋100倍后的富集菌懸液100 μL涂布在Pb2+濃度為0.02 mmol/L的牛肉膏蛋白胨固體培養基中,每組重復3次,于37 ℃下進行培養,觀察菌落生長情況。挑取單菌落在Pb2+濃度分別為0.1、0.2、0.5、1.0、1.5 mmol/L的牛肉膏蛋白胨固體培養基上逐漸劃線分離,經過多次純化,得到單菌株。將篩選出的菌株接入2.0、2.5、3.0 mmol/L不同濃度的固體培養基中,觀察細菌生長狀況,并淘汰耐鉛能力差的菌株,篩選出耐鉛能力最強的菌株[4]。
1.4耐鉛細菌鑒定
1.4.1對單菌落的大小、形狀等進行觀察采用革蘭氏染色法對菌株進行染色并觀察。
1.4.2生理生化特征
主要包括檸檬酸鹽的利用,丙酸鹽的利用,氧化酶、接觸酶、酪氨酸水解、苯丙氨酸脫氫酶實驗,糖醇發酵、V.P產生、明膠、液化、需氧性測定等[5]。
1.4.3生物學特性試驗
1.4.3.1耐鉛細菌生長曲線的測定
將菌株活化18 h后接種到液體培養基,37 ℃、轉速140 r/min條件下振蕩培養。每2 h測定1次細菌菌懸浮液的D600 nm值。
1.4.3.2pH值對耐鉛細菌生長的影響
將菌株活化18 h后,分別接入pH值為4、6、7、8、9、10的液體培養基中,37 ℃、轉速140 r/min條件下振蕩培養24 h。測定不同pH條件下細菌懸浮液的D600 nm值。
1.4.3.3鹽度對耐鉛細菌生長的影響
將菌株活化18 h后接入0%、1%、2%、4%、5%、7%、10%鹽度的培養液,37 ℃、轉速140 r/min條件下振蕩培養24 h。測定不同鹽度條件下細菌懸浮液的D600 nm值。
1.4.3.4不同溫度對耐鉛細菌生長的影響
將菌株活化 18 h 后接種到液體培養基,在溫度分別為4、25、32、37、42、48、50、60 ℃,轉速140 r/min條件下振蕩培養24 h。測定在不同溫度下的細菌懸浮液的D600 nm值。
2結果與分析
2.1耐鉛細菌的分離
通過對樣品的分離純化,篩選出2株耐鉛能力強的耐鉛細菌。1株耐受鉛離子濃度最高為2.0 mmol/L,命名為ZQq1,另外1株耐受鉛離子最高濃度為2.5 mmol/L,命名為DYq2。
2.2耐鉛細菌的鑒定[HT]
2.2.1耐鉛細菌菌落特征耐鉛細菌菌落特征結果見表1。
2.2.2耐鉛細菌生理生化特征
細菌的生理生化特征是鑒定細菌種類的重要指標和依據,結果見表2。
根據表1中2株細菌的菌落形態特征和表2以及2株耐鉛細菌的革蘭氏染色情況,依據《伯杰氏細菌鑒定手冊》(第8版),將2株菌ZQq1和DYq2鑒定為芽孢桿菌屬。
2.3耐鉛細菌的生物學特性
2.3.1耐鉛細菌的生長曲線
從樣品中篩選出的2株耐鉛細菌ZQq1和DYq2的生長曲線見圖1。
由圖1可知,ZQq1在2 h內為生長延遲期,18 h附近達到穩定期,在約32 h D600 nm值開始下降,即過了穩定期;DYq2在 2 h 內為生長延遲期,在22 h附近達到穩定期,在約35 h開始進入衰亡期。
2.3.2pH值對耐鉛細菌生長的影響
菌株對pH值的適應
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菌株對環境的適應能力。pH值對耐鉛細菌ZQq1和DYq2生長的影響見圖2。由圖2可知,ZQq1和DYq2均在弱堿性(pH值約為8)條件下生長最好。ZQq1在pH值為4~8的區間內,隨著pH的增大ZQq1生長逐漸變好,當pH值大于10時ZQq1無法生長。DYq2在pH值為4~8的區間內,隨著pH值的增大DYq2生長逐漸變好,當pH值小于4時會抑制DYq2菌的生長。
2.3.3鹽度對耐鉛細菌生長的影響
細菌對不同鹽度的適應性差異,可以反映出細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一般的培養基中也會添加少量鹽以維持滲透壓。由圖3可知鹽度對2株耐鉛細菌ZQq1和DYq2生長的影響。隨著鹽度的增加,ZQq1和DYq2生長受抑制程度也在增加。ZQq1最適生長鹽度為1%,DYq2最適生長鹽度為0。ZQq1耐鹽度極限7%,DYq2耐鹽度已達到接近于10%。
2.3.4溫度對耐鉛細菌生長的影響
不同的溫度下細菌的生長速率不同,從中也體現出了細菌對生長環境的一定適應能力。溫度對耐鉛細菌ZQq1和DYq2的生長影響見圖4。由圖4可知,隨著溫度的增加2株菌的生長速率均提高,約42 ℃為最適生長溫度,ZQq1在4~20 ℃區間范圍內,生長速率變化比較平緩,而在20~40 ℃區間變化較大,隨著溫度升高曲線變得平緩,之后陡然下降,在50 ℃時不能生長,而DYq2在4 ℃到最適合生長溫度之間變化趨勢相同,過了最適生長溫度下降明顯,在60 ℃時生長被抑制。[HT]
3結論
[JP2]從河北省棗強縣受重金屬污染的土壤中分離出2株耐鉛能力較強的耐鉛細菌,即ZQq1和DYq2。分別從以下進行描述:(1)ZQq1的菌落邊緣整齊,表面光滑,乳白色。菌體桿狀,產生芽孢,革蘭氏陽性,具有運動性,好氧生長,經鑒定為芽孢桿菌屬菌。其在pH值為弱堿性條件下生長最好,在pH值大于10時或小于4時不能生長,最適生長溫度在42 ℃附近,在50 ℃及以上不能生長,其菌株在鹽度為7%及以上完全抑制生長,耐受鉛離子濃度最高2 mmol/L。(2)DYq2的菌落邊緣整齊,表面光滑,乳白色。菌體桿狀,產生芽孢,革蘭氏陽性菌,具有運動性,好氧生長,菌體有成鏈趨勢,經鑒定為芽孢桿菌屬菌。DYq2在pH值為8時生長最好,其能在42 ℃條件下生長,在 60 ℃ 及以上不能生長,其菌株不耐鹽,在鹽度10%及以上完全抑制生長,耐受鉛離子濃度最高為 2.5 mmol/L。
參考文獻:
[1]李宏,江瀾. 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微生物修復研究進展[J]. 貴州農業科學,2009,37(7):72-74.
[2]高文謙,陳玉福. 鉛污染土壤修復技術研究進展及發展趨勢[J]. 有色金屬,2011,63(1):131-136.
[3]駱永明. 污染土壤修復技術研究現狀與趨勢[J]. 化學進展,2009(2):558-565.
[4]陳美標,郭建華,姚青,等. 大寶山礦區耐Cd2+細菌的分離鑒定及其生物學特性[J]. 微生物學通報,2012,39(12):1720-1733.
[5]江春玉,盛下放,何琳燕,等. 1株鉛鎘抗性菌株WS34的生物學特性及其對植物修復鉛鎘污染土壤的強化作用[J]. 環境科學學報,2008,28(10):1961-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