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全
近年來開展了“小學生數學方法論重建”的教學研究,將學生本位與教師的必要指導作用有機融合,讓老師真正把心思花在學生怎么學之上,通過學習共同體的思維活動,進行知識的再創造并突破傳統的思維瓶頸,讓學生去發現“新大陸”。
方法論重建,在數學上理解為:教師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學生先獨立鉆研問題,然后在教師指導下展開交流活動,通過相互啟發,使問題得到解決,并從解題過程中得到方法論啟示,再把方法應用到解決同類問題的過程中發現一般的原理,從而建構起自己對知識的理解。
一、讀懂兒童這本書,這山還望那山高
兒童是一本耐人尋味的書,童心是有待挖掘的重要的教學資源。孩子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需要我們反復體察,細細品位。不斷地讀,就會不斷地發現孩子心里最富有想象的一面,也會有更多的驚喜和感悟。
我校陳老師在教學一年級下冊《認識圖形》一課,為了把“面”從“體”中提取出來,并能清晰地識別這些“面”。她采用了以下教學手段引發學生操作和思考:
(師出示長方體,也讓學生從積木堆里找出長方體積木)
師:我這里有一塊積木,你能看到這塊積木上面的面嗎?怎樣才能看到這個面?
(學生動手自主操作,想出不同的方法)
生1:我把這塊積木放在地上就看見了。
生2:我把這塊積木轉一下就看見了。
生3:我站高一些就看見了上面的面。
師:如果這塊積木不能轉動,你們前面說的方法就不行了,這時該怎么辦?(學生利用自己身邊的材料動手操作探究)
師:如果我們能把長方體積木上的面請出來和我們面對面玩那該多好呀!快想想辦法呀,怎樣才能請下來呢?
生4:老師,你把長方體的下面與黑板貼在一起,沿邊兒描出長方形。
(教師在黑板上示范描出長方形)
生5:把長方體放在紙上面,用手將紙沿長方體的邊折出痕跡。(師請該生面對全體學生操作示范,同學們紛紛點頭稱贊)
生6:把長方體放在紙下面,沿紙邊兒描出長方形。
師:很有想法,你真會思考!
生7:我把長方體放在橡皮泥上重重按一下,就出現一個長方形了。(掌聲自然地響起來)生8(補充)放在手臂上印一下也會留下長方形的痕跡,因為我以前的手被同學咬過會留下牙齒的印。
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請出”積木上面的面時的那種無拘無束,天真無邪,讓我們在笑過之后,有了更多的思考:怎樣把師生的生活經驗自然地融入教學過程,完成知識的建構,讓知識“活”起來?如何走進童心,給他們更健康、快樂的學習生活,使他們能數學地思考, 讓學生的情智能自由自在地放飛,從而領略到這山還望那山高。
二、還給學生探究權,另辟蹊徑再創造
課堂教學中教師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學生先獨立鉆研問題,然后在教師指導下展開交流活動,通過學生思維的相互碰撞,使問題得到解決,并從解題過程中得到方法論啟示,建構起自己對知識的理解。使得教學活動是向學生展現 “活生生的”數學研究工作,而不是死的數學知識,學生在探究中深入領會并掌握內在的思維方法,提高再創造的能力。
兩次送培到不同鄉村,教學《小數乘整數》的第一課時,我特意把例1“0.8×3”你是怎樣計算的?改為:你能用哪些方法來驗證得數2.4元是合理的?激起學生探究的欲望,學生主動參與方法重建,課堂上學生冥思苦想,交流時躍躍欲試,第一次教學學生創造出:“把0.8元看作1元,3個0.8元就比3元少6角,所以是2.4元。”這種方法看似與豎式計算關系不大,但給同伴介紹了估算小數乘法的案例,對后置小數乘小數的檢驗起了很大作用。
第二次教學我給足時間讓學生探究,一會兒各種答案紛紛出籠,除了談到書本的三種方法外,有的學生還從乘法與除法互為逆運算的角度得出2.4÷3=0.8,有的學生用畫圖表示結果,學生會用小數的意義來說明0.8×3=2.4,已經深入理解了小數乘整數的算理,學生儼然是最好的老師。這樣組織教學,學生創造性的翅膀才可以迎風招展。
三、當好學生引路人,水到渠成顯微妙
數學學習要引發學生數學方法重建,就得相信學生的學習潛能,盡最大可能給學生創造主動、自由、開放、富有挑戰與創造性的學習機會,是我們當下乃至未來數學課堂的大勢所趨。方法重建對教師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源頭活水,課堂還給學生對知識的重新建構,教師在備課中就要形成一套自己的方法論系統,因此,適度的后退、放下、傾聽、轉型無疑是需要的,但必要的堅守,尤其是基于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深刻理解與恰當教學化處理后的堅守,顯然不可忽視。
老師與眾不同的思維,造就了學生可貴的創新精神,在教學中,教師是“弓”,學生是“箭”。我們要將學生既化作“弓”,又化成“箭”,使學生箭在弦上,蓄勢待發,從而產生對課堂學習的向往與期待。適當放權,啟發思考,恰當引領,當好學生學習的助手,讓數學方法論的重建成為可能。
【作者單位:福安市坂中中心小學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