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強
摘 要:在造林前需要對環境進行整理,整理造林地就是一道重要工序,通過整地可以改善造林的立地條件,將造林地清理干凈便于后期的林區整理。造林前后的一段時間內,為了增加投射的透光度,需要清理地表的植被,使溫度可以迅速升高,整地后,土壤的物理性被改變,溫度發生改變,這樣就可以提高造林的成活率,改善幼林的生長狀況。另外,整地還可以保持土壤水分,減少侵蝕,對造林施工質量的提高有積極意義。下文就對現代林區營林方法進行探討。
關鍵詞:現代林區;營林方法;措施
前言
盡管我國森林資源的面積在逐漸增長,林木的生長量也大于消耗量,走出過去發展的低谷期,為我國林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1 清理造林地的工作
這一工作是造林整地翻墾前的重要工作,將造林地上的雜草、灌木及枝杈等清理干凈,可以將其分為全面清理、帶狀清理及塊狀清理幾種。
造林地的清理多采用割除清理的方法,也有采用火燒或者是化學藥劑的方法。在一些地方,人工或機械清理也可以完成這一工作,完成清理后進行平鋪處理,也可以采用火燒、噴灑化學農藥等方法進行清理。
2 整地的方式方法
整地工作要根據具體情況采用局部或全面的整地,局部整地又分為帶狀與塊狀兩種。在山地帶狀整地方法主要有水平溝、水平階、撩壕等;塊狀整地的主要方法則有穴狀、坑狀等。全面整地則需要對造林地的全部土壤進行處理,使其平坦。
3 播種采用的方法
3.1 處理種子
為了保證種子的發芽率,縮短留土的時間,可以對種子進行提前處理。對種子的處理不僅可以達到這些目的,還可以減少病蟲害。一般種子的處理主要是由消毒、拌種、浸種、催芽幾個過程。春播的時候逼迫休眠種子必須要經過浸種的處理,但如果造林地的環境不好則不宜浸種。雨季的時候需要播種干種子,如果可以掌握下雨的情況則可以對種子進行處理。如果秋季播種則不需要對種子進行特殊處理,如果病蟲害特別嚴重的化則需要對種子進行消毒處理。
3.2 播種的方法
播種的方法要根據當地的環境、氣候、施工條件等決定,一般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方法:
3.2.1 撒播。該方法簡單易行,就是將種子均勻撒在造林地上。完成播種后不需要覆土,種子在自然情況下發芽,效率高,成本低,但種子會受到風、水、鳥獸等威脅,隨時可以失去發芽的機會。一般這種方法主要被應用于勞動力缺乏,交通不便的地區。
3.2.2 條播。這一播種方法最大的要求就是要有統一的行距,結合當地的情況將其播種成單行或雙行,在播種后要進行覆土,多采用機械化的操作方式。但這一方式對種子的消耗量較大,這一方法多被應用于次生林改造,灌木與喬木是最為常見的。
3.2.3 穴播。這一方法使依照一定的行距、穴距播種,播種的數量是由種子的大小決定的,播種后需要覆土。這一播種方法十分方便,易行,而且對土地的要求不高,因此適用性很廣。
3.2.4 塊播。就是在大塊土地上進行播種,根據具體的情況密集或分散的播種,這一方法多應用于1平方米以上的地塊,對施工工藝要求較高。
4 造林的常見方法
4.1 播種造林法
這一方法十分簡單,直接將林木種子撒在造林地上就行,而且無需育苗,比較適用于大面積的造林地,但這一方法對造林立地的要求高,尤其是造林后的幼苗管理工作。這一方法多被應用于種子顆粒大,易發芽且種源充足的樹種,油茶、山杏都可以采用這一方法。這一方法對土地質量有要求,必須要做到土壤充足,災害少,同時人煙稀少的地區。播種造林最為常用的方法就是穴播、條播與撒播等等。
4.2 植苗造林法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植樹造林,就是將根系完整的苗木移栽到需要造林的地區。這一方法最大的優勢就是抵抗能力更好,因此,這一造林方法對土地沒有太高要求,但是造林過程中苗木根系可能會被破壞,因此必須有較高的栽植技術,要提前做好育苗工作。總之這一方法對樹種與環境的要求較小,應用范圍也較廣。
從采用的苗木情況來看,多采用營養繁殖苗、播種苗或者是移植苗,也可以在采伐地上及時更新,如果有好的野生苗也可以使用,只要達到綠化的目的就可以。
完成前期的移苗后,要時刻關注苗木的成活情況,確保其水分充足,因此,最好可以做到隨起苗隨栽植,縮短樹苗離開土壤的時間,保證苗根濕潤,提高成活率。
4.3 分支造林法
就是利用樹木的營養器官進行造林。該方法最大的優勢就是不需要育苗,而且造林方法簡單,成活率也較高,初期迅速生長,同時也保持了母株的優勢,但必須要有立地條件較高的造林地,分支造林的材料要受到母樹的數量與分布情況影響,因此這一方法多被運用在松樹、楊樹、泡桐等營養繁殖的樹種中。
5 構建生態補償機制
5.1 創建“環境財政”
將其納入到公共財政中,增加財政轉移支付中生態補償的力度。根據生態補償機制的需求,優化財政的支出結構,更好的為植樹造林服務。
5.2 完善現行環保的稅收政策
稅收政策的完善是其他工作開展的前提與基礎,不論是生態補償稅還是環境稅,都必須要構建完善的補償機制,擴大資源稅的征收對象,將水資源、礦藏資源都納入到征收對象中,開征森林資源稅和草場資源稅,將現行資源稅按應稅資源產品銷售量計稅改為按實際產量計稅,但對一些非再生或者是稀缺性的資源則必須要加大征收力度,避免資源浪費,節約資源。
5.3 構建以政府為主,社會支持的生態環境投資融資體制
以政府的力量為主導建立生態環境投資融資體質,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增加對公共財政的生態補償,吸引更多的社會機構參與其中,根據發展的情況不斷地探索新的生態補償機制,拓展生態補償的市場化與社會化發展步伐,建立多方合作的模式,加快工作的步伐,將更多的資金引入到生態建設與環保工作中,促進環保工作水平的提高。
5.4 積極地探索市場化的生態補償機制
環保工作不是一個人、一個部門、一個國家的事情,而是全世界共同的事業,因此必須要引導社會多方參與到這一工作中,培育資源市場,開放生產要素,使資源資本化,生態資本化,達到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的雙重效應。
5.5 加強生態保護與生態補償的立法工作
環境財政稅收政策的穩定實施,生態環境管理工作的進行,必須要以法律為基礎,因此,生態補償機制的立法工作是必然的結果,從法律的角度明確生態補償工作的重要性,為生態補償機制的規范運作提供法律根據。這就要求相關部門要盡快的出臺相應的法律,對各地的生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做出合理、長遠的部署,對環境的生態環境做出科學、系統的安排,同時依據需求修訂《環境保護法》,使其更加關注農村的生態環境發展,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將生態補償逐步納入法制化軌道。
6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看到,現代林區的發展要從多方面進行,采取有效的營林方法加以管理,控制,提升營林效益,促進我國環保事業的發展,推進我國環境的競爭力,為社會大眾創造更加優質的環境。
參考文獻
[1]盧麗麗.林業可持續發展問題及對策[J].江西農業,2017(03).
[2]張國偉.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工作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林業產業,2017(03).
[3]肖華美,朱靜娟.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視角下森林資源的保護管理[J].中國林業產業,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