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延龍+陳國強+袁野

摘 要:電力行業的快速發展,使得配電網建設日益完善,并且逐漸有更多新型技術被應用其中,已經實現了現代化與智能化建設,對進一步滿足社會生產生活需求具有重要意義。為保證配電網運行安全性與可靠性,必須要基于現狀對調度模式進行更新,確保配電網運行時可以避免外界因素的影響,在實現高效運行前提下,兼顧節能減排要求。文章基于配電網運行要求,對智能調度模式和關鍵技術進行了簡單分析。
關鍵詞:配電網;智能調度;模式分析
配電網智能化建設,對于傳統配電網運行效果來看,具有更強的自愈能力、安全性能以及電能質量,并且可以實現與用戶之間的互動,滿足配電網與用戶信息化和可視化管理要求。但是在配電網智能化建設和運行中,因為電網結構和運營模式的差異性,傳統的調度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實際運行需求,還需要在現有基礎上做深入的研究,積極應用各項新型技術,以滿足實際電網建設和市場運營要求,對配電網智能調度模式進行優化。
1 配電網智能調度模式分析
1.1 調度目標
在傳統供電模式下逐漸有更多新型技術被應用,提高了配電網智能化水平,現在已經調度工作已經對電源、負荷以及網絡三個方面進行了高效融合,提高了相互之間的協調性。配電網調度基本要求是為負荷提供充足電力需求,基于調度周期負荷水平以及檢修要求,確保可以滿足實際生產生活對電力負荷的需求。同時,為提高供電質量,應保證配電網可以將運行全程維持在額定電壓附近,不會出現即超出電壓上下限問題,能夠將功率因數控制在規定范圍內。并且,還要兼顧電網運行成本要求,在不影響電量與質量前提下,降低電網調度成本,綜合分析各時間段電力負荷運行需求,最大程度上來降低設備動作次數。并且配電網運行會受到其他因素干擾,這樣就需要對調度周期內不同時段供電安全裕度進行計算。如圖1所示,建立配電網、電源與負荷三類對象的智能調度模式,在空間尺度上,對儲能裝置、DG、微電網以及可控負荷等調度對象進行分析,確定科學合理的分布形式,最終形成局部平衡-分區協調-整體吸納調度運行方案。
1.2 調度模式
對配電網智能調度模式進行優化分析,需要確定多類型分布式電源、配電網全面態勢感知以及多元用戶負荷為手段,應用配電網運行分析技術、綜合能量預測技術等來實現配電網運行狀態的評估預測,以此來獲得可靠的配電網運行軌跡信息。然后基于所得信息來生成調度策略,經過仿真來對電網各項指標進行準確計算,以滿足調度目標為基礎,將各項命令下發給執行機構并落實協調優化控制,實現調度策略庫的優化更新[1]。對于經過多次調整仍然無法實現調度目標的情況,則需要采取人工策略進行處理。
2 配電網智能調度模式建設方向
2.1 主動優化調度
配電網智能調度模式的應用,應以實現目標優化來主動進行優化調度,將配電網內薄弱環節作為對象進行分析,確定目前配電網網架運行狀態,作為調度方向。主動優化可以分為兩種形式,即將配電網內薄弱環節作為對象進行優化,針對配電網薄弱環節指標和調度優化對象來建立映射關系,形成主動優化策略[2]。另一種則是根據配電網當前運行狀態,來未來運行狀態進行估測,然后結合結果來確定主動優化方向和目標,完成配電網調度,提高配電網運行安全性,滿足用戶負荷需求的同時,提高運行質量。
2.2 分析配電網狀態
將配電網自動化管理系統、用電信息系統、電動汽車充換電監控系統、負荷控制管理系統等作為對象,收集相關信息數據進行有效融合與分析,對配地網電源、負荷以及網絡運行態勢進行估測,并確定系統內各設備運行狀態、饋線斷面以及配電網系統運行狀態的分析判斷,為調度工作的開展提供依據,保證調度方案設計和執行的合理性。
2.3 被動優化調度
對于不同時間尺度,在對調度業務進行優化時,被動觸發配電網優化調度。不同時間尺度所對應的優化目標和調度業務存在明顯差異,為提高調度效果,必須要基于不同時間尺度配電網電源、負荷和網絡可調節裕度進行綜合分析,根據調度策略庫內容,來確定調度優化策略,保證可以實現優化調度目標[3]。
2.4 網絡優化調度
將配電網絡接線模式作為對象進行分析,確定傳統接線模式的特點。即基于各負荷類型、供電場合狀態下網絡所存運行缺陷進行研究,確定可以滿足實際需求的調度優化目標。最后通過網絡優化決策模塊對目標進行全面分析,并將其細化分為中長期、短期以及超短期控制目標,采取相應調度方法來實現有效控制。
2.5 電源優化調度
電源優化調度的實現,需要以配電網運行信息作為以及,通過態勢感知獲得后,對分布式電源發電和可調裕度進行分析,編制可操作性強的控制方案,提高分布式電源控制效果。對配電網電源進行調度優化,根本性目的是提高能源的高效利用,降低電源接入電網階段可能會對配電網造成的影響,確保配電網運行可以維持安全、穩定狀態。
2.6 負荷優化調度
將網絡各類型負荷作為對象,對其分布特性進行研究,包括電動汽車、可控負荷、常規負荷等,同時結合峰谷電價和各時段網絡負荷大小進行綜合分析,根據各節點負荷來針對整個配電網來建立經濟運行模型,確保區域配電網能量產用平衡性,在保證供電質量的同時,減少能量損耗。
3 配電網智能調度關鍵技術
3.1 配電網運行評估技術
對于不同階段調度方案設計是否合理,均會會整個配電網運行效率產生影響,對智能調度模式進行分析,要求可以根據不同時段負荷、電源、網絡等方面需求,提取各階段信息進行融合分析,確定信息化、互動化與自動化目標,提高調度效果。因此,需要準確評估配對網調度要求,即配電網運行安全性、經濟性、可靠性以及友好性,建立相應評估指標,且各類指標間相互關聯,作為確定整個配電網運行調度研究的依據。針對各類指標和配電網運行狀態參數來確定泛函關系,基于多層次、多屬性、多目標來建立運行評估指標模型,選擇確定配電網評估和后評估手段。
3.2 信息集成與自動建模
各項運行數據的合理利用為配電網智能調度的關鍵,包括配電網結構數據、空間信息、系統運行信息、預測數據以及各種音視頻信息等,能夠對其進行充分利用,對智能化調度效果有著根本性的影響。而想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應用到信息集成技術,通過有效收集生產管理系統、地理信息系統、調度自動化系統、配電自動化系統等產生的各類信息數據,作為下一步調度管理的依據。在不同時間尺度會產生眾多智能調度階段,并且會涉及到非時變量、離散型時變量以及連續型時變量等,整個工程分析難度更高,為提高智能調度效果,必須要在信息集成前提下,完成自動建模,形成針對全網整個過程的信息模型,為配電網智能調度提供保障。
3.3 不同需求互動協調
即針對配電網絡、電源、負荷三類需求的互動協調技術,面對不可控、間歇式電源以及儲能裝置,對已經發生變化的配地網能量平衡模式進行控制,提高調度效果。傳統配電網調度為提高終端用能效率,通過用戶共同參與電網調節全過程,并通過并網運行微電網控制方式,進一步實現節能降耗目標,并且還可以實現智能電網削峰填谷處理,提高電網調度綜合效果。
4 結束語
配電網智能調度模式的研究,對提高配電網運行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義,應基于智能調度要求,以滿足各項調度目標為目的,積極采取各項新型技術,做好技術控制,在滿足供電需求的同時,達到節能降耗效果。
參考文獻
[1]魯文,杜紅衛,丁恰,等.智能配電網優化調度設計及關鍵技術[J].電力系統自動化,2017(03):1-6+88.
[2]顧劍豪,范駿杰.關于配電網智能調度模式及關鍵技術的探討[J].電子測試,2016(18):125-126.
[3]許宗燕,張東明.智能配電網調度技術及其控制系統探析[J].中國電業(技術版),2016(06):24-26.
[4]彭遠雄.配電網智能調度運行面臨的關鍵技術研究[J].智能城市,2016(01):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