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
在特別強調“關注學生”的今天,在不斷追求教學有效性的現在,所謂的“備學生”也就必須進化到“學情分析”。而我們目前許多教師盡管也強調備課要“備”學生,但是對學生已有知識的分析只是來自于教材的編排體系,而對于學生是否真正具備這些知識卻很少考慮。正因為只考慮了學生“應然狀態”,而忽視了“實然狀態”,使分析學生流于形式。因此,在教學設計時不僅要從教材理解上準確把握學生的邏輯起點,更要依據學情分析確定學生的現實起點,才能為學生的發展真正形成生長點。
真正的學情分析是動態的,它始于教學之前,但并不終結于教學互動開始之時,而是一個開放的、多元對話、動態調整的過程。它包括課前的學情分析,課堂中即時的學情分析,以及課后的學情分析。我將結合課例談一談通過關注學情分析的過程性,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一、教學設計時深入研究學生,課前的學情分析能使教師對學生各種可能的選擇仔細地思考,找準教學起點
案例1:“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組”這一章的教學,無論是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的建立、解法還是應用,都是類比一元一次方程來學習的,因此,學生對一元一次方程的掌握程度將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本章的知識。為了更全面細致地了解學生的真實狀態,我設計了前測卷,問卷中的題目依次為著意理解學生的以下情況:一元一次方程的定義、等式的基本性質、方程的解、函數圖象、在數軸上表示點、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應用。
針對前測卷進行了分析:獲得的學生情況分析如下:
(1)學生對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掌握較好;(2)對等式的基本性質已經遺忘;(3)不能準確運用適當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4)一部分學生不能正確畫出數軸,并用數軸表示點的位置;(5)實驗1班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較差。
分析結果對教學設計的指導:由于實驗1班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較差,因此,在本章第一課時“不等關系”的建立中,將教學目標中感受“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不等關系,依據學情調整為感受“身邊”存在著大量的不等關系,由此了解不等式的意義,初步體會不等式是刻畫量與量之間關系的重要模型之一;將經歷由“具體實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過程,調整為經歷由“數學情境”建立不等式模型的過程,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符號感與數學化的能力。關注學生差異,從而為順利開展本節課打好基礎。又如,基于以上兩點的分析,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的教學中,實驗1、2班都先讓學生回憶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提供研究方法,然后再對比、歸納,從而獲得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這樣的設計基于學生的學情分析,符合了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提高了課堂的有效性。
二、基于學生學情開展教學
在教學實施中,學生在教學過程互動中的互動狀態、生成狀態、發展狀態也是依據教學的情境不確定地變化著,教師需要把原來學生起點的分析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生成的動態信息有機地結合起來,對原來的學情分析進行判斷、分析、驗證。基于學生問題開展學情分析,這些源自學生的問題正是教師備課選擇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活動、確定教學重難點的重要依據。
案例2:在學習“有理數乘方”時,為了突破難點,在課堂上采取先讓學生自己做兩組題目,(-3)4與-34、( )3與 ,做完后小組交流,然后教師講解。用了十分鐘的時間,通過課堂觀察,大部分學生還是感覺茫然,沒有理解。經過分析,我認為此處的設計很明顯高估了學生的原有經驗。根據學生在課堂上反饋的信息,在另一個班級上課時及時作出了如下調整:
首先,讓學生計算并將四個算式寫成乘方的形式:
(1)(-3)×(-3)×(-3)×(-3) (2)-(3×3×3×3)
(3) (4) × ×
然后再進行小組討論:(-3)4與-34表示的意義是否相同?( )3與 表示的意義是否相同?課堂上無需教師講解,學生辨析得非常好,調整后的設計體現了知識的“生成過程”,加深了學生對乘方概念本質的理解,從而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可見,動態把握課堂中轉瞬即逝的學生信息,可以更準確地把握學生的思維脈搏,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學情分析并作出相應調整會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行動后的反思是非常必要的
課后,教師及時地總結與反思,回憶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狀態和表現,分析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再次對課前的學情分析進行評估修改,改進教學設計。
案例3:在設計全等三角形的復習課時,采用了課堂觀察、訪談及作業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學情進行分析:(1)在新授課學習中,對在簡單背景中判定全等比較熟悉,所以,回顧梳理相關性質和判定方法并不困難;(2)在復雜的背景下識別并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的能力仍較為薄弱;(3)學生可能會在尋找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時遇到困難,但更大的困難在于當背景復雜時,學生意識不到用全等圖形去解決與線段、角相關的問題。因此,教學設計將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用全等圖形去思考解決相關圖形問題的意識。由于追溯的反思,教師對學生情況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分析理解和整體把握,從而使本節復習課更加具有針對性,提升了復習效率。
總之,學情分析絕非是靜止的,它應該是動態的,富有變化的。綜合課外、課前、課堂等全方位獲取的信息,動態地構建“學情地圖”是學情分析的必然要求。新課程改革倡導“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發展為本”對學情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不僅要從思想上重視學情分析,更要在行為上為提高學情分析的質量而付出應有的努力,以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陳林.如何提高初中數學課堂的效益[J].數理化學習,2008(10).
[2]侯長榮.淺談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創新教育[J].成才之路,2010(17).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