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弘昌
科學課堂離不開教師課堂上的精心引導和學生學習中的主動參與。教師通過互動要達到讓學生主動探究的目的。師生的互動,特別是學生的在課堂上的表現,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教學能力,也是科學課堂的關鍵。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在課堂上應起到主導作用。”這個觀點已經得到了全體科學教師的認同。如何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呢?這就離不開學生學習中的主動參與和教師課堂上的精心引導。我們的教學應該從學生參與的角度進行設計和思考,也就是說教師設計教學時首先要考慮到“學生什么時候需要探究,應該怎樣探究”,然后在學生需要時進行引導。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途徑,提高課堂學生參與度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保證。
一、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保障主動參與
良好的課堂氣氛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和動機,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對學生學習起著潛移默化的導向和促進作用。好的開始就成功了一半,因此,現在的課堂設計導入部分越來越被重視起來。常見的創設情境途徑可歸納為以下幾種:生活展現情境,實物演示情境,圖畫再現情境,音樂渲染情境,表演體會情境,語言描述情境等。在探究的樂趣中持續地激發學習動機——變被動學習為自我需要。
在學習《點亮我們的小燈泡》這一課時,我首先給學生們出示了一些城市霓虹燈的效果圖,接著又出示了一些衛星上拍攝的夜景圖片,然后讓學生說一說欣賞后的感受:“城市的夜景好美啊!”“這些霓虹燈代表著工業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人們的生活離不開燈具的照明。”這些圖畫和語言讓學生感覺到了燈具的魅力,更讓學生知道了點燈對我們生活的影響是多么巨大。
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對于小燈泡的探究欲望逐漸被激發了,紛紛表示想知道電燈是怎么才能亮的。
二、設計實驗,讓成功感激勵學生自主參與
科學實驗是學生探究科學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體現學生主體的必要條件,也是激勵學生自主參與的有效方法。小學生喜歡做科學實驗,但是實際還是有些學生不愿意動手做的,有的就是不想動手做;有的是不敢做,擔心失敗,被別的同學笑話;有的是沒有機會做,每次實驗都被動手能力強的同學搶去做了,久而久之就再也沒有機會做實驗了。這樣下去,不動手參與做實驗的這部分同學動手能力逐漸被弱化,積極性也會下降。
為了讓每個學生都有動手的機會,我首先給學生提供了充足的實驗時間和材料,如,在研究“小燈泡的結構”時,我讓每生都仔細觀察并說一說、畫一畫,每個孩子都帶著疑問、帶著好奇去動手操作,在動手操作中找到答案。在不斷發現和不斷補充下,學生們對小燈泡的了解越來越具體,越來越深入。燈泡的主要結構是一根燈絲和兩端連接的兩個連接點。
在學生對小燈泡結構深入了解之后,再讓學生試著“連接我們的電路”,很快就有小組的燈泡亮了起來,也發現有些連接的小燈泡亮不起來……他們爭著將自己的發現與老師、同學分享,實驗失敗的同學在師生互動的交流中也找到了失敗的原因,學生們個個都像科學家,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和探究的樂趣。在潛移默化之中,學生自主學習的種子逐漸發芽長高。
充足的準備才能得到成功的實驗,成功的實驗能鼓勵學生繼續探究,更能帶動其他小組向他們攀比學習。
三、引導評價,有效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
傳統課堂教學大多采用教師評價的形式,老師是評價的權威,是學生學習表現唯一評定者。由于教師是課堂評價的“主宰”,課堂上缺乏了學生的積極參與,也就缺乏了生氣和樂趣。在制定課堂紀律,評價表現時我經常要聽取大部分學生的意見,這樣的評價不僅能體現學生課堂的主體地位,更能讓學生在評價他人的同時自己引以為戒。當然評價還是盡量要多從正面入手給學生以鼓勵,讓大部分學生向其學習、追趕。
在學生每發現一種讓小燈泡亮起來的方法后,我都讓他們小組在黑板上用貼紙的方式展示出來,并介紹電流在電路中的流動情況。然后讓其他同學判斷他們的正誤,給他們表揚或鼓勵,然后教師再加以點評,并給他們小組貼上小紅花。通過集體的評價和橫向的對比,學生們不僅得到了鼓勵,也清楚了自己在班級中的位置,找到了學習的方向。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通過教師不斷的引導,學生對探究的參與一步步走向深入,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獨立探究能力的目的。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學生在課堂上動手的時間多了,活動量也足了。但如果我們把精力過多地放到活動體驗上,而不考慮到活動后的思考,那么這樣的課堂是很熱鬧,可在一番熱鬧過后,學生的頭腦里卻依然一片空白,這樣實驗教學的效率將大打折扣。只有讓學生充分參與了探究,才能讓學生真正愛上探究,自主探究才能真正實現。
【作者單位:蘇州市吳江區廟港實驗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