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軍
英語教學中的素質教育是多方面的,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是培養能力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長期以來,中學外語教學受應試教育的制約,普遍存在著“費時較多,收效較低”的問題,從而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少數教師只重知識傳授,忽視能力的培養;只重應試效果,忽略學法指導,以死記硬背和重復訓練為方法。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這種學生(這種方法教出的學生)不會自學,不會進行自學和書面表達,不會舉一反三,只會機械記憶,怎么能為進一步學習英語打好基礎呢?比如有的初一年級學生背單詞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把him寫成了bim,把you寫成了gou。究其因,是語音與單詞脫節。
“授之以魚,飽食一餐;授之以漁,終生受益。”我進行“嘗試教學法”的實踐探索,以大循環(即從初一年級起始班送到中招結束)效果最為顯著。實踐證明,此種方法既能發展學生思維,又能培養學生能力,是發揮學生主觀能動作用的有效舉措。但在初一年級起始階段,隱效優于顯效,所以往往被只重跟前暫時的應試效果的人們所忽視。
我的作法是:注重語音教學,讓“小馬”自己“過河”。語音教學貫穿初中階段始終。初一年級階段,狠抓語音的基本訓練。學生掌握了拼讀規則以后,就用“嘗試”方法自己去拼讀文中出現的新單詞和新詞匯。其漢語意思由學生自己去表里查找,聯系上下文自己去理解。學生在嘗試過程中遇到了困難,發現了困惑,教師再講解,組織視、聽、說、表演等。這樣,使學生感到自己成功之處和錯誤所在,學生就會有恍然有得的快感。對于以后的嘗試,也是有力的幫助和鼓勵。“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難。”學生先學而知不足,就會注意力集中;再次嘗試,聽老師指導,就會有重點地學,學得快,記得牢。教師后教,吸收了學生的反饋信息,可以突出重點、難點,實踐精講多練,從而培養了學生能力。
初一年級經過一年嘗試,到初二年級就會自己識記單詞。久嘗久試,自己就會借助字典學會閱讀理解,看一些同步水平的小故事,激發興趣,豐富知識,創造一些小表演等,從而提高英語素質,增強了學生學英語的成才信心。“小馬”自己“過河”,感受到“深淺”,認識得深刻,掌握得牢固。這樣,為學生繼續學習英語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但有些教師認為“學語音,遠水不解近渴”,好象與記單詞無聯系,成為負擔,卻強調學生一個個字母地死記單詞。這樣做,學生暫時背會了一些單詞,應試效果較好,卻得不到“工具”,缺少了“能力”。隨著教材中語言由簡到繁、詞匯由少增多,學生就會感到學有困難,以致喪失信心。
實踐英語嘗試教學法,要在語音教學的基礎上進行。讀準字母是入門階段發音標準的關鍵。我把字母連同字母的讀音音標板書出來,只要求學生看準字母發音包含的音素,便于學生發音準確,而不求書寫音標。然后采取多種方法進行字母發音練習和字母書寫練習。寫準字母對音標、單詞、句子的書寫都很有益。因此我首先要求學習字母讀音要準確,書寫要規范。
其次,對語音分類歸納,強化訓練。然后不斷糾正錯誤,直至達到發音標準。
第三,利用課文安排的讀音規則,讓學生牢記元音字母在開、閉音節中的讀音規則和字母組合的讀音規則。通過拼讀練習,使學生逐漸掌握元音和輔音的讀法和寫法,達到認得出、讀得對、會拼寫的目的。
第四,讓學生自制音標卡片。通過自己動手,印象深刻。在自制過程中,學生讀寫結合,從而達到了牢固記憶的目的。
第五,集中突破、分散鞏固,力爭早過語音關。
集中突破,是進行“嘗試法”的基礎,分散鞏固,是嘗試的過程和結果。入門階段以語音教學為重點突破語音關。然后每教一課都先讓學生拼讀拼寫,不讓語音和詞匯脫節,培養學生見單詞注音標、見音標拼寫單詞的習慣。符合拼讀規則的,學生逐漸掌握,具備認讀和拼寫能力;不符合拼讀規則的,再特殊記憶。這樣,學生學得輕松愉快,發揮了主觀能動性。
另外,要學法指導要堅持以訓練思維、發展能力為主線。思維敏捷、思路開闊、想象力豐富的人學習方法也一定得當、靈活、高效;反之,則是呆板、低效、事倍功半。因此,學法指導應以訓練學生的思維為中心,啟發學生在學習和思考問題時,打破常規的思維方法,從多種方法、多種角度去探索,去創新。比如,學習課文時,不少的學生僅局限于課文本身,跳不出語言點和語法的條條框框,把課文學死了。如果教師注意引導,要求學生進行整體理解,把課文的學習做為提高英語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的媒介,再根據創造性思維品質的靈活、變通和獨創的三個特點,對學生進行訓練,就會使學生學會思考,懂得怎樣找準思考的起點和組織思考的層次,以及如何歸納思考的結果,進而在表達和交際上下功夫。這樣,課文學活了,學生英語學習的能力也將隨之提高。
學生經過三年嘗試(從初一到初三),探索出一條自學英語的路子,獲得了令人,滿意的英語能力,為進一步學習英語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只要我們做有心人,處處為學生著想,不斷地進行探索與實踐,定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效。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沭縣石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