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峰
摘要: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與質量不斷提高,一定程度上使得農作物種植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傳統依賴大量化肥提高農作物產量的方式,已無法滿足人們的健康追求,新的健康種植方式即無公害栽培技術應運而生。本文在分析無公害栽培技術原則基礎上,分析了該技術發展現狀及完善措施,以此促進我國農業穩定發展,提高食品安全質量。
關鍵詞:農作物;無公害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31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132051
引言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加注重生活品質。在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之前,人們以填飽肚子為農作物選擇標準;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日益重視身體健康,在選擇食物時,更是以安全無污染為首要標準,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技術的出現,對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與農業技術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農作物無公害技術栽培原則
1.1統一完善、系統化原則
農作物無公害栽培生產,主要是全程監督管理生產到市場流通的整個過程,因此,要將無公害栽培技術的各個相關環節納為控制管理范圍內,建立健全并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盡可能做到生產有章、產品有識、認證有序、市場有監,有記錄,從根本上保障此技術的生產品質。
1.2生產技術嚴格化原則
農作物無公害生產技術的特殊性,直接決定了其環境品質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只有采用科學嚴謹的生產技術,才能確保農產品達到無公害生產標準。市場上無公害農產品比較多,且不同產品其生產標準與全過程操作規程也是不同的。一般,外部三廢環境污染及內部生產環境等問題對產品品質影響最大,因此,在實際生產過程中,要嚴格依照規范進行標準化生產,確保生產的嚴謹與科學性。
1.3循序漸進的生產原則
農產品種類比較多,因而無公害農產品栽培范圍廣,但并非所有農產品都適宜無公害栽培,且并非所有農產品可開發為無公害農產品。在實際操作中,要根據地區規劃、種植制度及農業特色等,循序漸進的實施無公害栽培,切忌以偏概全。市場無公害農產品需求是有階段性的,必須要依據市場需求確定無公害栽培技術。目前,無公害農作物市場正處于發展壯大時期,因此,必須要滿足市場發展需求開展無公害栽培技術。此外,無公害栽培技術具有一定的漸進性,農業生產技術水平會影響到部分無公害技術,質量不達標,因此使得無公害農產品具有一定的漸進性。
2無公害栽培技術發展現狀分析
2.1農藥殘留量高
農作物在栽培與生長階段,病蟲害在所難免,為了防治出現的病蟲害,必然要使用農藥。同時由于農作物栽培者的盲目跟風,使得農藥用量增加,從而導致農作物農藥殘留超標,甚至富含有毒物質,這樣使得農作物營養價值遭到破壞,不利于食用者身體健康。
2.2土地污染嚴重
隨著社會工業的快速發展,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農作物栽培地周邊工廠與房屋日益增多,工廠生產過程中,廢水廢氣排放不可避免,房屋居民每日產生大量生活垃圾并隨意丟棄。一定程度上嚴重污染到農作物栽培地環境。在受污染土地上種植農作物,使得農作物內部結構遭到破壞,人類食用此類農產品就會危及到自身身體健康,與無公害農作物栽培目標不相符,不利于生態平衡發展。
2.3栽培者盲目施肥
農作物種植中,施肥是提高作物產量的一種重要手段,能夠為農作物提供所需生長營養物質,實現增產增收目標。在無公害農作物栽培中,必須要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嚴格掌控氮肥量,增施磷肥與鉀肥。但在實際施肥環節中,很多農民沒有掌握科學施肥技術,施肥理念比較落后,片面的認為只要氮肥量充足,農作物產量就會提高,因而不斷增施氮肥,使得土壤出現嚴重的板結現象,削弱了土壤生產能力;而繼續增施氮肥,形成惡性循環,長期以往嚴重破壞了農田的整體生態環境。
3農作物無公害栽培技術加強措施
3.1實施規范化管理
在農作物無公害栽培中,要注意不同栽培方式,做到事無巨細,否則就會前功盡棄。因此在農作物無公害栽培過程中,要確保管理的系統與規范化,以此有效預防農作物問題,提高農作物成活率與生產質量。一般這種系統、規范化的管理,能夠確保品種、技術指導及質量監測標準的統一性,從而為農作物無公害栽培技術發展奠定良好幾乎成。
3.2加強田間管理
由于無公害栽培技術要求比較嚴格,一旦出現問題,其補救措施比較有限,在農作物無公害栽培過程中,任何環節都不能忽視,確保萬無一失。同時,對農作物無公害栽培要盡可能做到細致管理,實際管理不能只以農作物品種選擇及化肥使用方面,田間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一旦農作物生長環境出現問題,就會引起病變。由于田間病株殘體病原體量比較大,會直接威脅到存活或下季栽種農作物生長。為了應對此問題,就要將這些病原體消除干凈。比如,在作物收獲后,將含有病原體的病株殘體經過完全腐熟后在進行二次施用,或采用深耕技術,將殘留病株深翻至泥土中,但此方法并非最有效的方法。只有對田問衛生加強管理,才能有效降低農作物發病機率,取得良好效果。
3.3加強水肥管理
在農作物無公害栽培過程中,水肥質量要求非常嚴格,如果不重視水肥管理,就會直接污染到農作物生長環境。眾所周知,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水資源必不可少,但其也為無公害栽培技術發展帶來了潛在威脅。隨著我國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環境污染日益加劇,水資源受到嚴重污染,在農作物灌溉過程中很少有人會注意到這一問題。此外,肥料管理日益復雜。在農作物無公害栽培過程中國,要嚴格把控施肥量,盡可能選用有機肥代替一般肥料。但如果農作物出現病變,就會使農作物無公害栽培技術面臨嚴峻挑戰。必須要選用生態環保的補救方式,促進農作物健康生長。
3.4科學治理與預防病蟲害
在農作物生長中,病蟲害現象比較常見,因而病蟲危害防治對于無公害栽培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此環節中要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兩者相互結合,因此在農作物無公害栽培過程中,必要嚴格管理農作物,盡可能避免使用農藥,如果出現病蟲,可利用寄生性捕食天敵動物的手段,以免盲目使用農藥,嚴禁使用劇毒、高毒及高殘留農藥。在必須要使用農藥情況下,一般要以可溶解性農藥為主,以防污染農作物生長土壤環境,且要嚴格控制農藥用量,確保農產品不會出現農藥殘留。
3.5有效預防重金屬污染土地
在農作物無公害栽培過程中,土壤是重要條件,且做好重金屬土壤污染預防工作,非常關鍵。在農作物栽培中,栽培者要提前檢測土壤重金屬含量,經常翻墾土壤,盡最大可能手機土壤所含重金屬,同時全面預防外在環境對土壤的污染。
3.6合理選擇農作物品種
在農作物無公害栽培中,農作物品種的優質與否也是不容忽視的,優質農作物品種,能夠有效提升農作物病蟲抵御能力,確保農作物高產,有效降低農業化肥使用量及次數,確保作物有良好的生長環境。因此,要根據當地所處地理環境與氣候條件,合理選擇優質農作物品種,同時根據品種特性與土壤條件不同,優化栽培方案。在此基礎上,為農作物無公害栽培技術穩定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從根本上實現天然無公害農作物產品。
4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現代化科技水平日益提高,現代化農業快速發展,促進了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的廣泛應用與推廣,因此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確保無公害栽培生產的集約、規模及高效化,促進我國農業生產穩定發展,以此滿足人們對無公害農產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