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鉞
摘 要:互聯網與傳統出租車行業的結合,產生了一種新的出行方式——網約車。網約車經歷了非法到合法的考驗,體現出其順應時代發展的優勢,在民眾的日常出行中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網約車在推動民眾出行方式變革的同時,也暴露出了如社會問題、法律沖突和監管難題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規則的制定總是在新事物出現及發展之后,政府的監管力度又取決于網約車方面法律法規的完善程度。文章以“互聯網+”環境下的網約車的發展現狀為出發點,在對當前政府監管所存在問題的理論分析基礎上得出政府監管的對策建議。以期完善政府對專車市場的監管體系,提高政府的監管針對性,提升監管效率,促進網約車行業的規范化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網約車;政府監管
1 概述
網約車從出現就一直備受社會關注,準確的說網約車是公共出行中搭上了互聯網技術的便車,以共享經濟為運營理念,“互聯網+傳統行業”為契機創造出的一種便捷的出行方式。在豐富老百姓出行選擇的同時,盤活了社會中的沉淀資源,充分發揮了現有車輛資源解決交通高峰期市民出行困難的作用。既能在不增加社會成本的基礎上解決現實問題,又創造出相當數量的就業機會,由此而成為了市場追捧的商業產品。
隨著網約車的流行,安全問題、監管問題、合法性問題等憂慮也相繼產生,政府也做了一些嘗試。2016年7月27日,醞釀已久的網約車新規——《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網約車新規”)正式發布,在該規定中明確允許私家車在符合特定條件的情況下,介入互聯網服務平臺從事網約車運營。
自新規出臺來,各界對其的評價褒貶不一。不可否認的是,網約車新規是對網約車監管作出的一次重大的嘗試,其給予了網約車合法的地位,在一定程度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但是“網約車新規”也存在比較明顯的幾點問題。首先,“網約車新規”僅是一個不完整的指導性規范,它沒有跳出我國固有的傳統出租車的監管制度,仍未形成一個完整獨立的網約車監管體系;其次,“網約車新規”在執行上存在一定困難。此時對網約車監管問題的探討,還遠遠不夠成熟。
2 “互聯網+”與共享經濟
“互聯網+”是指“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并不意味著是單純的二者相加。而是基于網絡信息通信技術以及網絡平臺,使得傳統行業與互聯網實現高度相融,創造新的發展業態[1]。它代表一種新的社會業態,即全面利用互聯網優化配置社會資源的特點,將其創新成果與社會等領域相融,提升整個社會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大范圍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形態[2]。楊超認為網約車通俗講就是老百姓所言的“專車”,是指“互聯網+傳統交通運輸行業”所產生的一種新興的出行模式。在國內經營網約車行業的主要是“滴滴出行”“神州專車”等平臺商,國外的平臺商以美國“Uber”為代表。這些平臺商雖然業務和市場的側重點不同,但其本質都是以移動互聯網技術為依托的第三方平臺公司,并不直接擁有汽車與駕駛員,而是招募車輛與駕駛員在其平臺注冊,提供給注冊用戶出行用車服務。
網約車本質上也是一種共享經濟[3],其理念是建立在“協同消費”的基礎之上,提倡消費過程中的“租”而非“買”的商業行為模式。即是對“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剝離,在產權明晰的前提下,借助移動互聯網絡的高效溝通優勢共享商品的使用權,降低個體的消費成本,提高閑置資源的利用率,實現社會全體福利的提升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也正是由于這種特殊的消費模式,使得政府的監管職責與范圍不明,也導致了一些地方網約車服務業亂象叢生的局面。
3 網約車發展面臨的困境
3.1 駕駛安全問題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法實施條例》第62條第3項的規定:駕駛機動車不得撥打接聽手持電話、觀看電視等妨礙安全駕駛的行為?,F在網約車是通過手機這種智能電子設備予以使用,因而在實際運行中,有很多司機在方向盤旁邊或者周邊其他位置放有一部或者多部手機,同時使用不同的網約車軟件接單拉客。多部手機同時接單,響聲刺耳,司機必然受到干擾,駕車時將會經常查看手機。這種違法行為在網約車行業中很普遍,會嚴重危害到乘客人身安全[4]。
3.2 糾紛缺乏完善的解決機制
雖然各大網約車公司對自己的業務都設定了相應的投訴懲罰機制,然而這些投訴懲罰的機制,多是針對司機與乘客之間,對約車公司自己并無投訴渠道。即便在平臺上對公司提出投訴建議,很多時候也是無任何解決訊息。例如,當乘客通過手機約車時,系統會自定出乘客的準確位置,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便利,但是也直接的暴露了乘客的個人信息安全。乘客在叫車時,其電話號碼、所在地點、沿途軌跡和到達目的地等都有可能被泄露,有乘客就反映過自己的手機經常會收到一些約車軟件的廣告短信,造成不必要的困擾,這些都是由乘客信息泄露帶來的問題。一旦出現乘客的信息泄露或者受到其他人身、財產的損失的時候,網約車公司作為服務的提供者也應該負責。但是往往這種時候,司機和約車公司都會逃避自己的責任,讓乘客的權益得不到救濟。因此,諸如這些糾紛,僅靠網約車平臺自帶的投訴機制,可能不能完美的解決。因此,如果沒有完善的糾紛解決機制,這幾方主體之間就很可能會出現互相推諉,無法確定賠償責任的局面。
3.3 與傳統出租車行業沖突加劇
周易茗提出,傳統出租車行業市場化程度嚴重不足,各城市政府部門采取限制車輛數目,同一計價收費等傳統方式管制出租車行業,這樣做不但限制了行業的發展,還提高了監管難度[5]。網約車和傳統的出租車行業目前可以說從事的確實是同種行業,區別僅在于不同的營運模式。因此,這二者之間必然產生沖突和糾紛。網約車對出租車行業造成了沖擊,爭搶了大批的市場份額,更關鍵的是它搶走了出租車司機的業務,影響了他們的收入,使得出租車司機這個行業領域被他人擠壓。出租車司機面臨每月的巨額份子錢而又接不到生意的現狀,使得他們不得不站出來反對網約車,這就是傳統出租汽車司機之所以強烈反對網約車出現的主要原因。只有出租車公司才具有國家管理部門頒發的行駛證和營運證,它也是憑借此特許經營的優勢,壟斷占領出租車市場,而讓出租車司機承擔了大量的經濟壓力。一旦網約車服務走向合法化,就很有可能會帶來出租車司機的離職潮,而紛紛轉投到網約車這種新型的營運行業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