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冰+張智光
摘要:采取動態偏離-份額方法對中國16省域2008—2014年林業產業總量、結構與區位競爭力進行動態研究,并篩選了林業優勢產業以揭示林業發展變化規律及差異,為林業管理部門提供參考借鑒。結果表明,東部大多省域既有結構優勢又有區位優勢,而西部多數省域既無結構優勢又無區位優勢;安徽、湖北、湖南、廣西林業一產無結構優勢而有區位優勢,其余12省既無結構優勢又無區位優勢;安徽、江西、廣西、云南林業二產既有結構優勢又有區位優勢,其余12省有結構優勢而無區位優勢;安徽、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云南林業三產既有結構優勢又有區位優勢,其余8省有產業結構優勢而無區位優勢。由此得出,中國林業產業發展后勁不足,呈現“中間重兩頭輕”的現象,不利于林業綠色供應鏈和林業綠色循環經濟的形成;林業發展對森林資源稟賦和自然條件的依賴度較高,呈現由東、中、西、東北部逐級遞減趨勢;林業產業結構和區位競爭優勢呈現明顯的周期性變動趨勢;就東、中、西、東北而言,區位競爭效應要大于產業結構效應。
關鍵詞:產業結構優勢;林業區位優勢;林業經濟發展;動態偏離-份額分析方法
中圖分類號: F326.2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04-0295-07
收稿日期:2016-09-12
基金項目:國家林業局軟科學研究項目(編號:2013-R0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71173107、71673136);2016年江蘇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編號:KYZZ16_0314)。
作者簡介:廖冰(1989—),男,江西高安人,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林業管理工程研究。E-mail:liaobing1002@126.com。
通信作者:張智光,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林業與環境經濟系統工程研究。E-mail:zzg@njfu.com.cn。
東、中、西和東北林業資源稟賦迥異造成了林業經濟發展差異,這種差異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造成這種差異的根源何在,是林業產業結構優勢還是區位競爭優勢,哪種優勢對林業經濟發展作用較大,各省域林業主導產業有哪些,正是本研究的主要內容。本研究旨在橫向和縱向比較中國省域林業結構和區位競爭優勢,厘清其林業發展綜合的競爭力及差異,并篩選出林業優勢產業,對提高省域林業經濟發展水平,建設綠色林業經濟和縮小省域林業經濟發展差距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為林業管理部門提供借鑒和參考。目前關于林業經濟與產業結構的研究多集中于兩者的關系研究,使用的方法多為定量方法。從研究范圍看,有國家[1]、省區[2]、地級市[3]、南方集體林區[4]、西南林區[5]、東北林區[6]、伊春林區[7]等,國外主要以美國[8]、印度[9]、非洲[10]、芬蘭[11]為主,這些研究雖然[JP2]從宏觀角度對產業結構和林業經濟關系進行研究,然而其僅僅針對于某一宏觀區域,未進行宏觀區域間的比較來辨識出林業發展優劣勢,因此,必須對各省域進行縱向和橫向比較才能找出發展優劣勢。從研究方法看,有灰色關聯度模型[12]等,但在研究時只運用到研究期期初和期末的數據,沒有考慮到產業結構和區域競爭在研究時段內的連續變化,不足以將考察期細化到每年,進行年度間縱向比較、進行各省域間橫向比較、揭示時間變動趨勢等,而動態偏離-份額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因此,為避免靜態偏離-份額分析在研究時只考慮基期和末期林業產業的發展,對于中間年份的林業產業發展不予考慮,本研究使用動態偏離-份額分析方法,將研究期細化到每年,將林業產業發展的動態變化一年一年展示出來,并進行省域間橫向和年度間縱向比較,科學地揭示變化規律和趨勢。[JP]
1動態偏離-份額方法與數據來源
動態偏離-份額方法是靜態偏離-份額方法的延伸與拓展,將某區域經濟發展看做動態過程,把研究時間一年一年拓展開來,并以其所處的上一級區域或全國作為參照系,自身產業增長總量Gi可分解為全國份額分量Ni、結構偏離分量Pi和競爭力偏離分量Di,以此評價區域產業經濟結構優劣和競爭力強弱并找出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產業。其基本形式為
且按照從大到小依次為云南、貴州、內蒙古、海南、遼寧、黑龍江、四川、吉林、福建、浙江。云南Pi<0,Di>0,|Pi|>|Di|使PDi<0,而Ni>0,|PDi|<|Ni|使Gi>0,屬產業結構基礎很差、競爭力較強、發展較快的較差增長產業,然而由于地理位置限制,三次產業增長較慢,但森林資源較豐富,生態優勢較好,能夠沖抵由于產業結構的不足造成的影響,位于S4區;貴州、黑龍江、四川、吉林、浙江Pi>0,Di<0,|Pi|<|Di|使PDi<0,而Ni>0,|PDi|<|Ni|使Gi>0,屬產業結構基礎較好、競爭力很差、發展很慢的較差增長型產業,位于S7區,其中吉林、黑龍江是東北林區,森林資源豐富,林業產業結構基礎較好,但是其地理位置處于東北,發展條件并不優越,競爭潛力很差,發展較慢,貴州、四川三產較一產、二產要好,但是地理位置處于西部,發展優勢不足,浙江雖地處東部,但其主要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林業發展必然有所怠慢,競爭力很差;內蒙古、海南、遼寧、福建Di
(2)林業一產:16省域均Pi<0,表明其林業第一產業缺乏產業結構優勢。①PDi<0且按照PDi從大到小依次為湖南、湖北、內蒙古、吉林、貴州、黑龍江、云南、海南、四川、廣東、江西、遼寧、福建、浙江,增長均慢于全國,需全國帶動發展。內蒙古、貴州、海南、福建、浙江Di
(3)林業二產:16省域Pi>0,增長率高于全國且均具備產業結構優勢,廣西、江西、安徽、云南以其為優勢產業,廣西、安徽、云南林業二產中以木竹藤家具制造、非木質林產品加工制造為優勢產業,江西林業二產以木竹藤家具制造為優勢產業。①PDi<0且PDi從大到小依次為內蒙古、遼寧、貴州、湖南、海南、黑龍江、廣東、福建、四川、吉林、浙江,其Pi>0,Di<0,|Di|>|Pi|使PDi<0,而Ni>0,|PDi|<|Ni|使Gi>0,屬產業結構基礎較好、競爭力很差、發展很慢的增長產業,位于S7區,競爭力明顯不足,可能由于地理位置導致林業工業化程度低或者重視林業三產而忽視二產等。②廣西、江西、安徽、云南、湖北PDi>0且依次遞減。湖北Pi>0,Di<0,|Di|<|Pi|使PDi>0,而Ni>0使Gi>0,屬產業結構基礎很好、競爭力較差、發展較慢的增長產業,位于S8區,其二產增長率排名靠后,不以二產而以三產為優勢產業,但二產中以非木質林產品加工制造和木竹藤家具制造為優勢產業,林業化學產品制造增長最慢,第二產業競爭力較弱;廣西、江西、安徽、云南Pi>0,Di>0使PDi>0,而Ni>0使Gi>0,屬產業結構基礎較好、競爭力很強、發展很快的增長型產業,位于S2區,其以林業二產為優勢,二產中又以木竹藤家具制造業為優勢。
(4)林業三產:16省域Pi>0,增長率高于全國且具備產業結構優勢,廣東、湖南、安徽、廣西、湖北、貴州、福建、云南以其為優勢產業;廣東的林業第三產業以林業專業技術服務為優勢產業,安徽、廣西、貴州、福建的林業第三產業以林業旅游與休閑服務為優勢產業,湖南的林業第三產業以林業生態服務為優勢產業,湖北的林業第三產業以林業公共管理及組織服務為優勢產業,云南的林業第三產業以林業生態服務和林業公共管理及組織服務為優勢產業。①PDi<0且按照PDi從大到小依次為內蒙古、浙江、江西、黑龍江、吉林,其Pi>0,Di<0,|Di|>|Pi|使PDi<0,三產發展速度要低于全國,需要全國林業三產的引導,而Ni>0,|PDi|<|Ni|使Gi>0,屬產業結構基礎較好、競爭力很差、發展很慢的增長產業,位于S7區,這些地區不以三產為優勢且三產內部均無優勢產業,競爭力明顯不足,可能江西得益于林業二產發展,三產有待提高;而浙江一產、二產和三產均不是位于S1和S2區,發展較弱,亟待提高和發展;內蒙古、黑龍江、吉林屬于東北地區,生態和資源占弱勢,無法滿足林業三產的發展,競爭潛力不大,發展較慢。②廣東、湖南、安徽、廣西、湖北、貴州、遼寧、福建、云南、四川、海南PDi>0且依次遞減,表明這些地區林業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能夠帶動全國林業第三產業的發展。遼寧、四川、海南Pi>0,Di<0,|Pi|>|Di|使PDi>0,而Ni>0使Gi>0,屬于產業結構基礎很好、競爭力較差的增長產業,位于S8區,其中,遼寧、四川林業第三產業以林業專業技術服務為優勢產業,海南林業第三產業以林業生態服務為優勢產業。廣東、湖南、安徽、廣西、湖北、貴州、福建、云南Pi>0,Di>0使PDi>0,而Ni>0使Gi>0,屬產業結構基礎好、競爭力強的增長產業,位于S1或S2區,均以三產為優勢產業,而三產中又大都以林業旅游與休閑服務和林業專業技術服務為優勢產業。
進一步對各省域林業優勢產業進行篩選,廣西擁有優勢產業,其次為安徽、貴州,第三為湖北、湖南和云南,第四為黑龍江、廣東和四川,第五為浙江、福建、江西、海南,最后為內蒙古、遼寧、吉林。具體為:內蒙古以陸生野生動物繁育利用為優勢產業;遼寧以非木質林產品加工制造為優勢產業;吉林以經濟林產品種植與采集為優勢產業;黑龍江以經濟林產品種植采集、陸生野生動物繁育利用和非木質林產品加工制造為優勢產業;浙江以森林經營管護和木竹葦漿造紙為優勢產業;安徽以經濟林產品種植采集、花卉及觀賞植物種植、陸生野生動物繁育利用、木竹藤家具制造、非木質林產品加工制造和林業旅游休閑服務為優勢產業,優勢產業較多;福建以花卉及觀賞植物種植、林業旅游休閑服務為優勢產業;江西以花卉及觀賞植物種植、木竹藤家具制造為優勢產業;湖北以花卉及觀賞植物種植、木竹藤家具制造、經濟林產品種植采集和非木質林產品加工制造為優勢產業;湖南以經濟林產品種植采集、花卉及觀賞植物種植、木竹葦漿造紙和非木質林產品加工制造為優勢產業;廣東以花卉及觀賞植物種植、非木質林產品加工制造和林業專業技術服務為優勢產業;廣西以經濟林產品種植采集、花卉及觀賞植物種植、陸生野生動物繁育利用、木竹藤家具制造、非木質林產品加工制造和林業旅游休閑服務為優勢產業,優勢產業最多;海南以花卉及觀賞植物種植、木質工藝文教體育用品制造為優勢產業;四川以花卉及觀賞植物種植、陸生野生動物繁育利用、非木質林產品加工制造為優勢產業;貴州以經濟林產品種植采集、花卉及觀賞植物種植、陸生野生動物繁育利用、非木質林產品加工制造和林業旅游休閑服務為優勢產業;云南以經濟林產品種植采集、木竹藤家具制造、陸生野生動物繁育利用和非木質林產品加工制造為優勢產業。
3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通過采用動態偏離-份額厘清了中國東、中、西、東北林業、三次及內部產業結構優勢、區位競爭優勢和綜合競爭力,并篩選出林業主導優勢產業,可以得出如下結論。(1)中國林業產業發展后勁不足,呈現“中間重兩頭輕”的現象,不利于林業綠色供應鏈和林業綠色循環經濟的形成。林業二產增長最快,一產次之,三產最慢,一產的不足會使得原料供給不足,三產的不足將不能及時進行資源有效利用,降低能耗,降低污染,會破壞生態,不利于建設林業綠色循環經濟和綠色供應鏈。(2)林業發展對森林資源稟賦和自然條件的依賴度較高。東部林業增長最快,中部次之,西部最慢。東部地區部分是南方林區,先天生態區位優勢較好,使得產業結構優勢和區位優勢較好。中部地區有國家戰略政策支持的優勢,但是其林業資源稟賦強省較少,也就拉低了其林業的發展。西部地區生態脆弱和經濟貧困,發展最弱。(3)林業產業結構和區位競爭優勢呈現周期性變動趨勢。林業產業類型由增長型—衰退型—增長型轉變,產業結構基礎由很好—較好—較差—很差—較差—較好—很好轉變,區位競爭力由很強—較強—較差—很差—較差—較強—很強轉變,管理者要準確區分林業產業及優勢的生命周期,采取相應的措施來保證林業產業的健康發展。(4)就東、中、西、東部而言,區位競爭效應要大于產業結構效應。
本研究所采用的動態偏離-份額方法:(1)共Gi、Ni、Pi、Di、PDi 5個指標,每個指標均有特定的含義,指標少但能全面反映區域產業經濟增長的原因;(2)可將每一年的變動趨勢清晰地反映出來,此方法將考察期細化到每年、進行年度間縱向比較、進行省域間橫向比較等,而靜態方法只選取基期和報告期2年數據,對中間變化過程無從深究;(3)無需再另外選取指標變量,已有約定俗成的Gi、Ni、Pi、Di、PDi 5個指標,只需根據算法進行計算即可,避免另外選取指標造成主觀性問題。此外,林業經濟發展優勢較多,本研究僅僅選擇產業結構優勢和區位競爭優勢2個因素來分析,不可能把所有林業產業經濟的綜合優勢都一一列舉出來。但要明白一點,他們兩者之間會不會產生相互影響,有何種影響等,如果產生影響,那么就應該建立另外一個模型納入兩者相互作用影響因素來研究。有些省份既有林業產業結構優勢又有林業區位優勢,當兩者同時具備時,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會不會對林業產業經濟發展有影響,有何影響,與林業經濟發展的作用機理如何,這也是下一步有待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丁賀,聶華,張穎. 中國林業產業結構演變趨勢及彈性模型分析[J]. 世界林業研究,2014,27(2):57-60.
[2]曹蘭芳,王立群,戴永務. 湖南省林業產業結構灰色動態關聯分析[J]. 林業經濟問題,2013,33(2):118-121.
[3]許玉粉,耿玉德,李明德. 基于SSM的延邊林業產業結構模式研究[J]. 林業經濟,2011(3):76-78,96.
[4]廖文梅. 南方集體林區林業經濟增長的產業結構演變及其差異分析——基于13個省(區)1995—2011年的統計數據[J]. 林業科學,2014,50(8):131-140.
[5]李倫,劉俊昌,陳文匯. 西南林區林業產業發展狀況及產業結構分析[J]. 林業資源管理,2008(5):116-121.
[6]鐘艷,李湘玲,史常亮. 東北地區林業產業結構變動對林業經濟增長的貢獻[J]. 資源開發與市場,2011,27(11):1006-1009.
[7]朱震鋒,曹玉昆,王非,等. 基于偏離-份額法的伊春國有林區產業結構分析[J]. 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5,14(4):385-390.
[8]Cox B M,Munn I A. A comparison of two input-output approaches for investigating regional economic impacts of the forest products industry in the Pacific Northwest and the South[J]. Forest Products Journal,2001,51(6):39-46.
[9]Barik S K,Mishra S K. Assessment of the contribution of forests to the economy of the northeastern state of India[J]. International Forestry Review,2008,10(2):349-361.
[10]Whiteman A,Lebedy S.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forestry sector to African economics[J]. International Forestry Review,2006,8(1):31-43.
[11]Brooks D J. Federal timber supply reductions in the Pacific Northwest: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effects[J]. Journal of Forestry,2003(7):29-33.
[12]Xu J J,Xin N. Analysis of marine industry structure and competitiveness in Zhejiang Province based on the shift-share method[C]. Proceedings of the 201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Education,Information and Control,2015(12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