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鐘夫
北京市西長安街街道居于北京市心臟地帶,區位敏感,管理責任很大,其管理工作可謂日日無小事。面對這樣的區情特點,街道辦事處積極探索出了適合新時期、新形勢下街區管理模式并取得一定成效。最鮮明的特點是:以開放式街區準物業化管理方式實現對控制性街區的有效化管理。
西長安街街道的基本經驗可簡括為如下三條:
一是統籌兼顧轄區的控制性要求與開放性特點。該街道內含中央核心政務區,中南海居于轄區內,還有一些重要的中央機構和住宅,具有極高的安全和秩序要求。同時,轄區內也有北京三大商業中心之一的西單商業街,繁華熱鬧,游人如織,以及演出檔期爆棚的國家大劇院。此外,轄區內居民生活區卻大多是老舊低矮的平房,居民對現代化的服務需求迫切。街道辦通過黨委統籌、政府主導、執法聯勤、多元協同、市場介入,以維護安全穩定為第一要求,合理、有效地滿足了高等級安全要求與高層次的開放式文化旅游購物需求及高質量的便民利民訴求三種需求。
二是充分引入現代科技手段改進和提升傳統管理效能。為滿足高要求的各類管理需求,街道辦建立大數據社會服務中心,應用智能高科技設備和智能化技術,通過大數據、電子眼、新算法、戰區制、新技術、全響應、網格化等先進手段和方式,保障轄區“最安全”。同時力求路面保潔、社區安全、綠化美化、停車管理等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高效便捷,實現轄區最“和諧宜居”。
三是以精細化、專業化的管理服務不斷提高服務質量。把轄區作為一個大家庭來經管,建設規范化、精細化的“互聯網+現代服務業”平臺,一站式全閉環管控。為市民生活提供516項標準化生活服務、養老服務、公益服務,市民通過APP、社區服務點、24小時服務熱線,全天候獲取專業化、標準化服務。并通過平臺調配社區志愿者,精準對接可定制的個性化服務。建設“生活服務標準化舒適區”。
需要思考的兩個問題:
一是如何更高水準的實現法治精神與人文關懷的統一。該區域是極為特殊的兼具嚴控制與高開放、精服務要求的街區,探索高水平的依法管理、文明施治、規范服務的模式,應是該街區的特有優勢和應有擔當,值得期待。
二是如何合理體現和把握管理中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來源于對物件的琢磨和打造,需要刻板化、程式化、縱向求精,其主要體現人與物關系;而社區管理除了一些公共空間和設施的硬件建設,更多的是人事問題處理,需要統籌、平衡、應急。在社會管理和服務工作中,更需倡導的是合理、合規、適度,而非極致的求精。我們講“工匠精神”,要合理闡釋和應用,應避免泛化、庸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