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利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使學生“經歷運用數學符號和圖形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建立數感和符號感,發展抽象思維”。那么數學作業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呢?結合本人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一、加強學生的口算能力的數感
平常的教學中為了保證計算的正確性,一味要求學生用豎式計算,其實反而會阻礙學生思維敏捷的發展。要注意培養學生對數字的感覺和直覺。如11×11=121,125×8=1000,25×4=100,1到10的平方等。另外,讓學生自己總結和匯報在口算中哪些容易出現混淆的口算。如小數乘法中有0.25×4=1和0.24×5=1.2, 0.16×5=0.8和0.15×6=0.9,這對提高學生的運算速度和正確率都有很大的幫助。又如,學生在計算3.7×6.8+37×0.32時,如果能馬上看出第一個因數3.7和第二個因數37成倍數關系,即運用積不變的規律將式子轉化為3.7×6.8+3.7×3.2,則很快運用乘法分配律正確心算出結果。
二、加強整體運算的數感能力
學生對于一個較復雜的整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題,根本不仔細觀察題中的特點,而是一拿到題目就埋頭做。例如:4.5×1.3-5.65÷1.5×0+1這道題目在動筆之前先觀察,它的數字特點是中間這一部分,可以直接寫零,從而到達簡化的目的。又如,在計算1.5×4÷1.5×4此題中,很多同學認為該結果是1,而從這道題的運算順序出發,從左往右依次計算得結果為16,老師再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發現只需用4×4就可以了。因為第一個數1.5和第三個數1.5可以相互抵消就行。學生在計算反思的環節中,不斷地提高對數感的感悟能力,同時為學生在以后的計算過程中奠定基礎。
三、合理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數感
學生在計算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充分運用所學過的運算定律,運算性質。合理改變運算的數據及運算順序,使運算盡可能簡便、快速、正確。例如,在計算13.48-(0.56+3.48)-1.44這道題時,大部分學生都是先算小括號里的,再計算括號外面的。但有的學生發現13.48與3.48的尾數相同,且0.56與1.44的和是一個整數.就可以打開括號將式子利用減法的性質進行簡算。這就要經常鍛煉學生在反思的過程中提高運算的合理性,以及對數字的合理推斷能力。如,在一次檢測題中,有一道試題17.39-6.8×0.45-6.94,一個學生第一次做的結果是7.39,他做第二次時,重新思考把此題這樣完成:17.39-6.8×0.45-6.94=17.39-(3.06+6.94)。他認為雖然這兩次的答案是一樣的,但是顯然第二次比第一次更簡便,他是經過觀察題中的數據才分析得來的,他說:“我們做題不能只一味只追求它的結果,而要更看重它的過程。這是因為在過程中我們學會分析思考。”我們的平常教學中,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經過反思進行知識重組。在運算中,及時改變計算方法,提高運算的能力,這與前面的加強學生的口算能力的數感,對整體運算的把握是融為一體的。這也體現數學體系中由點到面的結合,使學生的數感能力不斷增強和提高。
四、培養學生估算的數感
學生在平時的計算中,根本就沒有驗算的習慣,即使題中要求驗算,也只是照模樣寫一寫。根本沒有進行真正的驗算,就需要培養他的興趣,教給他一些方法。比如,在五年級小數乘法的計算中,就可根據小數點的位置來進行判斷積的正確性。如2.34×4.7的結果是一個三位小數,而你的計算結果是一個兩位小數,不用算就知道一定是錯的。又如,在學生的計算過程中,兩個因數是1.9,那么它的尾數一定是1。而在加法和減法的運算中,可使學生進行適當地估算來驗證。要培養學生在做完題之后對自己的答案有一個粗略的估計,而避免犯一些低級的錯誤。
總之,數學作業中數感的形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逐步培養。在平常作業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具體的內容培養數感。引導學生通過聯系、觀察、體驗、應用等環節。把培養數感的任務落實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切實促進學生數感的建立和數學計算能力的提高。從而減少作業中出現的不必要的計算錯誤。
【作者單位:眉山市第一小學 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