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艷
課堂提問是以生為本理念下的一種重要的能夠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教學策略。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只有不斷激起學生興趣,不斷提高學生運用數學思維去解決問題意識和能力,才能提高他們的數學知識的掌握效果和運用質量,從而提高課堂教與學的質量。因此,課堂提問的內容,提問的方式以及問題的運行過程應該是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的方面。而提高課堂提問質量需要分析現在課堂的提問現狀,那么,我們現在的小學數學課堂提問中不到位在哪里呢?
一、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現狀分析
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有興趣參與課堂學習,在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中提高學習質量已經成為我們教育教學的共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讓學生參與課堂,讓學生思維動起來,讓學生有效學習數學知識并靈活運用起來,需要我們的引導,需要通過問題探討。但是,我們現在課堂提問存在一些不夠好的地方。
1.問題過于簡單化,缺少思維的調動
隨著自主學習活動開展的深入,我們都注意讓學生在課前先進行預習,也就是學生在課前都對要學內容進行了一定的自主學習;因此,課上要學什么,哪些地方是學習的重難點,學生一般都已經意識到。但是我們在課堂教學的導入環節的提出的問題往往就簡單無味了。有時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活力。如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的學習中,我們往往是以所學的面積的知識和常用的面積單位的復習導入,但是這樣的問題上節課中已經完全解決,并且讓學生初步運用了面積大小的比較。這里再作為導入問題,學生肯定沒有什么興趣的。倒不如,我們直接給出活動,讓學生去測量一下規定的長方形紙板(或課桌面)的面積,讓他們在實踐操作中鞏固所學,獲得對長方形面積的初步認識和解決的思考。
2.提問缺少有效性,讓學生無法思考
我們教學是教學生解決預習中存在的問題,是幫助他們自己發揮主體性,在合作中解決自己的問題。但是,我們的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提問隨意,有些問題甚至不需要學生思考,不需要他們運用所學就能解決;而有的問題學生不知道如何思考解答。如在“認識線段”的教學中,有老師讓學生拿出直尺,在體驗中獲得線段的認識。但是,問題不夠有效,問學生:我們用手感受一下直尺的邊,說說你有什么樣的收獲?小學生思維比較簡單,于是,什么“滑滑的”“冰涼的”“劃得手疼”等等答案都會出現。其實,我們要讓學生感受直尺的邊是直的特點,可以讓學生去畫,從而得出“直直的”收獲。
另外,我們課堂有些老師提問不給學生思考的機會,沒有對學生的回答進行仔細傾聽,給出評價,而是把自己的想法灌輸給學生,或者把答案強加給學生。
二、小學數學課堂提問質量提升策略
我們的提問也應該是情境教學的一種方式,我們的問題是讓學生運用知識和思維,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讓學生跳一跳,獲得知識,獲得自主解決問題,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數學學習的能力。
1.提問具有啟發性、激發學生思維的問題
我們的數學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心理,設計的問題要能調動他們自己思考、探索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在啟發性的問題解決中,獲得數學知識掌握與靈活運用的能力。如在“除法”學習中,讓學生怎么知道要學習除法,怎么去理解除法,怎么學會除法是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就教材上的“農村新貌”的主題圖設計問題,讓學生獲得除法運用的意識。這一主題圖是以生產玩具工廠的一個場景,可提出問題:你在這幅圖上能夠看到哪些數學信息?這些數學信息如何運用?這樣,學生們在閱讀、思考和分析之后,能夠生出疑問——這樣的一個工人一天能夠生產多少箱玩具呢?于是,他們就會想到用一天生產的玩具數量按照每箱6個去分,也就是明白了除法的含義與運算方法。這里,可能有的學生思考還比較多的,他們會想到上午生產多少箱,下午生產多少箱,5個這樣的工人一天生產多少箱。如此,通過這樣一個啟發性的問題,學生的就會很好掌握除法的算理和計算方法。
2.問題要有針對性,讓學生找到學習方法
我們每節課都有教學重點和難點,我們的提問要有針對性,不僅讓學生學到并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還要能引導他們針對性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課堂提問要有的放矢。如“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時,我們重點是引導學生發現三角形和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關系。因此,我們的提問可以是:自己用(或者畫)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然后嘗試拼成一個四邊形,自己看看拼成的圖形和原來三角形的底和高之間的關系?這樣的問題針對性很強,因為兩個完全的一樣的三角形拼成四邊形之后,學生就會根據已學知道拼成的圖形是長方形;然后在他們之間長與底、寬和高關系的確定中,發現三角形的底邊與高在和拼成圖形中的長和寬的關系,從而輕松發現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之后,我們還可以問,如果是鈍角三角形或者鈍角三角形呢?我們怎么操作來找到求其面積的方法呢?
另外,我們在問題解決過程中還要注意追問,引導學生不斷深入思考;從而讓學生獲得一般性問題解決的方法。而有些問題還需要我們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靈活處理;將問題分解,或是變換方式進行提問,或者是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要以能夠讓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開展的問題為主線,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獲得知識、思維和方法,從而讓他們在愉快的學習氛圍提升數學學習質量。
【作者單位:洪澤外國語實驗學校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