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鋒
摘 要: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高校教育中,國防教育是極為重要的內容,涉及到國家生存與安全內容,在國防教育中應注重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培養與提升,積極落實民族精神培育的重任,將國防教育納入到精神文明建設中,使其成為一種國民教育,積極培育大學生的國防意識與民族精神,使其能夠更好的投身到國家建設中。本文就蘇區精神下大學生國防教育的途徑進行簡要的闡述與分析。
關鍵詞:蘇區精神;大學生;國防教育;途徑
贛州是著名的革命老區,也是中央蘇區的核心位置。80多年前,紅軍和人民群眾在贛南、閩西大地創建了中央蘇區,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并將進行了一系列艱苦的斗爭,形成了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爭創一流、無私奉獻為主要內涵的蘇區精神。蘇區精神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奮斗以及創新精神進行發展和延續。如今我國已經進入到新的發展時期,人們共同建設富裕的小康生活,并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也需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并積極發揚中央蘇區精神。
一、蘇區精神內涵
2011年11月,習近平同志在紀念中央革命根據地創立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80周年座談會上對以“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爭創一流、無私奉獻”為主要內涵蘇區精神進行了高度的肯定與贊揚[1]。
大革命失敗之后,我國進入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武裝起義也逐漸興起,建立了諸多革命根據地——蘇區。到20世紀30年代,有13個蘇區的影響極大,在最鼎盛時期達到40多萬平方公里,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勢[2]。蘇區精神是偉大的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創建、發展和保衛蘇區革命實踐中形成的,展現出來蘇區紅軍以及人民群眾參與革命斗爭的精神,也是民主革命中十分重要的精神內容。可以說蘇區精神繼承發展了井岡山精神,為長征精神提供了原動力。
二、蘇區精神下大學生國防教育的意義
首先,能夠強化大學生的國防意識,更好的理解革命傳統。當前的世界是和平的、發展的,但是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時常出現局部的沖突,因此需要具有憂患意識,強化國防建設。總結歷史經驗與教訓,提高國防意識。蘇區精神是我國長期革命斗爭實踐中形成的精神財富,對于開展大學生國防教育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將革命舊址作為講堂,在重大的節日、紀念日等組織大學生參觀革命紀念館、革命老區等,能夠很好的強化大學生的國防意識,對革命傳統有更深的認識和理解,使用蘇區精神、紅色資源進行國防教育,能夠堅定學生國防建設的信念與決心,強化對國家的責任感。
其次能夠很好的內化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使學生能夠更加理性地愛國。強大的愛國主義情感能夠形成強大的凝聚力,使每一個人都能夠為國家發展建設作出貢獻。近些年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快速推進,國家建設也取得了顯著地成就,同時國內外環境也逐漸復雜起來,出現了很多爭端與沖突,如“釣魚島”事件、南海爭端等,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有強大的國防作為保障[3],并有較強的國防意識。當前時代下,愛國問題逐漸復雜,大學生的身心發展還需要進一步成熟,對于問題的看法和處理還不夠全面,分析問題時還存在能力不足的問題,雖有滿腔的熱血卻不能通過正確的方式表達出來,結果導致出現很多不理性的愛國行為。在愛國游行中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態度不夠冷靜,行為表達方式不正確,甚至存在極端傾向。蘇區精神中的精神、信息是新民主主義時期愛國人士形成的愛國情感與情懷,對于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蘇區中的紀念館、革命教育基地等也是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帶領大學生參觀體驗,使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上升理性階段,能夠自覺、理性地愛國。
最后還能夠對高校國防教育的效果進行鞏固提升,使得國防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有了扎實的基礎才能夠更好地指導實踐,通過大量的實踐對理論進行補充、完善。目前很多高校的國防教育還是以理論教育作為主要內容,實踐性、開放性不強,盡管在課堂上應用了現代化的多媒體,但是由于缺少實物實景,還是不能與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理論灌輸的方法得不到有效的改變。這種傳統的國防教育形式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趣,這與國防教育的目的是不相適應的。要提高高校國防教育的效果就需要強化實踐,通過多樣化的活動、實踐等進行國防教育,提高國防教育的效果。蘇區精神能夠為國防教育提供重要的資源,具有真實性、開放性,能夠為國防教育的開展提供平臺[4]。蘇區精神能夠很好的與體驗教學、案例教學、探究教學等相結合,使高校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得更多的國防知識。將現代化的多媒體技術與學生的真實體驗相結合,讓學生親自感受、體會、思考,從多個角度、多層次感受、體會,進而形成新的教育模式,使得國防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有效的結合,實現良好的國防教育效果。
三、蘇區精神下大學生國防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強化國防教育隊伍建設
在大學生國防教育中,應充分發揮國防教育隊伍的作用,強化學校軍事教師、學生的軍訓教官等力量,建設高水平的國防教育隊伍,為大學生的國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基礎,通過傳統課堂、新媒體網絡技術等方式,開展講座、報告,設置選修課,增加教師學生間的互動式宣講,通過多樣化的教育方式,引導教師干部能夠發揮模范帶頭作用,言傳身教,在潛移默化的教育中引導和影響學生積極學習、踐行蘇區精神[5]。在大學生國防教育中充分發揮學生骨干的作用,定期組織學生到蘇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學習考察,接受傳統的革命教育,更好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能夠在學習生活中追求更高的目標。
(二)加強老紅軍、烈士家屬、專家學者的教育
高校可以定期邀請老紅軍、烈士家屬等講述中央蘇區時期的革命歷史,或邀請相關國防教育的專業學者等進入到校園中,與大學生共同學習、接受蘇區精神教育,播撒紅色的種子,更好的繼承發揚蘇區精神以及光榮的傳統,通過紅色教育資源使大學生的國防意識得到提升,達到較高的思想境界。
(三)充分發揮課堂的陣地作用
在大學生國防教育中,課堂是最為主要的陣地,在國防教育中應充分發揮課堂這一陣地的作用,這種以理論研究作為指導,借助于蘇區研究機構的作用,積極加強紅色資源特別是蘇區精神的研究,可以編寫多樣化的思想政治以及軍事教材,在上好思想政治教育和軍事課的同時,也能夠向學生宣傳紅色精神,將紅色資源納入到教學計劃、課程中[6],增加紅色資源的教學內容,對蘇區精神的相關內容進行深入挖掘,更好地提高國防教育的感染力,能夠使更多大學生投入到蘇區精神的學習中,保證大學生國防教育實現良好的效果。
(四)充分發揮蘇區紅色資源優勢
蘇區有著豐富的革命歷史,是大學生國防教育的重要陣地,有著寶貴的教育資源。高校可以充分發揮蘇區的紅色資源優勢,建設國防教育基地,進行開放式的國防教育,定期組織國防教育活動。在寒暑假可以組織大學生到蘇區感受革命傳統,到基層體驗老區生活。當前瑞金、于都、興國等縣市已經建立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學生可以以系、班級為單位利用假期時間到基地參觀學習,接受紅色革命傳統的教育。組織學生進行“重走長征路”的活動,并在“長征”沿路尋訪老紅軍、老戰士,參觀革命舊址,聽老紅軍講述蘇區的革命歷史[7]。通過大學生感興趣的形式進行宣傳教育,讓紅色文化能夠深入到學生心中,使得國防教育的吸引力得到提升,實現高效的大學生國防教育。
(五)積極開展國防教育活動
國防教育活動能夠很好的培養大學生形成民主精神,以蘇區精神為依托,全面我國的國防建設,實現民族精神教育。
在革命佳節期間,比如建黨節、建軍節等,可以組織大學生參觀蘇區革命遺址、烈士陵園、紀念館、博物館等,開展唱紅歌比賽、紅色主題演講、紅色流動影片、革命圖片展等活動,更好地吸引大學生接受國防教育。還可以將真實感人的歷史、實物等進行回放,使大學生對國防軍隊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強化其民族精神,充分發揮國防教育基地的作用,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還可以分批次的組織學生到軍營體驗生活,進入到英雄部隊中,接觸英雄人物,通過軍營文化、軍人的高尚品格影響大學生。如果有條件還可以組織大學生進入軍事基地中開展“一日體驗”活動,從早起到就寢感受軍隊中鐵的紀律以及軍人的意志品質。多為大學生提供接觸軍人的機會,通過現身說法強化大學生支持國防建設的積極性與責任感,強化國防意識,提升學生的民族精神。
高校還可以通過校園廣播、板報、警示牌等做好國防教育的宣傳,開展多樣化的國防教育講座,在學習中交流心得與體會,請老紅軍作革命傳統報告,進行國防知識競賽、軍事題材影片播放等,進一步豐富大學生的國防軍事知識,逐步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等。
四、結束語
國防教育是為了保證國家主權、領土安全完整,有效抵御外來侵略、顛覆,維護世界和平,有計劃地對公民德智體方面施加影響的一種活動。高校是國防教育的重要陣地,承擔著培養國家高級人才的重任,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建設者,必須要注重高校中的國防教育工作,依托蘇區精神學生進行國防教育,強化學生的素質水平,使其成為高素質的社會人才,更好地為國家發展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張齊斌,鐘華. 依托蘇區精神拓展大學生國防教育的途徑研究[J]. 才智,2015(06):116.
[2]陳怡華. 新形勢下大學生國防意識的現狀及培育途徑[J]. 課程教育研究,2012(23):27.
[3]王小元. 分析高校國防教育中培養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有效途徑[J]. 神州,2013(01):149.
[4]溫雪松. 探析高校國防教育中培養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有效途徑[J]. 教育教學論壇,2012(08):198-199.
[5]安雅麗. 高校國防教育與大學生民族精神培養芻議[J]. 教育與職業,2011(17):47-49.
[6]張景剛,趙霞,馬吉兆. 談新形勢下普通高校國防教育的方法和途徑[J]. 銅仁學院學報,2011(06):107-109.
[7]陸慶軍. 新時期大學生國防精神培養方法的創新[J]. 江西教育,2013(2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