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靜
科學素養是目前世界各國科學教育的最主要目標。然而審視當下,便不難發現,許多活動存在著表面熱熱鬧鬧、實際沒有實效的現象。作為一名擔負著科學啟蒙教育任務的普通科學教師,多年的實踐讓我深深感受到:與其讓學生草草了事地完成一些膚淺的、表面的任務,還不如引導他們結合校本實際專心于一兩個認識目標,圍繞培養科學素養的需要來發掘,下面結合自己的探索實踐談一些粗淺的認識和感受:
一、因地制宜選切口方能揚長避短
先進的教學理念如果不能內化為可具體操作的實踐目標,那么只能成為美麗的幌子。良好的科學素養絕不是空口說教就能形成的,需要有具體的實踐活動作為載體,但每個學校的資源狀況不同,因此開展的活動形式及內容也應有所不同,所開展的活動應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條件和可行性,利用區域優勢,選準一個恰當的切入點來引入探究,這樣方能引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針對我校所在地區成立開發區以后的巨大變化:原來的開發區地上建起了座座工廠,居民搬進了新建的小區。我意識到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引領學生關注家鄉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契機,就引導和組織他們先后調查了小區居住環境情況,新建工廠的排污、排廢問題,并將調查結果及建議寫成報告,送到開發區指揮部,得到指揮部領導的高度贊揚。而孩子們也因為為家鄉做了實事而倍受鼓舞,引以為豪。
立足校本實際,充分利用社區資源開展活動不僅可以豐富孩子們的學習經歷,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科學,更能夠幫助他們開闊視野,不斷擴展對周圍世界科學現象的體驗,初步形成懷疑和探究性思維的品質,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增進對自然和社會的了解,樹立社會責任感。
二、因勢利導選課題方能收效高
《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面向全體學生。”這意味著要為每一個孩子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那么除了帶領科技小組的同學開展好活動外,怎樣讓其他孩子也參與到科學探究活動中來,推動科學教育向縱深化發展呢?我的感受是應該尋求一種適合學校實際的科普活動載體,創設一種情境和氛圍,激發孩子們積極主動參與活動的熱情,自覺成為學習和實踐的主人。
看到興趣小組同學玩的水火箭等受到廣大同學的追捧,我報經學校同意在全校同學中開展了“想挑戰嗎?”系列科技實踐活動。
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有:1.制作發射水火箭(側重高年級);2.高空投蛋(側重中高年級);3.紙飛機滯空賽(全員參與)
此活動歷時3個月,每月初公布一個挑戰題,月底以班級為單位,組成代表隊展示并評比。
系列活動的開展吸引了廣大少先隊員踴躍參加, “高空投蛋”全校共選出了58位同學參加校級展示,18位同學獲“最佳創意獎”;“紙飛機”更是至今仍受到同學們的熱愛,很多同學在活動結束后,仍追著問老師,下一個挑戰題是什么,很多孩子的家長也積極參與到孩子的創新活動中,一些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在活動中開發了自己的潛能,找回了自信。
除此以外“想挑戰嗎?”系列科技實踐活動還培養了孩子們的科學精神,學會了科學探究方法。因為活動要求學生除了有熱情以外,還必須具備不怕失敗勇于探索的精神方能挑戰成功。比如制作發射水火箭,學生在制作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而研究解決困難的過程,恰恰是鍛煉發揮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的過程。學生通過一次次的實驗比較,最后才能確定影響水火箭發射高度的因素,而每一個發射高度的出現都會激發他們挑戰的欲望。
三、扶放結合巧引導,方能達預期
孩子們在活動實施過程中會出現種種難以預測的情況,如果老師放任自流,那么不光會使已經開始的活動不了了之,而且會給孩子們帶來不好的影響。因此要想使一項有意義的活動扎實有效地開展下去,必須加強對活動實施過程的指導和監控。當然,是適時適度的指導,而不是剝奪孩子自主權的“一、二、三”喊齊步走的指揮。活動實施過程中的指導主要是引導孩子們開展匯報交流:匯報活動過程,同時將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說出來,提出活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引導學生發現新生成的主題,將活動不斷拓展、深入。
比如前面提到的孩子們去調查小區居民居住環境情況的活動,剛開始孩子們調查回來后向我匯報說沒法調查了,一了解才知道原來是孩子們沒有根據實際情況提問題,只是機械地按照事先在學校里設計好的調查表上的問題去問:“1.你對目前的居住環境情況滿意嗎?......”,再加上碰巧一開始遇到的都是老年人,他們沒有領會隊員們的意思,因此出現調查不下去的情況。我馬上召集大家討論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指出隊員們問問題的方式欠妥,鼓勵隊員用自己的話表達意思.
當然,開展課外科技實踐活動除了結合學校和學生的實際,統籌規劃外,還須取得領導、同事及家長的支持,成共識,形成合力,方能使活動落到實處,使活動的內涵更為深厚、豐富。在開展養蠶活動和種植鳳仙花的活動中,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孩子們喜歡的,但還要學校領導的同意,比如,種植鳳仙花要一塊土地,需要澆水,還需要后勤老師的支持。在養蠶的過程中,還需要班主任老師的支持教育,因為孩子們在上課的過程中,時不時地會思想開小差;寫的觀察日記還需要語文老師的批閱。
孩子們的創造潛能是巨大的,只要我們立足實際,正確引導,實實在在地追求“一英里”的深度,如美國科學教育探究—研討法創始人蘭本達教授所說:“用一雙巧妙的隱蔽的手,小心地提供指導來幫助學生找到他們自己的路”,那么他們一定會讓我們感到喜出望外。
良好的科技教育關系著一代代勞動者的素質,關系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興衰榮辱,我們任重而道遠。
【作者單位:宿遷市實驗小學黃河分校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