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鵬
小學科學教學,雖然所涉獵的都是比較抽象的科學內容,但如果能夠創新教學策略,讓學生置身于主動學習的地位,力求做到科學學習也逐步理想地實現著學生的學為核心。那科學教學,就能夠促使學生受到科學的陶冶,初步形成學生的自然觀、發展觀和科學態度。在平時的教學中,對以學生學為核心的科學課程學習做出相關思考和實踐,現拙于筆端,就教大家。
一、創新教學學為核心需努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科學課程教學,對小學生而言就是一種科學意義上的啟蒙教育,其教材內容涵蓋著物理、化學、生物、天文、環境與健康、人體認識等多方面的內容。雖然教材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去比較淺顯而又通俗易懂地呈現著方方面面的內容,但對于小學生生活常識方面的經驗還比較缺失的現狀而言,學生很難做到主動意義上學習,如學生對科學課程中帶有相關物理現象的內容,那些物質的、能量的、機械的和工具的多方面知識是學生所難以通過自己的思維進行理會的,比較實實在在地講,學生也經常是那樣的自暴自棄。從這個意義上講,創新教學方法,運用創新策略,促進學為核心的實現就顯得尤其重要。要想達成這樣的目的,科學課程、課堂教學流程的推進,都應當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要抓手。如教學《蚯蚓的選擇》應當說比較常規的照著書上的方法,引導學生通過欣賞模擬實驗,也完全可以讓一個個學生得出蚯蚓喜歡陰暗潮濕環境的實驗結論。但如果我們能夠去思考相關的可能因素,我們不少小學學生都生活在農村,在他們自家的周圍,都有著許多陰暗潮濕的地方,這些地方存活著許許多多的蚯蚓。我們就完全可以讓學生去任意選擇兩處地方,一處為陰暗潮濕的地方,另一處為非陰暗潮濕的地方。要求學生注意兩處的面積要相當,當學生選好后,就讓學生下鍬挖,挖好后進行比較。應當說學生下鍬去挖,就是一種興趣,而實際上,學生所知曉到兩處地方挖取蚯蚓的意義完全不同,學生在實踐中獲取到經驗,學習興趣便更加強烈。
二、創新教學學為核心需努力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在常規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按部就班,根據每課時的教材內容進行教學,學生也往往多在教師講授的基礎上,去獲取科學常識。學生的學習也僅僅就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獲取,而獲取的途徑往往也顯得比較單一,全是自己機械性地接受灌輸而已。從科學學科課程教學的相關意義上講,這樣的教學所能提供給學生的只能是永遠意義上的麻木,對科學他們永遠就是那樣的是什么,而絕無某種程度上的自己去主動知道為什么。這樣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教學是當今任何學科課程教學都應當拋棄的,那科學學科課程教學就更應當拋棄。對此,我們應當這樣思考,創新教學學為核心需努力激發學生探究欲望。正如我們要想讓學生知道梨子的味道一樣,就應當讓學生親口去嘗,在嘗的基礎上進行反饋。這也是求學問的一般性策略,或者也可以說是底線吧。因此,在平時的科學學科課程的教學中,秉承激勵學生,為學生架設學習知識橋梁的理念,使學生享受到許許多多自我探究獲取知識的喜悅。如教學《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讓學生設問,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其解決問題的主人還是學生。讓學生試著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或思路,進行簡單的研究,學生通過研究便獲取到“可能與物體的重量有關”的猜想,學生又利用重量相同體積不同物體的物品讓學生進行實驗。其實驗結果則讓學生比較清楚地明白:體積相同的物品重量大的容易沉,重量相同的物品,體積大的容易浮。這種激勵學生自主探求的學法指導改變了過去教師單向傳授的多種弊端,使學生掌握的知識更為牢固。
三、創新教學學為核心需努力激發學生合作意識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人們在學科課程教學上研究著、思考著、探索著,一些新的教學模式因此應運而生。無論怎樣的教學模式,都離不開讓學生去自主、探究和合作,從相關教學的實踐看,科學學科課程的教學,不僅僅需要學生學習的自主探究,更需要學生相互之間的合作。平時的科學教學,如果我們僅讓學生自主探究,憑著學生的個人智慧,學生也很難迅速掌握一些科學層面上的道理。反之,讓學生進行合作,讓學生的個體智慧得以比較充分的凝聚,并碰撞出燦爛的智慧火花,一些科學問題甚至是比較難以探究的科學問題,學生都可以迎刃而解。如教學《米飯、淀粉和碘酒的變化》,突破了以往的教學常規,力求做到教學方法創新,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即利用學生經歷的實驗,有淀粉的物質碰到碘酒,顏色會發生變化,激發學生去尋找淀粉的蹤跡。學生們自己去尋找,然后大家進行匯合,學生在大家獲取的基礎上,不僅僅自己發現菠菜上沒有,還從別人的發現上知道洋蔥上沒有,馬鈴薯上有,玉米上有等。讓學生合作,學生主動體會的更多。學生通過合作所產生的感受會更豐富。還有更為理想的效果是,小學生學習科學的合作學習,其探究興趣能夠比較持續地穩固,一般的科學問題,學生在沒有獲取真實結果時,一般都不會產生厭倦情緒而輕易地放棄的,仍然會保持繼續探究的興趣,進而獲得新的發現。
【作者單位:鎮江市丹徒區支顯宗學校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