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磊
語文課本中的許多詞語都是作者精挑細選的,不僅生動,而且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感情色彩,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緊扣詞語,帶領孩子們進入詞語的感性世界,是學習語文一種很好的方法。
一、抓住詞語 理清脈絡
很多的課文的內容可以簡化為幾個重點的詞語,抓住了這些詞語,定會對課文的主要內容以及作者的匠心獨具的構思理解更深。如《海底世界》一文,其中的“景色奇異”“物產豐富”這是貫穿全文的兩個中心詞,教學時就可引導學生抓住這兩個詞語進行思考,景色奇異在哪呀?物產豐富又表現在哪里呀?又如在教《裝滿昆蟲的衣袋》一文時,可以緊緊抓住“著迷”“迷戀”“癡迷”程度逐步遞進的三個詞語將文中所舉的事例與這些重點詞相對應起來,在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的同時又可以很好地感受到人物的特點。
二、抓住詞語 品位特點
人物的性格特點,人物的內心世界往往在一些細節的描寫中,在作者獨具匠心的字眼中。在教學時,有意識地提示學生注意這些字眼,用心去辨析、品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特點。《理想的風箏》一文中劉老師在介紹女媧造人時,笑著對我們說:“……女媧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樹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變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娃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丟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時候被甩掉一條腿的。”文中劉老師的“笑”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現象。在教學時就要緊緊抓住這一“笑”字,讓學生體會“笑”字背后的內心感受,這時學生會對劉老師樂觀向上笑對人生的態度體會更深。同樣下文中,劉老師板書時的一個“轉”字,老師也可好好引導學生進行體會,老師雖然行動不便,但在講臺前的一次次轉動,把劉老師那辛勤執教的高大形象永遠刻錄在了每個孩子的心里。文中的一個“笑”字,一個“轉”字是一細節描寫,我們在教學中抓住住了這些字眼,引導學生與文本發生撞擊,定會對人物的內心體會更深。
三、抓住詞語 展開想象
《青海高原一株柳》中有這樣一個段落,講了作者想象這株柳樹長到這樣粗大經歷了多少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經歷過多少場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在教學時可抓住“虐殺”一詞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這株柳樹會遭受哪些惡劣的摧殘,又會有哪些具體的表現呢?這一想象的引導會讓學生對這株柳樹所經歷的磨難以及它那種堅韌不拔的精神理解更為透徹。抓住詞語豐富其外延,學生對文中所描繪的情景感受會更深刻。在《第一次抱母親》一文中,作者告訴護士看不出母親有多重的原因:“在我的記憶中,母親總是手里拉著我,背上背著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這樣年復一年……”在教學這一節時,就可抓住“翻山越嶺”一詞,引導學生想象母親當時的翻越時的情景,體會其辛勞的程度,這時學生內心的感受是難以用言語來形容的。抓住詞語展開想象,語文的語文味也就更濃了。
四、抓住詞語 豐富積淀
語文功底的深厚,重在積累。抓住一些詞語,形成記憶的模塊,讓學生有意識地進行積累是很有必要的。《小動物過冬》燕子說:“……等明年春暖花開的時候,我再回來。”這里的“春暖花開”就可分兩個層次進行詞語的積累,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們說說看到春天的美景你還會想到哪些詞呢?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老師適時可補充一些,如“春意盎然、春色滿園”等,另外還可以讓學生背一背曾經學過的描寫春景的一些詞串,“春風、春雨……”久而久之,以后學生一見到春天的景色,口里就能迸發出一組詞語。又如《九色鹿》中描寫調達的“知恩圖報、背信棄義、見利忘義、忘恩負義”一些詞語,在教學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比較積累,天長地久,學生所積累的詞匯豐富了,語文功底也會越來越深厚。
五、抓住詞語 拓展延伸
很多文章是圍繞著中心句中心詞來進行敘述的,在教學時,有意識地圍繞這一詞語進行拓展訓練,能強化學生圍繞一個中心進行表述的能力,也是訓練學生口頭作文很重要的一個方法。《普羅米修斯盜火》人們見到火之后的表現,先讓學生圍繞欣喜若狂進行表述,說一說,人們見到火之后會有哪些欣喜若狂的表現?然后用“人們見到火之后欣喜若狂,有的……有的……”的句式進行訓練;又如《秋游》中孩子們在草地上高興的玩耍的場面,教學時我們緊緊扣住“開心”一詞,引導學生說說孩子們在草地上還有哪些開心的表現,再用文中規范的句式“有的……有的……有的……”進行訓練,長此以往,學生對圍繞中心詞句進行表述的能力定會提高。
語文教學離不開對語言文字的品位,讓學生掌握揣摩品位的方法,持之以恒地對進行訓練,定會有豐厚的收獲。
【作者單位: 昆山市巴城中心校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