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月芬
校園植物主要是起到了美化的作用,讓學生和學校工作人員在舒適安逸的環境下進行學習和教育。校園植物也是教師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一種寶貴而豐富的資源。本文以校園植物為研究對象,探究了植物資源在教師實施科學教學中的作用。
一、植物資源在科學教學中的應用
1.保護生物多樣性
生物的多樣性不僅指生物種類的多樣性,還包括基因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當生態系統發生劇烈變化時,也會加速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的喪失。“保護生物多樣性”這一章,要求學生初步了解生物多樣性的內涵,以及具備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要知道保護生物多樣性也就是在保護人類自己,每個人都應當身體力行。目前生物多樣性面臨著巨大的威脅,物種的滅絕速度在不斷加快,通過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來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措施。
2.培養生物科學素養
我國2001年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對生物科學素養的定義為,生物科學素養是指參加社會活動、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的生物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能力。我們要從小學科學開始培養學生,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
(1)科學的態度和世界觀
a.好奇心:善于提出問題,并且積極地去尋求答案。
b.誠實:真實地報告和記錄在實驗中觀察到的東西,以求實事求是。
c.合作:合作意識是科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d.創造力:能夠進行獨立思考,達到自我實現的創造。
(2)科學探究方法與技能
學生需掌握的科學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問題,給出假設,制定計劃,收集證據,得出結論以及表達和交流。科學探究要求學生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而不是實驗結果,當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試著解決問題時,就是在逐漸培養探究的態度、方法和思維品質的過程。
(3)科學、技術與社會
STS教育理念在我國中學教育中正在不斷被推廣,其討論和揭示科學、技術和社會三者之間的復雜關系。“STS”教育模式是培養青少年學生發明創造能力的最好的教育途徑。學生要明確什么是科學,什么是技術,以及科學和技術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對社會的影響。科學知識是解決技術問題的基礎,新的科學技術又能更新知識。在實踐過程中,科學提供知識,技術提供應用知識的方法,如何對待這些知識和技術則需要價值觀念的引導。
3.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校園作為人造的大自然,是老師和學生走出課堂,親近自然,認識自然的理想場所。大自然的美麗是要用心去發現、去體會的,用觀、聞的方法還無法真正感受它的美。所以就要求教師帶領學生發現美,通過一定的啟發來塑造學生的審美思維。學校的布局都是經過精密的規劃與設計的,在感官上就給人以一種美的體驗。喬木、灌木、草本植物的交替種植,色彩的合理搭配可謂精妙絕倫,給生物學教學帶來了重要的審美價值。
第一,審美的培育功能。通過體驗自然美,上升到藝術美,再上升到社會美。例如,園林中生物體的色彩、形態結構的多樣性美、適應性,生態系統的結構及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體現出的生態美、協調美,都能豐富學生的美感。
第二,審美的認識功能。生物實體所體現的美,在各方面都更能激發學生的審美認識。
第三,審美的愉悅功能。告別了單一的課堂教學,在公園中,學生通過視聽觸聞各感覺器官的相互作用,從而引起學生心理結構各層次的活動,如,調動無意識的心理活動,讓學習內容變得生動而親切,學習過程變得富有趣味性和生命力,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思維更加活躍,進而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在學生的記憶系統中占據優越的地位。
二、調查我們身邊的植物
校園具有豐富的植物資源,是學生調查統計周邊的植物種類的適宜對象。科學六年級上冊要求學生進行校園生物大搜索。通過展開調查,要求學生能夠初步體驗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并進行整理歸類;嘗試描述身邊的生物和他們的生活環境;初步培養學生的調查能力和分工合作能力;引起學生關注周圍生物的生存狀況,加強保護生物資源的意識。
此次以校園的植物為調查對象。安排六年級學生進行調查活動,探索植物資源,對學生開展課外活動以提高他們的創造性、實踐能力、合作性、互動性等各項能力的有效性。
首先,學生要明確調查的一般方法:明確調查目的、確定調查對象、制定合理的調查方案、調查記錄、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撰寫調查報告。
調查的目的:通過調查校園的植物種類,使學生對身邊的植物有初步的認識,掌握調查的一般方法,培養他們實踐力、合作精神、查閱資料等各種能力。
調查對象:珍珠湖小學的植物
調查方案:學生對周邊的植物種類都不太認識,若讓他們直接去調查,則會很盲目,因此,在我調查校園內植物的種類的基礎上,我將其中的植物資料整理出來,并且附上圖片和各個植物的特征,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去調查則簡單得多。通過我提供的資料,學生知道植物可分為草本、灌木、小喬木、喬木。我將學生分為四組,分別調查校園內四個地方的植物,以植物園為重點,并且每組讓他們自行分配,去分別調查統計四類植物,以達到培養他們協作能力的目的。
調查記錄:學生不僅要記錄他們調查到哪些植物,還要記錄在調查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有些問題他們可以咨詢老師,有些可以回去查閱資料,這里也鍛煉了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整理結果:調查結束后,將各個小組的統計數據匯總,共有草本植物8種,灌木12種,小喬木4種,喬木10種,并要求他們制成表格。
撰寫實驗報告:最后對此次調查進行歸納總結,撰寫出實驗報告。報告的主要內容分為實驗目的、時間與地點、對象、過程、結果。
不同于以往的課堂教學,學生們對本次的調查活動都充分肯定,在調查過程中,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啟發了他們積極思考,全面提高了他們的能力。
三、結語
為了應對新形勢下的教育理念,教師需要走出課堂,還學生一個自由的學習空間。希望越來越多的教師能夠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作者單位:蘇州市相城區珍珠湖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