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林
新基礎教育在語文教學方面,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轉變和成長。無論是思維方式,還是教學結構,都在不經意間悄悄轉變。而我,也更加認清要把“成人成事”作為我們基于生命教育理想的語文課堂的目標,還任重道遠。作為四年級語文組的一員,我們組,在這一學年中,新基礎的語文課堂推進還是卓有成效的。
不僅學生學習語文的思維方式在轉變,我們語文老師也在轉變。在新基礎推進上的成效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在課堂結構的分配上,注重了前置性學習和后置性研究,由替代模式轉變為助成模式;
2.在學習方法指導上,做到誘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去發現問題,自我完善;
3.中高年級語文學習重在閱讀,無論是課文學習,還是課外閱讀指導,都力爭摒棄條分縷析,堅持整體感悟,把學生主體感受放在首位。
新基礎教育看似簡單,但卻并非知道一些專有名詞就叫掌握。正如葉瀾所說,新基礎教育需要的是內生力,也即“以學促自明”“以思促自得”“以省促自立”“以行促自成”。我們緊跟步伐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更需要的是自我的內生力,即不斷學習、思考、實踐。在激發學生潛能的同時,也能釋放教師的潛能。
一、思維方式轉變中的語文尋根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深切明白語文的課程之根在推進閱讀。這和我們學校的語文教學,大力推進閱讀應是十分契合的。但在平常的語文教學中,真正讓我們舍棄手把手教知識點的課堂時間,舍棄文段句法的分析,堅持學生的課堂語文實踐,卻很難全部做到。新基礎教育的研究,在我們的課堂已經生根開花。要做到誘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去發現問題,自我完善。新基礎教育要求教師能有獨到的思維,為每一個學生鋪設人生軌道,發展其閱讀個性。抓住知識的根,通過引根培根,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素養、悟感。
閱讀是語文的根,從根上再造課程,才能成長為“大語文”的參天之樹。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努力讓自己的課堂呈現自然狀態,即清淡、簡潔,沒有過分雕琢的課堂。通過大量閱讀,鼓勵學生在閱讀欣賞中去感悟文本,誘發學生在討論交流中體會文本背后的內涵。指導學生在討論交流中質疑,讓學生在教師的助力下自主學習、發展。通過比較充分的先學,再進入交流。小組交流后,通過對交流者的聆聽和評論,有互動、有生成。任何時候,課堂都要面向全體學生,在互助合作中綻放語文課堂的生命力。
二、教學結構轉變中的語文養正
在新基礎研究中,“養正者”是教師的角色之一。對新基礎教育下的教師而言,要“學、思、省、行”,這也同樣適用于新基礎的語文教學。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離不開閱讀、思考和實踐。一個學生語文素養的高低,關鍵在于學生對語文主動積淀的厚實程度。當語文積淀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在學生身上形成一種富有個性的文化底蘊,而積淀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廣泛閱讀和識記背誦。而這樣的課堂,要從根本上做到簡單、低入、根本,還必須從前置性學習和后置性研究入手。
從預習開始,就減去語文基礎知識的瑣碎說教,騰出時間、空間,為學生展示閱讀搭建平臺。
如,在學習《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課前,我們組的預習慣例都是詳細明確三項預習作業:
1.了解宋慶齡其人其事,收集相關材料閱讀;
2.了解樟樹的生長環境、具體形態、習性;
3.初步讀通課文,通過詞典解決難讀的生字詞字音意思;寫下質疑的問題。
因為學生前期有了大量的知識積累,所以第一課時的課堂呈現就是高度投入的狀態。因為心中有內容,就不會懼怕發言。即使有個別學生沒有做足準備,也可以從參與的交流中有所收獲。而交流的環節,教師要做的就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給予方向的指引。
而后置性研究,則重點放在讀寫結合上,對比的寫作手法并不少見,如何借助課堂的指引,讓學生領悟這一方法的妙處,并得以靈活運用,是這一課后置研究的關鍵。我們組是要求學生,除了課堂寫出一個片段,運用對比手法外,課外去讀文學作品中的對比描寫,并選擇2-3段摘抄,讓學生更廣泛了解寫作中對比的作用。
教育即生長,只有激發學生學才是新基礎課程結構轉變的根本,只有激發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期望他們和我們一同進步。
三、成人成事轉變中的共同成長
語文學習是一項沒有起點和終點的學習。它“沒有唯一的答案,只有缺席的遺憾”!在新基礎變革的研究中,我們要做“有思想的實踐者,有發現的研究者,有創生能力的變革者”。我們關注教育這件事,但我們也更關注人的力量。踏實實踐,努力成人。
在我們的課堂,常有這樣的現象:老師一講,立刻就會;學生一做,馬上出錯。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忽略了知識之間的聯系,忽視了知識的整體性。像三段式備課,對我們的教學實踐就很有啟發意義。從這些實踐中,我們都能找到對語文學科的教學啟發。不管是關聯融通式思維,還是綜合滲透式思維,都指引我們要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的實踐中來,在思維的轉變中更好地獲取知識。
鳥在鳴囀,花在開放;一頭鹿,生機勃勃,充滿活力,靈活敏捷。新基礎在成長,我們也在不斷轉變中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作者單位:淮陰師范學院第一附屬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