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紅+趙思琪
摘要:將農產品復雜的供應鏈簡化為由農產品供應鏈上游的農戶、農產品加工商和2個農產品銷售商構成的三級供應鏈模型。首先研究在農產品終端客戶是理性的且都追求效益最大化的條件下,通過設定特定的市場逆需求函數,計算產供銷一體化情形下和傳統產供銷分離情形中供應鏈的系統收益。將2種模式下的供應鏈收益大小進行比較,得出結論:實行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將是使供應鏈整體收益達到最優的選擇。通過案例分析進一步佐證,農產品實行產供銷一體化動因明顯。
關鍵詞:農產品;供應鏈;產供銷一體化;動因分析;供應鏈;最優效益
中圖分類號: F324.5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04-0285-03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要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改革和發展供銷合作社的進程;發揮農村農產品產、供、銷聯合的優勢,積極穩妥地開展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試點[1]。產供銷一體化機制就是從這時提出的,并被作為供銷社的基本運行機制。農業生產特有的分散性使其組織化程度低,其上游主體主要是農戶或小型農產品生產基地。因而提出產供銷一體化渠道模式,可使生產、供應與銷售結成有機整體,實現流通與生產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是解決產與銷之間矛盾的一種有力形式。同時,在國家宏觀政策下,通過政府的服務職能,經紀人經手,讓農戶與當地相關龍頭企業或外地實力企業實現長期合作,可以解決農產品市場上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避免農戶盲目生產[2]。
農產品品類多種多樣,各品類均有其特殊屬性,因而實行農產品供應鏈產供銷一體化有其必然趨勢,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1)農產品具有鮮活、易腐等特點,要求產品的生產、收購、加工、儲運、銷售等環節必須緊密銜接;(2)農產品在市場上的生產和流通步驟緊密關聯;(3)有效利用資源、組織好社會再生產在經濟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國內學者以葉良均為代表,主要集中研究如何構建產供銷一體化的農業科技支持體系;(4)合理地協調農業生產者、加工者、經營者利益結構顯得十分必要。國內學者張合成就合作社的創建進程提出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的新思路。因此可見,產供銷一體化在農產品市場上的必要性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日趨強烈[3]。國外關于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模式研究成功的國家集中在農業大國,如美國、日本,但國外學者更注重微觀視角的把控,如決策和戰略等,并提出了一些主要觀點。國外學者注重對一體化的宏觀描述,認為一體化應該具有相互溝通、協作、協同、凝聚力、合作、契約等幾種特征,這些特征都說明產供銷一體化是實體與實體之間的交互和契約融合而成的。
以上研究多數是建立在微觀的角度,提出一體化模式下實體之間的關系。而本研究側重分析實行產供銷一體化的動因。通過比較2種不同產銷模式下的收益,得出使供應鏈整體達到最優收益是實行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的動因所在[4]。
1問題描述及模型建立
針對將復雜的農產品供應鏈簡化的三級供應鏈系統進行問題的描述,設該供應鏈系統由提供初級待加工農產品的農戶、農產品加工商和2個農產品銷售商構成。假設農產品市場中上下級的信息是完全對稱的,農戶、農產品生產加工商合作配合完成農產品供應、生產環節,分別用M、P、S1、S2代表農戶、農產品加工商、農產品銷售商1、農產品銷售商2,現實中物流提供商的作用很大,但在此模型中不予體現,使其利益忽略不計。構造的三級供應鏈模型見圖1。
模型假設如下:M、P、S1、S2均理性,均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且農戶(供貨商)M以供貨價格w為生產商P供貨(初級農產品),P提供制成的農產品A給銷售商S1、S2,單位成本C0,農產品銷售商S1、S2從P那里批發農產品A,S1、S2都銷售農產品A。設農產品銷售商S1銷售產品A的單位成本為C1;農產品銷售商S2銷售產品A的單位成本為C2;農產品供應鏈中農產品A的市場逆需求pi函數[5]:
[JZ(]pi=a-βdi,i=1,2。[JZ)][JY](1)
式中:a≥0,為農產品A的最大市場價格;β為產品價格對需求的敏感系數(0<β≤1),而農產品A的市場總需求:de=∑[DD(]2[]i=1[DD)]di,式中,de為市場總需求,di為單個農產品的市場需求,即銷售農產品A的數量。
同時,假設P生產農產品的生產能力與農產品的市場需求相吻合。該函數曾被應用于分析雙壟斷狀態下企業并購的動機以及對核心貨物運輸企業是否組建貨物運輸聯盟的收益分析[6]。
2模型分析
2.1產供銷一體化模式下的農產品供應鏈系統收益
將農產品供應鏈各節點成員看成一個整體進行決策,即將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問題轉化為研究集中決策時供應鏈的策略選擇問題[7]。因而根據本研究的假設,首先將從供應鏈的分散決策、集中決策2個方面對供應鏈的收益情況進行求解,將得到的2種收益進行比較,擇出較優決策。而將產供銷一體化模式作用于農產品供應鏈,指的是農產品供應鏈中以核心企業為主導的一體化模式,即處于供應鏈中核心地位的農產品加工商既投資于生產環節,又投資于流通、銷售環節,使得利潤集中化。
假定供應鏈中物流提供商利益一定且忽略,則實行產供銷一體化模式下,M、P、S1、S2四者合作,以∏1e表示此時的供應鏈整體系統收益,其收益∏可以看出:(1)β=0.4、β=0.5情況下,無論農戶提供給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的初級農產品成本如何變化,產供銷一體化模式下的農產品供應鏈系統總收益都大于分散決策下供應鏈各節點成員以己利為重、互補合作的傳統供應鏈模式[9],這可以從表1~表3的數據及近幾年農產品市場變化數據得以驗證;(2)無論在哪種模式下的農產品供應鏈,2個銷售商S1、S2銷售農產品的最優銷量與消費者價格與需求的敏感系數成反比;(3)農產品流通市場中信息全部對稱的前提下,實行產供銷一體化模式決策下供應鏈總體收益的收益水平與市場定價基數w成正比,與β呈負相關,驗證了推論3。從經濟學角度看,農產品供應鏈實行產供銷一體化的動因明顯。
4結論
隨著近年來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頻發且備受關注,產供銷一體化的供應鏈模式的出現也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經濟效益,國內學者也把目光紛紛投向改變農產品產業結構以及新的流通模式如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等。但是,任何一種模式的適用與否都與當下的市場環境有關。因此,農產品供應鏈的產供銷一體化模式是否適用也要取決于當前農產品市場形勢與社會分工的發展趨勢。其一致性便是為企業帶來巨大經濟效益、促進農產品流通的好模式,否則便無法解決農產品供
應鏈中產銷分離的弊端。政府正確的引導作用也是使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得以成功實現,并帶來良好經濟效益的關鍵因素[10]。
參考文獻:
[1]李連英,李崇光. 中國特色農產品流通現代化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 中國流通經濟,2012,26(2):21-26.
[2]鄭錦榮. 豬肉產銷一體化的模式及其動因研究[J]. 軟科學,2011,25(2):99-103.
[3]張合成.穩定農產品市場制度的構想[J]. 農產品市場周刊,2013(1):14-16.
[4]游軍,鄭錦榮. 農產品供應鏈研究進展[J]. 湖南農業科學,2009(10):99-102.
[5]張冬科,張征. 加強組織制度建設是完善我國蔬菜產銷體系的重點環節[J]. 中國經貿導刊,2012(5):15-16.
[6]Roekel J,Clark K B. Revolutionizing product development[M]. New York:Free Press,2012.
[7]李霽坤,張群. 基于SCM建立鋼鐵企業產銷一體化管理[J]. 冶金經濟與管理,2003(4):26-28.
[8]羅兵前,周明月,張鋒,等.基于農戶視角的農業科技需求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2015,43(3):431-434.
[9]袁秀華. 日本農業產供產銷一體化經營的特征[J]. 世界農業,1998(8):6-7.
[10]葉良均. 構建產銷一體化的農業科技支持體系[J]. 中國國情國力,2008(3):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