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穎
社會的飛速前進,科技的迅猛發展已使人類社會呈現出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的特征。巨大的社會變革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適應性、綜合性、創造性人才是現代教育的根本任務。因此,造就一批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已成為當代教育事業的當務之急,這是時代的呼喚。
一、強化教改意識,轉變教育觀念是提高教師素質的前提
教育的改革首先是對教育觀念和教育意識的改革。要迅速“實行對教育的兩個根本性轉變”,擺脫“應試教育”的羈絆,建立與知識經濟進化相適應的教育觀。傳統的教育一向只注重單純傳授知識,期望學生個個學富五車、通文識理,教育的作用也僅僅是對知識的機械“翻版”。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發展的速度以幾何極速加快,人類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復雜,如果教師僅僅充當學生現實生活的領路人,仍抱住書本和注入式傳統教育模式不放,學生接受的教育必將是過時的教育,也就不可能具備駕駛生活和適應未來的能力。貝斯特說得好:“真正的教育應是智慧的訓練,經過訓練的智慧乃是力量的源泉。”因此,擺在我們教育者面前的任務就是要盡快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轉變教育觀念,科學推進素質教育向前發展。
二、加強專業培訓,重視論文撰寫,改進教學結構是完善教育素質的有效途徑
1.加強專業培訓
實踐表明,教師具備豐富系統的專業理論是在教學過程中做到把握重點、攻克難點、解釋疑點的基礎。教師只有通過專業培訓,不斷地給自己進行知識的“充電”,才能適應專業培訓,才能適應信息更新、高考改革的形式發展需要,才能使自己的教學空間始終保持“明亮、寬敞”。
2.重視論文撰寫
論文是教育研究和教學經驗的結晶,是實踐的結果。教師要寫出有見地的文章,既要在教學實踐的同時加強思考和探索,又要緊跟教育發展的潮流,運用先進的理論方法,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去不斷實踐、總結、再實踐……因此,可以說:教學論文的撰寫過程,既是經驗歸納、積累的過程,又是教師教育水平提高和個人素質完善的過程。
3.改進教學結構
可重點落實在三個方面:(1)教學目標素質化。教學目標的設計,應以“技能訓練、興趣激發、品質培養”為中心,充分體現新課改教的現代化教育思想。思想觀念的現代化水平和高度是教育者育人水平和高度的體現。(2)教學主體學生化。應精心設計和上好每堂課,充分確立學生的主人翁地位,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模式,切實立足于學生的“會思、會問、會練”,繼而“會學”的能力培養。贊科夫說過:“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列夫·托爾斯泰說過:“知識,只有當他靠積極的思維得來,而不是憑記憶來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知識。”知識本來是“死”的,經過“積極的思維”這條必經之路,才能成為“活”的知識。對于“會問”,愛因斯坦說得好:“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只有引導學生選擇、設計習題,培養“自主式”訓練習慣,學會自己設計練的程序、自行嘗試答案、查閱資料、自我評價、自我提高。逐步掌握“會練”的基本技巧,才能真正讓他們從題海中解脫出來,練得輕松、高效。學生的思、問、練能力得到了培養,就會逐步提高學習的主動性,繼而掌握自學的基本方法。(3)教學手段實用化。革新過去以教師講授為主的重教輕學、重知輕能、重記輕思的傳統教學手段,改進教學方法,逐步使自己的教學手段多樣化、實用化,乃是目前提高我們教師素質的捷徑。
三、恪守師德信念,塑造師表形象是發展教師素質的基本保證
教育道德信念是教師對其職業道德義務的強烈責任感和對教師職業道德理想的堅定信仰,它是深刻的教育道德認識、熾熱的教師職業感情和頑固的教師職業道德的有機統一。道德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教師道德信念就是教師的精神支柱。對于人民教師來說,只有確立了牢固的教育道德信念,才能以強烈的道德責任感,自覺地按照教師職業規范要求去履行自己的職責和義務,去追求和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從而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實踐證明,成功的教育需要高素質的教師,高素質的教育又不能沒有堅定的教育道德信念。
夸美紐斯說過:“教師的職務是用自己的榜樣教育學生。”可見,良好的師表形象也是現代化教育環境和教師素質提高之必需。教師應具有嚴謹治學、精心施教、為人師表、團結協作育新人的良好師德。“德高為師,身正立范”,以身立教,為人師表,是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因為教師工作的對象是學生,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不僅是為了學習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為了讓他們學會做人,教師如不重視自身思想品德的修養,在言行上表現為雙重人格,學生對教師的教誨則難以信服,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師應致力于樹立自身高標準的人格形象,才能在教育實踐中具備牢固的根基,有效地照亮和引導他人,才能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和引路人。
“經師易得,人師難求。”每一位教師都應加強自身修養,不斷學習,提高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平時嚴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師德形象為學生樹立一個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影響學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努力將自己打造成為一名高素質的新時代人民教師。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