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風清
書是良藥,書也是美容品!《小學語文新課標》對各年級學生提出:閱讀要有一定速度,并且要擴展學生的閱讀面。閱讀教學在注重養成學生,具有廣泛的閱讀興趣的前提下,拓展其閱讀面,增長其閱讀量,從而達到提升閱讀品位之目的;同時也倡導學生少做題,多看書,愛看書,讀好書。借助各種媒介的手段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鼓勵學生有選擇性閱讀優秀的作品和資料。引導學生有效和正確進行課外閱讀,并不斷地開展各類課外閱讀活動,讓學生擁有展示和交流的天空;同時營造良好的氛圍,讓每位學生都熱愛閱讀,熱愛學習。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來初探基于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對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的意義。
蒲松齡在《阿寶》中這么寫道:“性癡,則其志凝,故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自古性癡、情癡者,其技必精,愛讀書者,其文章必定也不賴。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陶淵明還這樣寫:夜無明月花獨舞,腹有詩書氣自華。綜上所述,小學生課內外閱讀如果能做到有機結合,對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我們小學老師采取何種有效手段,讓學生愛上閱讀,并使課內外閱讀有效結合,做到“淡妝濃抹總相宜”,以便極大地提高語文課堂的效率呢?
一、入境,激發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應正確引導學生鉆研文本,通過積極的思維過程和情感活動,逐漸深化理解與體驗,從思考與感悟上,得到情感的陶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快樂。所謂“愛由心起,境由心造,情由心生”,心理學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背景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也應順應這一規律,通過多種手段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形成由“老師要我讀——我自己要讀”的轉化。
二、多讀,拓寬視野
在教學中發現:如果維持好的閱讀習慣,僅靠興趣是不長久的,也行不通的,同時也難于達到良好的成效。在現代社會中,網絡、影視等媒體手段的傳播愈發豐富多彩,視覺效果形象生動,其吸引力遠遠超過書刊。雖然一些書籍距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難以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但對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幫助。課標中提供的閱讀量,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和局限性,這實際上需要老師通過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在訓練和磨礪學生的閱讀意志上下功夫,盡量讓學生做到多讀、多思。培養學生的閱讀意志,必須具有明確的目標,老師應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把閱讀量的任務分解成每個階段和環節,從每個學期到每一天,都讓學生逐步達到規定的閱讀要求。另一方面要靈活地應用閱讀的成果,以達到強化意志的養成,閱讀是一個艱苦的過程,學生易產生厭倦而放棄,因此要求教師應定期開展報告會、讀書節和主題班會等閱讀活動,學生通過交流與互助,匯報自己的閱讀成果與心得,以快樂、成功的體驗來彌補閱讀過程的艱辛,克服閱讀障礙,增強學習的信心,做到多讀課外書籍,做到提高閱讀水平和理解的能力。
三、品情,提升感悟
學生看的書多了,開闊了視野,知識儲備量多了,文章寫起來,自然會得心應手。對一些美的文章,好的句段,我們還要教會學生精讀細品,甚至要熟讀成誦。清人唐彪說:“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有的文章只有經過反復朗讀與品悟,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的句子與詞語,進行理解和關聯,以求得“自能通解”,甚至“自求得之”的效果。 學生閱讀的過程,是體驗和感悟的過程,是養成語感的過程,是語言積累的過程。所謂”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因此,針對學生客觀實際,結合教師自身特長和學校具體教學條件,創造性地選擇、設計、改變、優化組合上述閱讀教學方式,至關重要。2014年初,福安市首屆“十佳愛讀書教師”評選演講上,我曾這么說:生命的流河里,我們因為讀書,所以寬容,所以善良,所以睿智。人生,山一程,水一程,沒有誰能挽留,因為讀書,我們卻挽留住了心尖的恬淡清寧,挽留住了身前的歲月靜好!未來的教學路上,我希望自己成為一顆搖動的樹,能帶動班上所有的小樹,都能在書香的熏陶下茁壯成長!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將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成長,在實踐的良性循環的基礎上,不斷致力于教學模式的轉變,力求課內外閱讀的優化結合,使語文課堂充滿濃厚的中國文學味道。讓我的語文課堂走得更高,更遠……
【作者單位:福安市坂中中心小學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