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敘英
2016年4月,在第22屆現代與經典全國小學數學教學觀摩研討會上,我有幸聆聽到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副校長,著名數學特級教師華應龍老師的《閱兵中的數學故事》一課。這一課,顛覆了我傳統的教學觀念,讓我不禁感嘆:原來還可以這樣上數學課!
一、我們不是在上課,我們在講故事
【教學片斷】
導入:師生共同觀看2015年9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視頻片斷。
師:今天這堂課,我們一起上一節閱兵中的數學故事課。我想,上完今天這堂課,你再看閱兵的時候,感受一定不一樣……
師:這堂課,我們分享三個故事。第一個故事“破解‘51之謎”,第二個故事“為了神圣的那一刻”,第三個故事“當坦克踩上俄軍的腳跟”。
一直以來,數學課被冠以枯燥乏味、抽象難懂的頭銜,究其原因,數學課以理性思考為主,缺乏趣味性。在《閱兵中的數學故事》一課中,華老師以大閱兵為背景,圍繞閱兵中看到的各種精彩瞬間產生思考并引發成三個有趣的故事,采用講故事的形式來上數學課,使數學課變得有趣,耐人尋味。
二、我們不是在講故事,我們在解決問題
華老師《閱兵中的數學故事》一課,將數學問題嵌入故事,使原本平白直敘的數學問題充滿了戲劇性和傳奇色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多了許多樂趣。
1. 打開學生的思維空間
【教學片斷】
師:三軍儀仗隊派出51名女儀仗隊員首次參加受閱。怎么會是51名?想象一下,可以怎樣排?
生:我認為可以5人一排,排10排,還有一人是領隊。
師: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生:我認為有兩人是領隊,剩下的49人排成一個7×7方隊。
師: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生:我認為每排17人,排成3排。
華老師提了一個簡單的隊列問題,因為51的特殊性,使學生產生了各式各樣的隊列方案,并且每一種方案都有理有據。打開了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的多樣性。
2. 增強學生的反思意識
【教學片斷】
PPT出示:旗手腳尖到將軍腳尖6米,將軍腳尖到第一排士兵腳尖6米,后面14排士兵都是前一排腳跟到后一排腳尖0.9米,士兵腳長0.3米。
師:你能不能出畫出線段圖?
生:
師:根據線段圖,你能不能獨立算出方隊的長度。
(師巡視學生解題過程,發現學生中出現了很多不一樣的答案,于是要求學生離開座位,相互交流,討論這題到底怎么算。)
師:誰來說:“我剛開始是怎么錯的,現在是怎么想的?”
生1:我原來是這樣想的:(6+0.3)×2+14×0.3+13×0.9=28.5米,多算了旗手和將軍的腳長。
生2:我原來是這樣想的:6×2+(0.9+0.3)×14=28.8米,多算了一位士兵的腳長。
生3:我原來是這樣想的:6×2+(0.9+0.3)×(14-1)=27.6米,少算了一位士兵的腳長。
師生小結:6×2+0.3×14+0.9×(14-1)=27.9米。
當華老師將計算方隊長度所需數據呈現給學生后,學生在獨立思考完成計算時出現了多種錯誤答案。于是,華老師當機立斷,讓學生離開座位相互討論,討論完畢后再進行交流匯報。在交流過程中,華老師指名了幾位剛開始算錯討論過后又算對的學生,并要求他們按照“你原來是怎么想的,現在是怎么想的,原來錯在哪兒?”的模式進行交流匯報,著重讓學生找出自己的錯誤原因,增強了學生的反思意識。
三、我們不是在解決問題,我們在發現生活中的美
【教學片斷一】
師:為什么一排士兵是17人?不是18人?三軍儀仗隊每排有17人,英模部隊方隊每排有25人,為什么每排人數都是單數?
師:張部長告訴我,每排人數是單數,就有一人在正中間,整個隊伍從前面看上去,具有左、中、右的對稱美。真是不想不知道,一想真奇妙。
【教學片斷二】
師:為什么“旗手腳尖到將軍腳尖,將軍腳尖到第一排士兵腳尖都是6米,不是7米?”
生:士兵跨一步是75厘米,如果間隔是7米,除不盡;如果間隔6米,算出來正好跨了8步。
師:旗手過了正步線,再過8步,將軍到了正步線。將軍過了正步線,再過8步,第一排士兵到了正步線。將軍喊口令“向右看”是一個四拍,士兵喊口號“一、二”是一個四拍,合起來正好是八拍。間隔6米,正好走了8步,8步正好是一個八拍。如果不是整步數跨過去,閱兵還美嗎?
華老師通過“為什么每排士兵人數都是單數?”和“為什么旗手腳尖到將軍腳尖和將軍腳尖到第一排士兵腳尖都是間隔6米?”兩個問題,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的對稱美和節奏感都與數學有關,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華老師通過《閱兵中的數學故事》一課,不但鞏固了學生之前所學的數學知識,還引發了學生無限的思考與想象,在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又讓學生獲得了“數學源自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有數學的地方就有美”的深刻體驗。
【作者單位:江蘇省汾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驗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