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斌清
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兩會”期間參加湖南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當時,我在湖南省永州市道縣政府分管農業農村工作。黨和國家的好政策,能不能轉化為先進生產力,造福人民,縣級黨委政府能否抓好政策貫徹落實至關重要。從那時起,我腦子里就一直思考著一個問題:如何從縣級層面來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近,結合學習今年中央1號文件,對縣級層面如何抓好這項工作進行了再思考,有了一個初步的想法建議。本文淺談了縣域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八個著力點,實例主要是結合湖南道縣實際來談的,有一定局限性,僅供同仁們在實踐中參考。
管控好產地
農業產地是人類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場所,是決定農產品質量及農村人居環境優劣的首要因素,要科學使用投入品,治理好農村環境,培養農民清潔意識。
一要嚴格控制投入品使用。樹立產地產量、質量和生態并重觀,加強水土林礦氣資源保護和合理修復,逐步減少化肥、農藥等投入品使用。杜絕違禁投入品使用。推廣“測土配方”、“診病配藥”服務,將肥藥統一配送給規模經營戶,擴大綠肥和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面積。
二要加強農村環境治理。集中對城鄉生產生活垃圾、糞尿、污水和尾礦綜合整治,垃圾實行分類無害化(發電)處理,畜禽糞便生產有機肥循環利用。全面實施人畜飲水安全工程,堅持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創建“衛生城市”、“文明城市”、“園林城市”、“歷史文化名城”和“宜居鄉(鎮)”、“美麗鄉村”等活動,建設美麗宜居宜業村鎮。
三要培養農民清潔意識。因地制宜,采取靈活多樣、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形式對廣大農民進行宣傳培訓,增強環保法律意識,提倡健康文明清潔的生產、生活、消費方式。利用鄉規民約規范約束農民行為,將清潔生產、保護環境變成每一個公民的自覺行為。
提升好產能
農業產能是決定單位面積農產品產量和比較效益高低的重要因素,提升產能是目前我國農業補短板的重要內容,要建設好農田基本設施,引導適度規模經營,加快推進產業體系現代化。
一要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在國家劃定的永久農田區域,統籌土地(煙田)整地、水利建設、綜合開發、標準農田、移民扶持、扶貧開發、規模補貼等資金,推進水庫(溝渠)、農田、機耕道和產后處理設施(曬場、烘機)標準化建設。
二要引導適度規模經營。以土地規模經營的務農收入相當于當地二三產業務工收入為標準,引導種養業適度規模經營,切忌搞“拉朗配”,盲目求大。道縣是全國適度規模養牛示范縣,全年肉牛出欄量居全省前列,主要通過家庭牧場發展200至400頭左右養殖規模,環境承載能力、比較效益被廣大養殖戶接受。
三要提升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推進主導產業全程機械化。以水稻為例,大力推進育秧、耕整、栽插、植保、收割、運輸、烘干等環節的機械化水平。加大果蔬茶產后處理,規避市場和自然災害的風險,實現產地增值。鼓勵扶持有條件的經營主體,應用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推廣省工節肥節水節種等智能化、自動化技術,降低成本。
培育好主體
農業主體在生產力要素中起主導作用,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活躍因素,要精準確權頒證,規范新型經營主體,引導農民返鄉創業。
一要精準確權頒證。將農田、林地精準確權頒證到戶,打造縣鄉流轉平臺,引導有序流轉。開展村級集體資產確股,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道縣探索的土地“返租倒包”模式,引導土地由村集體統一租賃開發,再返包給承包戶,在縣鄉平臺有序流轉,促進了臍橙、蔬菜和肉牛產業規模經營。
二要規范新型經營主體。結合縣域主導產業發展和產業園區建設,著力培育以家庭農場、規范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業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構建新型產業(種苗、標準、加工)和社會化服務(農技、農機、營銷)體系。
三要引導農民就近創業。統籌扶貧、人社、農口培訓資金,以園區(農業產業園、工農產品加工區)和農業龍頭企業為基地,以實用操作技能為重點,加大對返鄉青年農民特別是貧困人口培訓,引導農民入園入企就近就業,促進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和產業發展。
打造好產業
支柱產業是縣域農業農村經濟的根本,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前提。一個地方如果沒有產業作為支撐,就沒有農業農村經濟可言,更不用說農民增收和小康社會建設了。要以市場為導向,挖掘地方資源優勢,培育支柱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一要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產業。結合自然資源,傳統特色和縣內外市場需求,重點做大做強2到3個產業發展。道縣根據縣域內光水土和氣候特點,經多年培育,臍橙、蔬菜和灰鵝、肉牛等產業成為其支柱產業,也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
二要優化布局,形成連片規模。一個農業產業必須有一定的規模才能形成支柱產業,才能實行深度綜合開發。道縣是全省臍橙生產面積最大的縣,是全省蔬菜外銷最多的縣,是年出欄肉牛最多的縣,是道州灰鵝的原產地,帶動本縣及周邊縣市灰鵝養殖。四大產業都具備了一定規模,為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下了基礎。
三要融合發展,延伸產業鏈條。依托特色產業基地,結合美麗鄉村和宜業宜居鄉鎮建設,挖掘農業文化潛力,開發生態旅游產品,推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道縣依托臍橙、蔬菜鮮采和油菜觀賞功能,挖掘紅軍渡(墻)“紅色文化”、何紹基“書法文化”、龍船賽(小調)“非物質文化”、玉蟾巖遺址“稻作文化”、鬼崽嶺祭祀“神秘文化”、理學鼻祖周敦頤“理學文化”資源,突出清塘鎮樓田、小坪村等古村落特色,著力建設一批美麗鄉村,把月巖國家森林公園建成康養基地。
開發好產品
農產品是保障供給和農業經營組織(農民)獲取經濟價值的交挽載體,要實現農產品效益和競爭力最大化,要對農產品深度開發,確保綠色安全,培育叫得響品牌。
一要利用本地資源開展深度加工增值。立足本地資源優勢,整合做強一批農產品加工企業。道縣要做大做強以稻米加工為主的“谷源”米業公司和“愛蓮”米業公司,以油茶為主的湘浩茶油,以工貿學校道州灰鵝食品有限公司為主的灰鵝產業。臍橙主要是依托道州綠源公司、愛農果業和下蔣旺紅合作社開展產地初加工。
二要生產質量安全、消費放心的食用(觀賞)產品。道縣是“中國臍橙之鄉”,道州灰鵝的原產地,是全省最大適度規模養牛示范縣。要通過爭創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全國出口農產品食品示范縣,加強農業標準化建設,確保基地生產農產品絕對安全。
三要圍繞“原字號”打造品牌。要在品種選育、標準生產、質量監控和市場監管等環節下功夫,努力打造“道州臍橙”、“道州灰鵝”、“道州巴截蘿卜”、“道州紅瓜子”等地方區域品牌。
對接好營銷
好的產品只有賣出去,賣過好價錢,才能實現農民增收,這是衡量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的標尺。
一要做好對接推介。選擇特色品牌農產品實施“請進來”、“走出去”市場對接戰略,“請進來”就是把國內外相關連鎖經營超市、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大型團購集團客商請到農產品基地、加工企業觀摩生產加工流程,“走出去”就是到農產品主銷區推介,目的是讓客商和消費者了解產品性能特點、規模、質量、加工等情況,認可產品。
二要大力推進電子商務。消費者認可的農產品,要通過在主銷區社區或超市設立專賣店,在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建立批發檔口,實現面對面直銷。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電子商務。
三要營造良好銷售環境。農產品營銷利潤低,特別是鮮活農產品,受市場和自然(風險)影響大,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為經銷商創造優質條件。大力培訓農產品經紀人,加強交通綠色通道、天氣預警預報等信息服務。
推廣好科技
縣鄉行政領導、農技人員,特別是廣大農業生產經營者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將新技術、新產品推廣應用到農業生產實際中去,這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大的驅動力。要組裝好新技術,培養掌握新技術的鄉土工匠,完善利于釋放科技人員活力的體制機制。
一要組裝推廣新技術(產品)。縣鄉基層農技人員主要任務是將高等院所農業科技成果,開展組裝試驗示范,摸索出適合本地區的新技術“傻瓜式”的操作規程,讓生產經營者看得懂,用得了,能受益。
二要培養鄉土工匠。重點圍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統籌安排、產業帶動的培訓機制,培養一批掌握新技術鄉土專業人才,使之成為發展當地產業的一批鄉村工匠。
三要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縣鄉政府要加快落實縣鄉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科技人員兼職取酬等制度規定,讓基層科技人員按勞取酬,全面調動基層鄉土工匠的積極性,釋放科技人才活力。
使用好政策
國家支農惠農護農政策越來越好,力度逐年加大,用好財政投入和用活用足政策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大動能。
一要用好財政支農投入。不僅要將國家財政投入每一分錢都用在項目上,發展事業,還要統籌整合好同類型項目資金,實行“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方式,發揮“n”個1相加大于n 的作用。如扶貧資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五個一批”總要求,在精準識別貧困人口,“一對一”制定扶貧脫貧計劃的基礎上,統籌精準使用好包括發改、財政、交通、教育、國土等所有政府部門國家政策要求按比例切塊用于扶貧的資金,將這些資金的使用計劃按年份落實到貧困村、到貧困組、到貧困戶、到貧困人。
二要用好農業補貼。2017年國家農業補貼項目涉及52項,具體到每個補貼對象(人、田塊、山地、機器)所獲補貼,少則幾百元,多則數萬元。一般每個縣都能從國家財政獲得數以億計的農業補貼。每項補貼是否能補出國家政策的引導效益,關鍵在于縣級政府是否精準落實了國家補貼政策。要用好國家農業補貼,做到客觀真實,絕不能搞集體造假或“雁過拔毛”;做到公開公正,絕對不能搞暗箱操作;要按規定程序辦理,絕對不能搞會議決定或少數人閉門造“數”;要精準補貼對象和標準,絕不能變通標準或搞平均主義。
三要用好金融政策。目前,地方政府和農業生產經營者使用較多的產品有農業保險、小額貸款和投融資公司等。農業保險要由水稻、生豬等產品向特色產業(柑橘、蔬菜和茶葉)拓展。近兩年,各地政府加快推進小額扶貧貸款,這種貸款對象是貧困人口,由國家貼息,縣級政府提供風險擔保資金,貧困人口還可與“能人”合作,既分股金紅利又領務工收入,脫貧致富效果好。“農建投”、“游建投”、“水建投”等投融資公司也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