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波
武漢市黃陂區三里橋街毗鄰武漢中心城區,位于武漢市臺灣農民創業園和漢口北商貿物流樞紐區交集圈。近年來,三里橋街依托區位優勢,深入推進“城管革命進農村”項目,將村灣環境綜合治理作為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工作,立足“打造文明家園 建設美麗鄉村”的總目標,創新機制,著力改善人居環境、村容村貌,實現了村容村貌從“臟、亂、差”到“潔、綠、美”;環境衛生從突擊整治到常態化管理;生產生活垃圾從就地填埋到無害化處理;參與主體從黨員干部帶頭到全民積極參與的四個轉變,生態文明建設邁出了堅實步伐。
強化組織保障 形成推動合力
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為引領,街道工委、辦事處精心謀劃,將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作為提高群眾幸福指數的一項重大舉措來抓,干部群眾齊心協力,扎實推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
一是加強領導,穩步推進。實行街、村、戶三級聯合治理,建立上下一致、協調有序、運轉高效、全民齊參與的治理體系。街道工委、辦事處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環境整治工作,制定《三里橋街村灣環境整治工作三年規劃》、《年度工作方案》和《月考評細則》,成立了以行政主職為組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村灣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明確由一名副書記分管,負責辦公室日常工作,每月對村灣環境實地檢查,實行排名通報制。領導小組每季度召開一次現場推進會,組織現場觀摩,總結一批點上見成效、面上可推廣的經驗,開展評先爭優,推進工作平衡。
二是廣泛宣傳,全面推進。領導小組為各村新設了宣傳專欄,大力開展專題宣傳;制作了“門前三包”責任牌5000余塊,向農戶印發宣傳冊2萬余份;邀請華中師范大學志愿者和中小學教師,在沿堤、河邊等村灣繪制文化墻,既對綜合整治工作進行了宣傳,又美化了周邊環境;大力營造、培植農戶“綠色發展”、“環境宜居”觀念,增強了廣大農戶重視環境、愛護公共衛生、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
三是落實責任,強力推進。領導小組將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確定為街道年度重點工作,采取“街領導包村、駐村干部包組、村干部包戶”形式,層層落實責任,把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作為村級績效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街道辦事處與各村簽訂了《村灣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目標責任書》,年初定標、每月檢查、季度評比、年末兌現,形成了主要領導抓面、業務部門抓塊、駐村工作組抓線、保潔員管點,人人行動、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強化項目管理 形成聚變動力
從提高綜合整治的質效出發,形成了一套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化模式,對各村進行分類指導管理,結合整治重點,突出各村特色,因地制宜,打造環境治理亮點工程。
一是綜合整治項目化。為高效推進綜合整治工作,對整治內容進行打包,實施項目化管理,編制了整治項目工作流程,制定了資金監督管理辦法和考核驗收細則。項目建設按照成熟一個建設一個的原則,對村委會申報的項目在進行逐個審查的基礎上正式啟動建設,加強建設中的業務指導和工程監督。竣工驗收按照合格一個驗收一個的原則,對驗收合格的工程項目撥付專項整治資金,驗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二是項目決策民主化。按照“四民工作法”,各村確定了綜合整治項目,讓村民大膽提事、合法理事、共同監事,村民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收到了集民智、聚民力、順民心、合民意的良好效果。2015年,完成村灣環境綜合整治項目112個,投入資金469萬元,各村以公示欄公示、發放宣傳單、村民代表會議告知參與權和監書等形式,將各項實施目標、資金管理等內容告之村民,充分保障了廣大村民的知情權、監督權,實現了引導村民有序參與環境衛生管理的工作目標。
三是項目推進精細化。領導小組每周調度項目進度,及時解決影響工作的問題和矛盾。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認真落實責任制、報備制、報賬制、公示制,村務監督委員會全程參與實施過程;嚴格落實項目實施過程中的招投標制、合同制、監理制等工程管理制度,做到工程建設造價合理、技術可行、質量可靠;組織督辦檢查組,深入各示范村施工工地,現場檢查督辦。領導小組根據各整治項目報備工期及標準加強檢查督辦,確保按期完成整治項目。
四是資金投入規范化,嚴格用好區級專項資金。年初將區撥資金按保潔人員工資、保潔工具、垃圾清運等項目分解到各村,確保日常清掃保潔運轉,同時整合、籌措資金,配套環境綜合整治。2015年,三里橋街整合農業、移民、公路等各類資金900萬余元,用于環境綜合整治。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實行財政專戶管理,配套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同時建立項目激勵機制,進一步激發了各村開展環境整治的工作熱情。
五是部門聯動一體化。領導小組積極探索部門聯動及項目資金整合機制,做到整合項目、聚集資金、集中成片、整體推進。針對環境綜合整治,科學調度各項涉農資金,集中移民扶持資金,在沿堤、河邊、童門口村進行示范整治;在長堤、新塔等村進行生態修復和村莊綠化;民政部門危房改造項目涉及改建破舊民居76所,維護破損通村通灣道路5000米;7個行政村啟動并完成1200座無害化廁所建設,更換文化體育設施;強力支持中心灣建設,綜合解決各種環境問題,充分發揮了資金聚集疊加效應,提升了環境整治的綜合成效。
強化監管機制 提高推進能力
村灣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是一項持久工程,實現長效管理是核心,群眾認可是目標。三里橋街從保障垃圾收運系統高效運轉,引導村民積極參與、樂于參與,初步建立了環境長效管理機制。
一是保障垃圾收運系統高效運轉。為14個村和農戶配備必要的保潔工具,每個村設有專門垃圾屋,為每戶配備了小型垃圾桶,在村灣中心寬敞地帶擺放移動式垃圾箱;投入資金116萬元建成垃圾中轉站,配套垃圾清運車,采取“戶集村收、專人保潔、街道轉運、集中處理”模式,進行垃圾收集轉運。保潔員每天清晨負責收集農戶門前堆存的垃圾,白天輪班不間斷清掃路面等公共區域,清運車輛定時轉運到中轉站,最后集中到漢口北垃圾焚燒發電廠統一處理。
二是引導村民以投工投勞的方式,積極參與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領導小組通過采取“向內挖潛、規范操作”等方式,在保障工程質量、進度和安全的前提下,發揮各村人力、物力和資源優勢,將技術含量低、勞動強度適中的整治工作交由村集體完成,既節約了工程成本,人力資源優勢轉化為項目推進優勢,又進一步調動了廣大村民自覺投入環境衛生保潔的主觀能動性。
三是提高村民的自我約束意識。領導小組以共建共管為抓手,大力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通過協會組織、示范帶動、文藝宣傳、政府表彰等方式多管齊下,以“文明村”和“十星級”文明農戶創建為載體,推進綜合整治工作,夯實了環境綜合整治的基礎。各村依托村民理事會,普遍建立了環衛協會,制定了協會章程,把維護村容村貌、維護公共衛生等內容、責任和義務寫進村規民約。協會每月召開專題會議,在每個灣組評選“最清潔戶”并作為“十星戶”的“衛生之星”報送備案。三里橋街道向每月評選出的百名“最清潔戶”贈送一個月的黨報黨刊,對榮獲“武漢市十星級”文明戶授牌表彰,形成了爭做“文明村民”的良好氛圍。街道文體中心通過舉辦環衛之夜專場演出、慰問環衛保潔員和示范戶、宣傳推介村民身邊的先進人物和事跡等形式,有效提高了廣大村民自覺投身環境建設的主人翁意識。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責任編輯:林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