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利峰
學習,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認為音樂教學方法是以“教音樂”為宗旨的,教師的教學目標也往往只停留在“幫助學生順利地學會教材規(guī)定的內容”,教學中往往只是硬性地灌輸一些專業(yè)性很強的繁瑣的理論知識,讓孩子們去枯燥乏味地練唱歌譜,以為這樣學生就能很準確地演唱歌曲,不會出現(xiàn)走音跑調的現(xiàn)象了,從而也就完成了教學任務。可久而久之卻往往會導致孩子們對音樂課的厭惡甚至是畏懼,特別是對練唱歌譜部分有的甚至是到了“談譜色變”的程度,識譜教學往往成了音樂教師的教學難點。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轉變學生對識譜的畏懼心理,繼而再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奇心強、可塑性大的特點,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引導學生積極認、聽、唱、記進行有效的識譜教學。
一、加強游戲教學,弱化“厭煩點”
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增強教學內容的游戲性,將枯燥的知識傳授和抽象音樂符號變?yōu)樯鷦拥挠螒蚪虒W,既滿足了學生好動好玩的特征,又體現(xiàn)了愉快教學,并有效地調動了學生識譜的主動性、積極性,從而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便消除了畏懼心理。
低年級可采用多種形式的游戲法,幫助學生認識音符,識別音符的唱名和時值。如游戲:“我最愛的小動物”,在教學中,我將樂譜寫在各種色彩鮮艷、形象可愛的小動物卡片上,把這些“小動物”放在“動物園”里,游戲開始后,讓學生從“動物園”一一取出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并唱出卡片上的音符,若能準確說出或唱出,就將卡片作為禮物贈予。
在進行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時值與節(jié)奏教學中,可以設計三個不同的人物形象。爺爺走路慢吞吞用二分音符表示,爸爸大步走路用四分音符表示,娃娃跑步走用八分音符表示,這樣人物的形象一下與音符的時值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了,有助于學生記憶。
中、高年級在認識唱名、音位、音高的基礎上,可進行聽辨單音、樂句的練習。曾聽過這樣一節(jié)音樂課:老師設計了“小青蛙找荷葉”這么一個游戲:請幾位學生戴上小青蛙的頭飾,邊聽音樂邊模仿青蛙跳,當跳到黑板前時,聽到老師彈了什么音,就把“小青蛙”放到相對應的音符的荷葉上,全部完成后把黑板上的音符唱一遍,然后再配上節(jié)奏連起來唱一唱,這樣學生很容易唱較長的曲譜旋律了,效果十分理想。此外,還可利用卡片組音游戲、唱名填空游戲等進行復習鞏固所學的音符。
例:三年級歌曲《小朋友的家》的教學中,我首先是讓學生聽辨1,3,和高音ⅰ的音高,再將學生的聽音和模唱設計成一個“聽音摘水果”的小游戲。將這幾個音符設計成了音樂果,先請學生認一認,唱一唱,再請學生聽辨,請學生上臺試著摘一摘水果。摘完所有的音樂果后再請學生按照這個順序跟老師接唱,最后是按采摘的順序放進火車,連貫地唱一唱,這樣學生一下子就把整個歌譜完整地唱出來了,教學效果也更理想。
二、強化聽覺訓練,把握“基準點”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音樂的各種聽覺感受能力(節(jié)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聲感、結構感、形象感等等)是審美能力的基礎。學譜的基礎也應該首先放在聽覺能力的培養(yǎng)上。聽得多了,就自然會有一些高音的感覺,有了先入為主的音高再唱曲譜,學生就會很容易掌握音準的概念。
比如,在教唱新歌前我們首先可以讓學生欣賞,以聽領先。重視“聽”的教學,強化“聽”的功能。當學生進入音樂教室時,老師就可以開始播放今天要學的歌曲音樂,讓學生先有個無意識的印象,但這種欣賞老師卻是有意指導的,是要為下一步學歌曲作好鋪墊的,而在真正要學習這首歌曲前,老師可以再安排一次有意欣賞,這屬于誘導性的欣賞,啟發(fā)學生:“剛才你們在進音樂教室時聽到的歌曲是什么情緒的?你聽了后有什么感受?”……誘發(fā)學生聯(lián)想,指導學生欣賞,從而對歌曲的情緒、節(jié)奏、表現(xiàn)的內容等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時旋律、節(jié)奏,在學生腦中也有了一定的印象,起到了熟悉旋律等作用。但一遍一遍地聽學生很容易分心,也提不起興趣。所以在聽的時候要變化多種形式,每次都要提出不同要求,在給學生美的感受的同時強化他們聽的感覺。在熟悉旋律的基礎上讓學生去唱歌譜,這樣每一位學生都會感覺很容易而且能夠很好地把握節(jié)奏和音準。
又例如在學唱一些簡短的歌曲時,在學唱之前,可先將樂曲中的旋律順序打亂,以短小的旋律為單位排列在一起,讓學生聽每組旋律的音高,再根據(jù)自己的感覺重新排列成流暢的旋律,這樣,以聽為先導,創(chuàng)編為手段,最后再演唱的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識譜能力,也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巧用“倒置”模式,解決“重難點”
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先唱歌曲再唱譜的“倒置”教學模式,將音樂知識技能的學習置于學生能夠感受到理解的音樂意境與藝術形象中,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些歌曲旋律非常好聽,學生往往在初次欣賞后就產(chǎn)生一種迫切想唱的欲望。這時就抓住學生興趣萌芽的時機,進行先唱歌再唱譜的“倒置”教學模式。這樣學生在會唱歌的基礎上,對歌曲的旋律有了一定的印象,再來學習曲譜,有利于學生識記音符的音高,也為學生學習歌譜建立了自信心。
例如:在學唱圣誕歌曲《鈴兒響叮當》時,由于旋律很熟,歌譜卻太難,所以就可以直接用聽唱法、模唱法等形式解決難點,在反復熟悉旋律后再學唱歌譜,學生明顯感覺到識譜難度降低,信心隨之增強。另外,在學生練唱歌譜時教師可以不要做統(tǒng)一要求,可根據(jù)學生不同能力做不同要求,并時刻注意他們的進步,哪怕是多唱一句歌譜的進步也給他們鼓勵、表揚,這樣孩子們就不會對練唱歌譜有壓力了。
綜上所述,我們在識譜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特點,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多應用形象化、直觀化、生動化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充分運用靈活多變地教學手方法,更有效地調動學生識譜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獲得最佳的識譜教學效果,讓學生能夠主動走進音樂,在美妙的音樂中挖掘自己的潛力,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力、審美力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從而更好地在音樂的海洋中去學習,去尋找,去探索,去創(chuàng)造!
【作者單位:蘇州市吳江區(qū)七都小學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