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
摘 要:思想品德是提升學生素質、提高學生思想健康的一門重要學科。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尋找有效的方式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思想品質。就如何打造初中思想品德課高效課堂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課,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行為習慣上養成一個良好的品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通常包括心理方面和道德方面的教育。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有效性,有利于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素養,更好地完成以后的學習。本篇文章將討論如何打造真正高效的課堂。
一、做到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
想要更好地提高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明確思想品德的含義,使課堂教學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課堂教學是不能脫離實際生活而存在的。思想品德主要是教給學生行為意識方面的,也是政治道德方面的,思想品德的本質問題就是將普遍的大眾的思想道德轉化為受教育者獨立的個體思想道德。因此,它的表現形式是極具特殊性的——不但可以通過講述的形式進行教授,更需要教師做到“以身作則”。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以及個人的特性。因此,思想品德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同時也是經過時間積累沉淀而來的,與其他學科具有明顯的區別。
二、根據思想品德的特性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
要提高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定要做到對癥下藥,找對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就以我以前教學過的初中班級為例,在進行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時,首先我確立好教學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自立自強的能力。課程正式開始的時候,我給學生展示了我們本堂課的主題——“自立自強,爭當獨立小能手”。首先,我先請同學們根據我們主題的名字對我們即將講授的內容進行猜測,許多同學進行了回答。課程的中間部分我設計了小組討論環節,每個組講述關于自己生活中自立自強的小故事,并闡述自己對于這個含義的理解;討論完成后可以自行舉手給全班同學講述自立自強的故事,也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別人。很多學生都踴躍發言,毫不吝嗇地向大家分享自己知道的自立自強的小故事。于是這堂課上起來就極為輕松,而且也達到了學生自學的目的。相信大家在心中對自立自強也有了一個很好的定義。這就讓課堂在保質保量的情況下提高了教學效率,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氛圍下體味學習的樂趣。
三、根據思想品德的形成基礎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
1.初中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社會基礎、家庭基礎、學校基礎
首先,從家庭方面來看,要引導學生積極與父母進行溝通交流,教師也要及時和學生家長進行交流,以便于更好地了解學生情況,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有目的性的教育;其次,從社會方面來看,無論是集體還是個人,都是不能脫離了社會而獨立存在的。初中生正好是發展的重要階段,所以,從社會來看一定要樹立好的榜樣,傳達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引導初中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最后,從學校來看,學校的課堂教學是學生接受知識最重要、最直接的途徑,因此,學校必須重視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學校要樹立好的校規校紀,培養良好的學風,建立良好的教育風格,從各個方面培養學生的知識和素養。
2.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要注意把握思想道德和其他科目的聯系
要想提高思想道德的有效性,就必須將思想道德這門學科和其他學科聯系起來,找到他們的區別于聯系,才能更好地提高課堂效率。以我以前認識的一位資深初中思想品德教師的教學為例,我去聽了他的課,不但做到了有效,而且是生動有趣,十分精彩。他首先讓學生學習一首詩歌,詩歌內容也非常簡單,屬于初中生必讀范圍之內的。學生雖然覺得很不解,但還是很好地解讀了那首詩的意義。接下來這位老師就開始引入他們所學的內容,正是出自那首詩中的的一個典故,大家也就恍然大悟。他的課堂教學還有一個很大的亮點就是,他不直接告訴學生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而是會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進行自由創造,然后進行討論、辯論。最后才帶領大家一起研究出正確的結果。這種方式是十分新穎有趣的,而且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的自主創造力和自我學習的能力,培養了他們獨立思考的習慣,有利于他們更好地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而且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養成了自己動手的能力,不像傳統教學,學生大多想著等老師給他們講完所有問題,直接進行搬運、再利用。這樣既不能培養他們獨立思維的能力,還會養成不斷依賴他人的習慣??偠灾岣哒n堂教學率,需要兼顧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更好地解決課堂中的相關問題。
做好教學工作本就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做好思想品德教育更是循序漸進的任務,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完美配合,需要從日常行為做起,努力培養學生的思想意識;同時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和目標,從小開始做起。不止是從理論層面,更是要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開始,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教給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讓他們在以后的成長過程中養成良好的習慣、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韓立福.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余文森,黃國才,陳敬文.有效教學叢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