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寧夏經濟、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發展進步,周恩來作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極大心血。首先,多方籌謀,積極促成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其次,事無巨細,時刻關注寧夏民族工作;最后,殫精竭慮,大力發展寧夏固原地區。
關鍵詞:周恩來 寧夏 民族工作
一、多方籌謀,積極促成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
寧夏回族自治區是中國成立的第4個省級民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順利成立是與周恩來的關懷和指導分不開的。1956年2月,毛澤東提出了要在甘肅省東北部回族人口較為集中的地區建立省一級的回族自治區。根據這一指示,周恩來組織中央和各省相關專家進行認真研究后,提出了兩個最具代表性的方案:第一個方案擬定以原寧夏省(除蒙古族地區)為基礎,再將寧夏臨近的銀川、吳忠回族自治州、固原回族自治州和平涼專區的涇原回族自治縣、隆德縣共17個縣和2個市(縣級)劃入。這樣劃分的理由是這些區域回族約占三分之一,將他們集中在一起有利于回族群眾的生存與發展;第二個方案則認為除了上述方案確定的范圍,還應將平涼專區的其他縣市和天水專區的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劃入自治區范圍。周恩來在聽取多方論證后,認為應選取第一方案。指出:地域的擴大會造成回族人口比例大幅降低,而且歷史上平涼和張家川等地區回漢民族關系較為復雜,容易引發民族矛盾。1957年5月2日至3日,政協委員會聯席會議討論通過了第一個方案。在周恩來的提議下,5月27日和28日的全國政協42次常委擴大會議召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有關單位的負責人及在北京的有關人士,就甘肅省提出的建立回族自治區的方案進行協商、討論。最終,經過討論,全體人員一致同意第一個方案。周恩來到會指出:寧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具有重大意義,有利于促進民族團結和民族繁榮。
1957年6月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在京的各界代表召開座談會,熱情擁護在甘肅省東北部建立回族自治區。6月7日,周恩來主持國務院第51次全體會議,聽取了汪鋒(時任國家民委副主任)的《關于建立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報告》,決定由國務院向全國人大一屆4次會議提出議案。6月26日至7月1 5日舉行的第一屆全國人大4次會議上,根據周恩來提議,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審議通過了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至此,寧夏回族自治區正式被批準成立,①行政區域包括銀川專區和吳忠、固原兩個自治州及隆德縣、涇源回族自治縣,共轄2個市、17個縣。
1958年6月,經周恩來提議,經國務院批準,寧夏回族自治區籌備工作委員會成立。主任劉格平,副主任馬玉槐、吳生秀,李維漢(時任中央統戰部部長)赴寧夏指導相關工作。同年7月,鄧小平和李富春受周恩來的委派,赴寧夏聽取工作匯報,做出四點指示:第一,寧夏作為河套地區有其發展農業的優越性,要抓好農業;第二,寧夏的工業發展應考慮自身情況,應發展與農業相契合的相關加工業;第三,寧夏應加大對地下資源的研究力度;最后,務必切實搞好民族團結工作。此后一年,李楚離(時任組織部副部長)、楊靜仁(時任國家民委副主任)、習仲勛(時任國務院秘書長)和余心清(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都先后受到周恩來委派到寧夏視察指導工作。
1958年10月6日,國務院做出撤銷銀川專署和吳忠、固原回族自治州的決定,同時設立固原專署和涇源縣。同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大會選舉了自治區人民委員會的相關領導,正式宣布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
二、事無巨細,時刻關注寧夏民族工作
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后,民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就。但1956-1962年間,自治區民族工作指導方針發生了些失誤,表現出“左”傾冒進傾向,給少數民族工作造成困擾。1957年7月3日,《地方民族主義必須批判》一文刊登在《銀川日報》頭版,同年底,固原回族自治州召開二屆二次人民代表會議,會議再次批判了地方民族主義。這些錯誤在少數民族干部中造成消極影響。②
1958年,寧夏宗教改革出現了“左傾教條主義”錯誤。自治區政府對宗教改革大包大攬,忘記了宗教改革應由廣大信教群眾自己決定的基本原則,由于政府教條地遵循“宗教與民族風俗習慣分開”的指導思想,政府親自調查宗教剝削狀況,錯誤夸大宗教的壓迫性,引發了各地對宗教及其領袖的仇視,個別地區還出現了禁止一切封齋、禮拜、過節等活動的極端現象。在此過程中,分擔沒有劃清宗教界反革命、壞分子和信教群眾、宗教領袖兩類矛盾的界限,反而使打擊面過寬,殃及部分宗教領袖人物。同年8月17日至9月6日,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在銀川召開回民座談會,馬震武(時任中國伊協副主任)馬震受到錯誤批判。會上宣布:撤銷馬震武自治區籌委會委員等一切行政職務,并宣布停止馬震武的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主席職務。此后,這場運動越演越烈,《人民日報》在10月17日發表了題為《堅決肅清伊斯蘭教界中的敗類》的社論。與此同時,在寧夏回族聚居區又圍繞馬震武問題開展群眾性的鎮反運動,許多阿訇群眾被逮捕。政府合并的清真寺請不到阿訇、有阿訇的寺廟不敢公開從事宗教活動,甚至回族結婚也只能在秘密狀態下進行“念鎖兒”活動,這些極大地傷害了當地回族的民族感情,極其不利于民族團結工作的開展。
針對寧夏民族工作中的上述錯誤,周恩來多次強調,宗教具有廣泛群眾基礎,宗教問題是同民族問題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必須長期堅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而要讓群眾的宗教活動恢復正常,必須根據群眾宗教生活的實際需要和意見來處理少數民族宗教上存在的問題。③1962年1月4日,在周恩來的督促下,自治區統戰會議召開。會上,劉震寰(時任統戰部部長)對近幾年民族宗教工作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民族工作要應該考慮回族的民族特點,尊重其風俗習慣;寧夏各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應得到切實保障;要繼續培養少數民族干部;進行回族黨員中的無神論教育、注意中國共產黨黨組織的發展;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加強對民族宗教上層的統戰工作等六點建議。這些政策的重新制定,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民族工作中的“左”傾錯誤,使民族工作局面有所好轉。
寧夏對待滿族的“左傾化”問題能得到及時糾正,也得益于周恩來。1958年在青島民族工作會議上,周恩來對滿族做出了積極的歷史評價。此后,寧夏地區黨委和政府開始糾正民族工作中對滿族不公的一些錯誤做法,做出相關決定:第一,加強對寧夏滿族的歷史和現狀相關調研;第二,在農村實現農業合作化。這極大扭轉了對待滿族的“左傾化”傾向,改善了滿族人民生活質量。如:1958年,滿族人均收入78.81元,到1961年上升到104.5元;24戶滿族人家中,國家干部8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5%,困難戶子弟還可享受助學金。此外:1962年銀川市利用民族地區補助費為寧城滿族貧困戶新建和修補住房5間,1963年又專項撥款用以解決新城區滿族的生產生活困難。到1963年,滿族共有人口1709人,自治區人民代表2人,政協常委1人,銀川市人大代表2人、政協常委1人、各級干部10多人。④
周恩來還非常關注寧夏的民族教育發展。在周恩來的倡議下,1958年前后,寧夏先后建立了寧夏醫學院、寧夏師范學院和寧夏農學院。1963年初,在農村小學教育工作“兩條腿走路”的方針指導下,回族聚居地區恢復了一批民辦小學。1965年5月20日,自治區文教廳在《關于我區教育事業十五年規劃綱要》中,加強山區和回族聚居地區的教育事業建設、積極發展農村教育被列為工作重點,進一步恢復和發展了寧夏的少數民族教育。
三、殫精竭慮,大力發展寧夏固原地區
寧夏固原地區位于寧夏南部,地處六盤山區,是黃河中游黃土高原的組成部分,為丘陵和溝壑地區。全地區轄固原、西吉、海原、隆德、涇源、彭陽。其中回族占地區總人口的45.8%,是寧夏自治區回族的主要聚居地。由于連年戰禍不息,毀林燒山,植被日趨繁榮,不斷遭到破壞,水土流失逐年加劇,自然生態惡化,遂使固原逐漸變成十年九旱、五災俱全的地方,加上歷代統治階級的盤剝,生靈涂炭,民不聊生。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固原一直是全中國最為貧困的地區之一,那里人民生存條件惡劣,很多群眾缺吃少穿,營養不良,身體孱弱,生活困苦。
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了解到固原的情況,多次指示相關人員要為固原發展獻計獻策。自1952年起,在周恩來的直接關懷下,中央拿出專項撥款用于在固原興建炭山煤礦、油面加工廠及電廠、機磚廠等。到1957年,固原的經濟得到較大發展,工農業總產值達到9276萬元,比1949年增長76%,年均增長7.4%。此外,自1952年到1957年,僅5年時間固原地區就結束了沒有工業的歷史,新辦地方國營工廠7個,總產值達1357萬元;糧食總產達到20462.5萬公斤,較1949年增長37.2%,年增長4%;油料總產達到2585.4萬公斤,年均增長10.2%;5年來共造林21.3萬畝,植樹351萬株,育苗3.5萬畝,可以說林業生產規模之大、數量之多是前所未見的;牲畜達到28.2萬頭,比1949年增長1倍,交通運輸和教育衛生事業也得到了較快發展。5年來建成12條公路,總長347公里,初步修通了地區、縣和部分鄉的主要道路。各縣都成立了郵電局,較大的集鎮設立了郵電所。新建2所普通中學和l所師范學校,招收學生分別為1879人和375人,新辦小學224所,招收學生43790人。新建4所縣級醫院,27所區、鄉級衛生所。教職人員達8355人,比1949年增長4.1倍。⑤
“文化大革命”期間,由于在“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導致固原地區“左”的錯誤有所發展。具體表現為:不顧客觀規律急于求成,盲目求純。過于強調發展重工業,而忽視了輕工業發展從而導致經濟結構嚴重失調,最終擱置了“二五”計劃。到1962年,“左”傾錯誤以及自然災害的侵襲使得固原人民生活、生產陷于極大困境。很多人由于饑餓出現全身浮腫。還有一些人外出討飯,出現所謂“有本事的跑新疆,無本事的走平涼”的情況。周恩來得知上述情況后批示“要從中央調撥救濟糧,從軍隊調撥棉大衣到固原”。當固原人民得知這是周恩來親自調撥來的口糧、棉衣時,非常激動,紛紛傳頌周恩來對山區群眾的恩情。
此外,在周恩來的倡議下,寧夏固原地區工作座談會于1972年在北京召開。大會持續了近一個月(自1月24日至2月21日),主要探討固原地區在執行民族政策方面存在的問題、平叛擴大化問題以及經濟發展問題。會后周恩來簽發了對寧夏深具意義的中共中央【1972】22號文件。⑥本次大會及時有力地糾正了寧夏民族工作“左”的錯誤傾向,為寧夏各項工作邁向新階段指明了方向。
可以說,寧夏回族自治區全區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發展和進步都得益于周恩來的直接指示。他多次聽取關于包蘭鐵路寧夏段建設的匯報;為了青銅峽水利工程的建設,周恩來親自找李葆華、錢正英、李含英等相關部門領導,并批示了2.5億元的國家投資。當得知寧夏地方病和鼠疫嚴重,周恩來親派醫療隊下到寧夏,并叮囑要要認真加以防治,不能松勁。
周恩來經常給中央國家各部門講,因為寧夏既是革命老區,又是少數民族地區,必須重視寧夏建設;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要實行“多關心、多支持、多幫助”的三多政策??梢哉f,寧夏回族自治區幾十年的發展、和諧安定的政治局面是與周恩來的關懷分不開的,今天,寧夏自治區各族人民會繼承周恩來遺志,發揚老寧夏人艱苦奮斗的精神,努力拼搏,把寧夏建設得更加美好。
注釋:
①參見寧夏黨史研究室主編:《中共寧夏黨史大事記》,寧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23頁。
②參見李惲和主編:《寧夏回族》,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8頁。
③參見金炳鎬主編:《中國共產黨民族工作發展研究》(第1編),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26-329頁。
④參見金炳鎬主編:《中國共產黨民族工作發展研究》(第1編),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29 頁。
⑤參見李惲和主編:《當代中國的寧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471-472頁。
⑥參見寧夏黨史研究室主編:《中共寧夏黨史大事記》,寧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23頁。
(作者簡介:劉芮杉,西安石油大學思政部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