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勝+李玲+宣雄智
摘要:采用SWOT分析法,對蘇州市“十三五”期間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優勢條件、存在的制約因素、面臨的形勢和機遇、來自內外部的挑戰等方面進行了科學合理的分析,構建了由SO戰略、WO戰略、ST戰略和WT戰略等4種戰略構成的蘇州市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矩陣,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蘇州市都市型現代農業定位的3條基本原則:城鄉一體,服務城市,留住鄉愁;精致精準,優質安全,生態高效;服務市民,富裕農民,傳承文明。建議功能定位于生態第一、生活第二、生產第三的多功能都市型現代農業。
關鍵詞:蘇州市;都市型現代農業;SWOT分析;戰略矩陣;功能定位
中圖分類號:F323.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04-0307-04
隨著城鄉一體化的快速推進,蘇州市耕地面積大幅度減少,耕地面積由1980年的37.43萬hm2銳減到2010年的 22.22萬hm2[1],2015年又銳減到20.81萬hm2。到2020年,蘇州市基本農田面積將進一步縮減為20.53萬hm2[2]。農業產值占GDP的比重由改革開放初期的28.1%下降到2015年的1.6%。在城市化進程越來越快、耕地面積逐年銳減的新常態下,蘇州市未來的現代農業如何發展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大課題。本研究借鑒企業發展中的SWOT分析方法,對蘇州市農業走向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定位進行科學分析,希望對“十三五”乃至未來很長一個時期蘇州市農業的發展提供借鑒意義,為該市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定位提供理論支撐。
1SWOT分析方法
SWOT分析法,原本是用來確定企業自身競爭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從而將企業的發展戰略與內部資源、外部環境有機結合起來的一種科學分析方法[3]。S、W、O、T指的是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威脅(threat)。近年來,已有不少用SWOT分析方法來分析現代農業發展的成功先例,為不同地方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有效的分析方法支撐[4-8]。
2蘇州市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優勢
自“十一五”開始,蘇州市加快落實“四個百萬畝”(百萬畝優質水稻、百萬畝高效園藝、百萬畝特色水產、百萬畝生態林地)產業布局,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體系,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農業發展呈現出城鄉一體化的嶄新面貌和區域性、都市化的鮮明特征。
2.1農業主導產業更加注重產值和品質
由表1可見,截至2015年,糧食、豬牛羊肉、蛋禽、水產品等傳統行業產量全面下降,但蘇州市農林牧漁總產值為41520億元,與2010年的271.29億元相比增長幅度達到5305%,體現出注重傳統行業農產品的質量提高和產值增加,僅優質水稻一項,種植面積就達到7.48萬hm2,單產達到9 024 kg/hm2,創出歷史新高。由表2可見,2004—2014年,蘇州市農業主導產業發生了巨大變化,平均增長139.38%,增幅最高的達到了386.48%,發展成效十分顯著。同時,以第一產業為依托的服務業等農業相關附屬功能產值比重擴大,農業服務業產值增長140.66%。
2.2“四個百萬畝”產業格局基本形成
近年來,蘇州市按照市人大關于有效保護“四個百萬畝”,進一步提升蘇州市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決定,著力推進“四個百萬畝”主導產業的落地上圖工作和產業發展布局等基礎工作,構建了“四個百萬畝”政策支撐體系框架,建立了“四個百萬畝”動態長效監管機制。截至2015年,蘇州市完成“四個百萬畝”落地上圖面積27.54萬hm2,其中優質水稻7.48萬hm2,特色水產6.87萬hm2,高效園藝6.46萬hm2,生態林地6.73萬hm2,陸地森林覆蓋率達到29.56%(表3)。
2.3農業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水平提高
截至2015年,蘇州市累計土地流轉占承包耕地面積的90%以上,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面積比達到92%。現代農業園區蓬勃發展,已建成15個省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認定29個市級農業園區,農業園區總面積達到7.06萬hm2,農業規模化加快推進;擁有181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4 535家農村“三大合作”組織,持股農戶比例超過96%,蘇州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5 580元,農業產業化發展持續加快(表4)。蘇州市現代農業已初步形成區域性、規模化的產業特點,基本實現“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產業格局。
2.4農業轉型升級全面開啟
到“十二五”末,蘇州市現代農業園區、農業企業、合作農場、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已成為蘇州市農業規模經營的新業態,設施農業發展勢頭迅猛。2015年,高標準農田面積達 10.88萬hm2,所占比例達到68.5%,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總體達到88.3%,蘇州市及張家港市、常熟市、吳江區、太倉市先后通過省級率先基本實現水稻生產機械化的考核驗收。農業休閑服務功能拓展積極,建成各類生態休閑觀光農業場所1 000多家,年接待游客數量1 700多萬人次,實現直接收入超過30億元。品牌農業加快發展,無公害以上農產品生產基地面積所占比例超過85%,農業“三品”總數為1 807個,創建國家和省級名牌農產品51個。
2.5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得到加強
蘇州市委市政府在全國范圍率先出臺了《關于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意見(試行)》,頒布了《蘇州市生態補償條例》,對因保護和恢復生態環境及其功能,經濟發展受到限制的地區給予經濟補償,以法律形式創新了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對列為“四個百萬畝”保護的水稻田、水源地、生態濕地、縣級以上生態公益林等實施生態補償。截至2015年底,累計投入資金54.12億元,近6.90萬hm2水稻田、1.98萬hm2生態公益林、96個生態濕地、22個水源地、210個村得到了生態補償;化肥、農藥使用強度年均分別下降3.3%、3.5%,糧油作物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達90%,秸稈綜合利用率超過97.99%,其中稻麥秸稈機械化還田率為80.22%;推廣了一批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的農業模式,建設了一批池塘循環水清潔養殖工程、氮磷流失生態攔截系統、鄉村生活污水生態治理工程、農業面源污染連片綜合治理工程,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2.6現代農業呈現都市化發展趨勢
蘇州市緊緊抓住城鄉發展一體化綜合改革試點的重大機遇,打破傳統城鄉分割規劃舊格局,初步形成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共同繁榮的局面。截至2015年,蘇州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74.8%,有92%的農村工業企業進入工業園,92%的承包耕地實現規模經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實現了城鄉全覆蓋,農業發展呈現出區域性、都市化的特征趨勢。
3蘇州市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當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從全局來看,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業和農村還是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建設的短板,要素資源、生態環境的瓶頸制約較為明顯。
3.1資源稀缺問題突出
隨著蘇州市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耕地資源越來越少,土地流轉成本也隨之趨高,直接影響到了農業的規模化經營發展。同時,地方特色優質種質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力度不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新技術不多,地方特色農產品的優勢發揮不足。
3.2農業一線勞動力短缺趨勢加劇
目前,蘇州市從事農林牧漁業的從業人員僅22.81萬人,比2010年的26.82萬人減少了4.01萬人[9]。從業人員面臨著日漸老齡化的現狀,具有較高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的職業農民短缺,已成為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鎮和二三產業轉移,導致務農勞動力素質呈現結構性下降,大部分勞動力年齡偏大、文化程度較低、觀念老化,接受新事物、新技術、新知識的能力不高,對農業生產形成制約。
3.3環境壓力有增無減
水環境敏感地段環境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大氣污染問題仍未解決,土壤污染問題逐步顯現。農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和環保監管能力相對滯后,農業面源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治理。
3.4質量安全有待提高
農產品質量控制和管理信息平臺尚未完全建立,不能真正做到產品質量追溯。政府在農產品安全方面財政投入力度不夠,相關專業人才儲備不足,對農產品安全違規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不夠,尚未建立統一協調的法律法規與標準體系,而消費人群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農業生產面臨著較大壓力。
3.5產銷脫節依然存在
農業經營主體組織化程度不高,地產農產品生產規模小,加工儲運能力偏弱,不能完全滿足市民需求。同時,農業信息化程度低,訂單履約機制不健全,農業生產者仍處于市場談判的不利地位,農業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差。居民小區生鮮農產品銷售平臺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加工農產品銷售還沒有充分發揮好電商平臺的作用。
3.6專業化服務水平不高
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引領支撐作用較弱,基層農技推廣機構運行機制不夠靈活。經營性服務組織實力弱、服務供給不足,且服務內容與經營主體需求之間存在差距,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環境有待優化。政府購買服務形式少,覆蓋面窄。
[BT1+*5][STHZ]4蘇州市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機遇
4.1國家高度重視農業的政策機遇
十八屆五中全會把農業現代化作為“四化同步”組成部分。黨中央連續12年把1號文件鎖定在農業農村農民重大問題上。習總書記在視察江蘇時也提出,江蘇要在全國率先實現“四化同步”,為全國農業現代化發展帶好頭、領好向。
4.2蘇州市特大城市建設的戰略機遇
蘇州市特大城市建設對農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城市建設迅猛發展給蘇州市現代農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城市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要素資源開始向農村合理流動,從而使要素整合更加便利,將促進蘇州市都市農業與其他產業進一步融合,功能進一步拓展。特大城市建設使蘇州市都市農業的發展目標與價值定位更加明確。
4.3農業迫切轉型升級的產業機遇
[JP3]國務院和江蘇省都發布了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相關意見,要求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蘇州市農業發展首先要解決農業供給側問題,實現一二三產業協同推進,充分發揮“四個百萬畝”在承擔市場保供基礎上的改善環境、提升生態、致富農民等綜合功能,為實現新一輪農業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撐。[JP]
4.4城鄉發展一體化加速推進的外部機遇
[JP3]當前,蘇州市正處于城鄉發展一體化改革的轉折時期,核心在于優化城鄉資源配置,推進共同富裕和繁榮發展。蘇州市要抓住城鄉一體化晉升為國家級試點的有力時機,進一步優化鎮村布局規劃,形成布局合理、層級分明、職能明確、特色鮮明的鎮村體系和城鄉空間布局,推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JP]
4.5都市農業快速發展的內部機遇
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農業與城市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互動性越來越強,資源要素的融合性越來越大,差異性越來越小。蘇州市農業發展深深打上了城鎮化發展的諸多烙印,都市農業得到快速發展,注重農業多功能開發,農業與城市充分融合,共享資源,共享基礎設施,共享公共服務,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4.6互聯網+農業蓬勃興起的未來機遇
互聯網+農業開創了大眾參與的農業眾籌模式。一方面,互聯網+農業促進專業化分工,提高組織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勞動生產率,可逐漸打破小農經濟對蘇州市現代農業發展的制約;另一方面,互聯網+農業通過便利、實時、感知、智能等手段,為農產品營銷、農業科技推廣、農業企業管理等提供了精確、動態、科學的信息服務,必將成為蘇州市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新引擎。
5蘇州市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挑戰
5.1來自蘇州市內部區域間的無序競爭
隨著都市農業的興起,蘇州市所屬的不同地區的都市農業都在快速發展中,除太倉市都市農業主要面向上海市以外,其他地區的都市農業發展都以蘇州市本地為主,上海市為輔。不同行政區域之間發展的無序競爭將會使蘇州市都市農業的發展面臨來自內部的巨大挑戰,要建章立制,統籌內部不同區域的都市農業發展,充分依靠不同地區特色資源,形成不同特色都市農業主導產業,互補長短,錯位發展。
5.2來自蘇州市周邊城市間的同質競爭
隨著長三角經濟圈的再一次強勢崛起,長三角的上海、杭州、南京、無錫等地,紛紛開始發展都市型農業,尤其是上海崇明島,都市農業發展如火如荼,較為成熟。蘇州市在發展都市農業過程中,要注意發揮好地方特色資源優勢,盡量避免或減少周邊城市的同質化競爭,打出蘇州市的特色品牌。
6蘇州市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戰略矩陣
根據戰略矩陣分析方法[7],和以上對蘇州市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SWOT分析,可以得出由SO戰略、WO戰略、ST戰略和WT戰略等4種戰略構成的蘇州市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矩陣(圖1)。
SO戰略(發展型戰略):在發揮好優勢條件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好外部機遇進行快速發展的戰略。WO戰略(扭轉型戰略):在合理規避和彌補自身不足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好外部機遇,化劣勢為優勢,進行快速發展的戰略。ST戰略(多樣化戰略):在利用好優勢條件的同時,充分規避和減少外部威脅,獲得快速發展的戰略。WT戰略(防御戰略):在充分避免或改進內部不足的同時,合理規避和減少外部威脅,獲得快速發展的戰略。
7蘇州市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定位
7.1蘇州市都市型現代農業定位的基本原則
不同的發展基礎條件,可以有不同的現代農業發展類型。根據上述SWOT分析,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蘇州市現代農業的發展總體應當定位于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力爭通過5~10年時間的建設發展,成為全國都市型農業的領跑者。蘇州市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應遵循以下3個基本原則。
7.1.1城鄉一體,服務城市,留住鄉愁在發展方式上,依托城市、服務城市、留有空間,用城鄉一體化的思路配置資源。在基礎設施、信息資源、科技手段、人才優勢等方面加快實現城鄉對接。在功能形態上,不忽視農產品生產功能,深度開發農業的生態功能和服務功能,提高城鄉生活和生存環境質量,促進城鄉一體發展、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在發展規劃上,要少拆遷多改造、少征用多提升、少索取多給予,優化鄉村產業空間布局,提高農村生活便利設施的建設水平,突出農村基礎設施的城鄉一體規劃,強化鄉村基本生活功能的完善,呈現江南農村新氣象。
7.1.2精致精準,優質安全,生態高效在蘇州市有限耕地面積的基礎上,農業已成為小規模產業,其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已超越了生產價值,必須積極發展“生產精致化、技術精準化”的都市型現代農業,切實提高土地利用率、勞動生產率、畝均產出率和優質農產品供給率,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蘇州市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已不是簡單地把“田園”整理成“公園”,而是將田園、山水、鄉村、社區相結合,建“山水蘇州”、“田園城鎮”,把各個城鎮與農村、農業串聯起來,實現城鎮與山水一體、田園與村莊融合的良好生態格局,呈現江南魚米之鄉新風貌。
7.1.3服務市民,富裕農民,傳承文明蘇州市是我國城鄉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區之一,但城鄉之間、農與非農之間、農民與市民之間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就是要進一步縮小這種差距,讓廣大農民在發展中得到更多的實惠,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同時,蘇州市是我國水鄉農耕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描繪出了一幅富有江南田園、水鄉特色的農耕文化圖景。要努力傳承和弘揚江南農耕文化,把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與精準智能的現代科技有機結合起來,使蘇州市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社會文明相互交融、交相輝映,呈現江南水鄉新特色。
7.2蘇州市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功能定位
農業的多功能性所包含的內容主要有以下5個方面:經濟功能、社會功能、政治功能、生態功能、文化功能。經濟功能主要表現在為社會提供農副產品,以價值形式表現出來的功能,是農業的基本功能。社會功能主要表現為對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促進社會發展方面的功能。政治功能主要表現為農業在保持社會和政治穩定的作用上,農業生產狀況決定了社會秩序的狀況;農業生產方式決定了社會組織制度的樣式,搞不好就會破壞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勢頭。生態功能主要表現在農業對生態環境的支撐和改善的作用上,同時,農業的功能可直接表現為生態功能,因為農業各要素本身就是構成生態環境的主體因子。文化功能主要表現為農業在保護文化的多樣性和提供教育、審美和休閑等的作用上,農業正承擔著傳承傳統文化載體的職能[10]。
就蘇州市的農業來說,其功能主要包括生產功能、生活功能、生態功能和文化功能等。生產功能是農業提供糧食、蔬菜、畜禽、水產等農副產品的功能。蘇州市農業的生產功能主要是為蘇州市本土生活的人們提供約30%的水稻、蔬菜、畜禽產品和水產品,70%的農副產品都需要從外地輸入到本地市場。生活功能是農業提供休閑、觀光、旅游、勞動、就業等方面的功能。蘇州市農業的生活功能主要體現在休閑觀光、采摘體驗和鄉村旅游等方面,除了接待本地居民之外,還吸引大量的上海市居民和國外游客到蘇州市進行鄉村休閑旅游。生態功能是農業自身作為生態要素發揮重要的生態作用以及改善生態環境的功能。由于蘇州市粗放式的城鄉一體化發展,蘇州市農業經濟比重和耕地面積大大下降,農業在GDP中僅占1.6%,蘇州市農業的生態功能已經大大超過了其他功能,成為留住蘇州市農業的最強大理由。文化功能是農業自身具有的文化傳承功能。蘇州市農業的文化功能主要是對太湖流域長期發展起來的精耕細作江南農耕文化的傳承。
蘇州市現代農業發展中的生態功能已經超越了生產功能,成為蘇州市農業的第一功能。因此,蘇州市現代農業的發展定位和發展策略應當充分重視和強調農業的生態功能,始終把生態功能放在農業發展的第一位。此外,由于蘇州市都市化發展越來越明顯,城鄉收入差距必須縮小,農民的收入必須增加,因此,蘇州市農業發展的第二功能應當是基于文化功能的生活功能,通過對農業文化功能的挖掘,突出農業的生活功能,讓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能夠得到更多的收入,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生產功能在蘇州市都市化發展中,正在逐步弱化,主要被作為一種基本保障供給,提供一部分日常生活所需的農副產品,同時作為戰備狀態下的應急儲備。因此,蘇州市未來農業功能應定位于生態第一、生活第二、文化第三、生產第四的多功能都市型現代農業。
參考文獻:
[1]蘇州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蘇州調查隊. 蘇州統計年鑒(2011)[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2]蘇州市人民政府. 市政府關于印發蘇州市主體功能區實施意見的通知[EB/OL].(2014-11-10)[2016-06-01]. http://www.zfxxgk.suzhou.gov.cn/sxqzf/szsrmzf/201411/t20141118_474830.html.
[3]馬仁杰,王榮科,左雪梅. 管理學原理[M].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
[4]甄若宏,周建濤,劉華周,等. 江蘇發展高效農業的SWOT分析及發展對策[J]. 農業科技管理,2008,27(6):17-19.
[5]馬振興. 天津濱海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SWOT分析[J]. 農業經濟,2007(10):42-43.
[6]伍冠鎖,江興瑜,衡燕,等. 基于SWOT分析的南京休閑農業發展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2013,41(11):440-443.
[7]劉瑞雪,張辛陽,李迎征,等. 黃石市休閑農業發展的SWOT分析[J]. 湖北農業科學,2011,50(22):4737-4739.
[8]洪艷,洪彬. 中國現代農業集群式發展的SWOT分析[J].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0(6):30-36.
[9]蘇州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蘇州調查隊. 蘇州統計年鑒(2015)[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5.
[10]陶陶,羅其友. 農業的多功能性與農業功能分區[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4,25(1):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