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叔君
課程改革就是要改革教學過程中過分注重接受、記憶、模仿學習的傾向,倡導學生主動參與,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種學習活動,改進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是數學課程標準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是對傳統教育理念的大膽改革,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角,取而代之的是學生。面對新課改的要求,數學教學也應采取更貼近學生認知能力的方法。由于學生學習能力存在 較大的差異,因而在課程中進行分層教學勢在必行。
一、“分層次教學”的指導思想
教師的教要適應學生的學,在同一班級里,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存在差異,因此,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就需全面地考慮到各類學生,設計的問題應隨學生的思維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對思維水平低的學生,問題設計的起點低一些,問題的難度小一點,思維的步驟鋪墊得細一些,使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對于思維水平能力較高的學生而言,問題設計的起點就可高一些,問題的難度大一點,思維的跨度大一些,使他們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利用,從而享受到挑戰的快樂。
分層教學的原則方法:分層次教學就是根據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學習能力的差異和提高學習效率的要求,結合教材和學生學習的可能性,按教學大綱所要達到的基本目標、中層目標、發展目標這三個層次的教學要求,將學生依次分為相應的三個層次。分層次教學中的層次設計,使學生適應不同的階段完成適應認識水平的教學任務,進行因材施教,逐步遞進,以便“面向全體,兼顧兩頭”,逐漸縮小學生間的差距,達到提高整體素質的目的,這完全符合變傳統的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的要求。
二、分層教學具備的一些特點
“因材施教”的提法古來有之。宋代朱熹在《論語》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它的終極目標和我們現在要說的“分層遞進教學”是一樣的。分層遞進教學的理論基礎為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只要在提供恰當的材料和進行教學的同時,給每個學生提供適度的幫助和充分的時間,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完成學習任務或達到規定的學習目標”。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而現行的教學方式為傳統的“平行分班”,由于學生基礎知識狀況、興趣愛好、智力水平、潛在能力、學習動機、學習方法等存在差異,接受教學信息的情況也就有所不同,而且一個班級里人數較多,如果按中等學生的水平授課,長期下來必然形成一部分學生“吃不飽”,一部分學生“吃不了”,優生學習沒動力,冒不了尖,學困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給其它學科的學習帶來困難,不能實現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因此新課程下的數學教學必須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個人的創造能力,激發創新思維,才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學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終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分層應合乎學生心理,避免對學生自尊心的傷害
分層教學不是簡單機械的把學生按成績的優劣劃分到所謂的快班和慢班,這樣的分班制度會大大的挫傷學生的積極性特別是中等生和后進生的學習熱情。分配在快班的中等生由于跟不上快班的學習節奏,產生一定的厭學情緒,進而成為新的后進生。分配到慢班的學生即使原先成績較好,經歷分班學習積極性調動不起來,普遍存在“分在慢班干脆不學”的心理,成績一落千里。所以科學的分層教學不是分班而是在教學中靈活分層,分層設疑,分層練習,分層作業,分層檢查,分層輔導,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因材施教。具體的實施方法如下:
(一)學生分層
任課教師根據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數學考試成績等情況對所教班學生分為優良、中等、后進三個層次。這個分層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根據的成績和平時解答的情況隨時進行調整,劃分的標準為:優良層:學生不但能模仿,而且要有較強的分析,解決應用、數學知識、問題的能力,少數學生有一定探究能力;中等層:能模仿,有一定的解題能力,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不夠強;后進層:不能模仿,或只能模仿,談不上有數學能力。
(二)教學分層
1.以教學大綱為標準,課堂設計以課本為主體,不拔高要求設置疑問,以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為作眼點,面向全體學生,中等學會,后進生基本學會為前提條件。
2.課堂設疑分層次:簡單型,較難型,少許難度型,不搞齊答,分類對應抽答,給中等、后進生更多回答問題的機會,回答錯誤不批評以鼓勵為主,回答正確給予更多的表揚,贊許,以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
3.課堂練習題目分層次:分簡易題(基礎題目),較難題(有一點深度),少許難度題(探究類)。課堂練習以學生自主選擇習題為主要方式,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練習,量力而行,讓各種層次的學生都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鼓勵越級練習(如后進生做較難題)。
4.課后作業分層次:分三個層次,簡單類,較難類,有時也有難度類。學生可自主選擇布置作業中的題目,較難題有記號,可全選簡單類,也可全選較難類,還可以選一樣選作一點,對降低層次解答題目的學生要時時予以糾正,提高層次解題的學生則給予鼓勵表揚。作業題目不在多,而在精選,不能讓學生疲于應付教師布置的作業,使學生困乏,從而對數學學科產生反感情緒。
總之,分層教學是一種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分層提高,班級整體優化”的效果。分層遞進教學的面向全體學生,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能夠使學生在自己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在每一節課內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漸漸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達到終身學習的目的?,F在分層教學已成為新時期教學的重要手段,在教育教學中發揮著突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