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淼
一、對教育均衡的追問
近年來,江蘇省在促進地區教育均衡發展方面狠下力氣,較好地改善了廣大中小學的辦學條件。“危房改造”、“布局調整”、“三新一亮”、“六有”、“校校通”、“四配套”等工程的建設使得地處蘇北的中小學校舊貌換新顏,煥發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但江蘇省在南北之間、城鄉之間、學校之間的教育差距非但沒有縮小,反而有不斷拉大的趨勢,這一現象不能不引起有識之士的深思。
如省里斥巨資為蘇北地區配置了“校校通”機房,然而其使用現狀仍然堪憂。雖然省廳曾先后兩次組織 “校校通”省級師資培訓,但在面廣量大的農村學校,目前能勝任信息技術教學的老師可謂鳳毛麟角。有些受培訓教師竟“淪落”為只能對電腦進行簡單維修的“維修工”。很多學校的微機室甚至異化為讓學生上網、打游戲的“校內網吧”。“四配套”工程中除了體育器材的使用率要稍高些以外,不少學校的圖書、實驗器材等竟成了擺在架子上的擺設。更有甚者,有的學校從這些器材被擺上架之日起就再也未動過,只有等到要迎接上邊檢查時方才慌忙準備補記錄,做檔案。以上現象表明,“六大工程”建設的相關的后續工作尚有待進一步跟進,有關器材的使用及工作制度亟待建立、規范、完善。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遠非“有錢好辦事”那樣容易解決。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依然任重道遠。
二、把脈教育“失衡”現象
義務教育發展的不均衡突出表現在“硬件”、“軟件”兩個方面。
“硬件”的不均衡是“風向標”。“硬件”的均衡不能僅僅用教育投入的量化指標去衡量。有時教育投入是上去了,但很多地區的教育投入配置不均衡的矛盾卻又變得越發地突出起來。主要原因是一些地區在“政績工程”的驅使下,放“小”抓“大”,放“弱”擴“強”,甚至是丟“卒”保“車”,傾幾億巨資打造本地區的一個窗口學校,直接助長了該地區擇校之風的盛行,也嚴重地挫傷了其他學校的辦學積極性。政府在公共資源分配中的“越位”,使原本應分解到各個學校的優質資源要素匯集到一兩個重點學校中去,這種人為因素造成的資源配置的不合理才是導致一個地區教育發展失衡的根本原因。“硬件”的均衡是教育均衡的起點和基礎,沒有硬件的均衡而去奢談教育的均衡,只能是我們的一廂情愿罷了。教育的均衡發展,應當從“硬件”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做起。
“軟件”的不均衡是“牛鼻子”。 “牽牛要牽牛鼻子”, “軟件”的不均衡才是導致教育發展失衡的“牛鼻子”。長期以來,由于我們國家存在著城鄉二元結構的矛盾,在教育資源的配置上一直向城市傾斜,在體制上、政策上給農村教育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障礙,其中,中小學教師編制和經費是最大的制約。再加上城鄉教師在工資上的差距(尤其是學校津貼這一隱性工資),更是極大地挫傷了農村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農村的一些骨干教師一有機會便“撞破了頭”爭著往城里調。學校骨干教師的流失使得農村學校被“抽筋斷骨”一般大傷元氣。在一些鄉鎮由于教師結構性短缺,整體素質不高,課程無法開齊開足,質量難以保證。教師資源配置的不均衡直接導致了校際間教育發展的不均衡。
三、打造區域教育高位均衡的“六脈神劍”
如何才能有序推進區域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呢?
(一)“硬”件達標須保底
新《義務教育法》準確地拿捏到了當前義務教育學校發展失衡這一“七寸”,要求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應當促進學校均衡發展,縮小學校之間辦學條件的差距,不得將學校分為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 近年來各地認真貫徹新《義務教育法》精神,積極行動起來,從“實”處著眼,于“虛”處著手,努力改變區域、城鄉、校際間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狀況。江蘇更是在全省范圍內穩步推進“合格學校”建設,成效顯著。具體舉措包括:“以全面推進合格學校建設為主線,以教育信息化建設、衛生和后勤設施改善、圖書和儀器等內部設施完備為重點,以構建學校辦學條件持續改善的長效機制為基礎,堅持分類指導,科學配置教育資源,加強寄宿制學校和薄弱學校建設,努力縮小教育在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和學校之間的差距”。
擇校之風,如影隨形;教育“失衡”,如鯁在喉。我們必須拿出非凡的勇氣和膽識,直面校與校之間的差距,努力把每一所學校都辦成合格學校。
(二)“軟”件提升是關鍵
普通學校與重點學校的之間的真正差距,不在于“硬件”的先進與否,而在于“軟件”,即教育者的素質和辦學理念。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關鍵還在于優質師資的均衡。教育部副部長陳小婭在全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經驗交流現場會上強調指出:“有一名好校長就有一所好學校,有一批好教師就能提高學校的總體水平。校長和教師隊伍整體提升和合理配置是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點環節,消除不合格學校、加強薄弱學校建設關鍵也是提高校長、教師隊伍素質。” 師資水平這一核心“軟件”的提升才是教育均衡的“主板”。師資素質的良莠不齊導致的是教育發展中的“短路”甚至是“死機”。我們只有在優質師資的均衡配置和優秀校長的流動交流方面有大的舉措出臺,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才會跨出質的一步。
(三)“軟”“硬”兼施,高位均衡不是夢
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硬件”達標是保證,“軟件”提升是關鍵,“軟”“硬”兼施方能真正實現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我們應著力提升學校的“軟實力”,要狠抓學校的規范化、優質化、精品化建設,要在學校內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在文化的浸染中完善制度,通過文化建設實現學校均衡發展的“軟著陸”。此外,學校還要營造濃郁的教科研氛圍,構建良好的教科研生態環境,努力提升學校的辦學品位,盡早實現十七大報告中所提出的“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的奮斗目標,真正促進區域教育的高位均衡發展。
此外,我們還要進一步完善教育投入政策,改善教育環境,在全社會極力營造教育優先發展的良好氛圍。更重要的是,要極力鼓勵各個學校辦出特色。要在辦學條件上保證均衡,取消差異,在辦學特色上鼓勵多元,突顯個性。各學校應在內涵發展上動腦筋,在特色辦學上做文章,在精細管理上下功夫,在科研興校上尋突破,力促區域教育向高位均衡方向發展,從而使所有學生都能享受“優質”教育,以順應人民群眾對“教育公平”愈來愈迫切的渴望和訴求。
【作者單位:灌云縣南崗中心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