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是促進學生發展,減輕學生負擔,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一種具體表現。如何在把握新課標理念下,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下面結合教學實例,談談本人的點滴看法。
一、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激發學生樂學
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是有效教學的核心,沒有參與就沒有教學。如果學生沒有意愿,教師花再多的工夫也是枉然,正如西方一句俗語所言:“你只能牽馬到水邊,但不能保證它一定飲水”,因此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已成為普遍關注的一大課題。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策略很多,歸結起來實質不外兩個字,那就是要“吸引”學生。
通過做游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把游戲引入課堂,寓教學于游戲中,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自學活動中掌握數學知識。如:在教學生記大月、小月時,可讓學生拍手朗讀兒歌“七個大月心中裝,七前單數七后雙。二月是個特殊月,其他各月是小月。”
設疑問難,激發興趣。新課教學時,要根據教學內容創設一定的問題情況、新穎的教學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恰當的教學手段,教師系統、準確、抑揚頓挫地講解等都可以引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直接興趣。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設置適宜的障礙就能引發學生對知識的探索,對疑難問題產生強烈的探索意向,引起學生學習與探索的興趣。
二、注重課堂動態生成,著眼學生發展
學生學習數學就要進行思考,啟迪思維,發展智能,一直是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作為一節數學課,在滾滾而來的改革浪潮中,該堅守的是什么?應該是學生的數學思考。教師不僅要使每個學生在數學課上積極地參與外顯的活動,更要關注他們通過觀察、分類、抽象、概括、推理與交流等思維等環節實現“外顯”與“內隱”的結合。
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的共同活動,是一個動態的復雜的發展過程,具有許多的不確定性。因此教學既要有一定的組織性和計劃性,同時又要密切關注課堂中的“生成性”。例如:“認識幾時幾分”一課要求學生學會看鐘面數上字。我在教完新課內容時,本以為已大功告成,卻沒想一個學生在小組活動完成練習時,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老師,那如果分針不指在數字上,它指在兩個數字中間了怎么辦?”多么好的問題呀!這就是課堂上的“生成”,那么這時,教師該怎么做?是告訴學生“你們只要會看分針指在數字上的就行了嗎?”不!孩子太棒了!教師應該把它作為一項寶貴的教學資源來接受。要求學生:“結合日常生活,老師相信你們能自己解決問題。”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繼續玩鐘面模型,學生時而探索,時而合作交流,終于明白了:不管分針是否剛好指在數字上,只要看分針從12起走了多少個小格就是幾分。這樣學生又一次體驗到了提到好的問題與成功解決問題的快樂,積極性與創造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與鼓勵。
三、注重課堂反思,讓學生實現可持續發展
許多數學家的成長歷程告訴我們,一個人取得成功,不僅需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更需要一種自我意識和反思能力,這種自我意識和反思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滋長起來的,而是長期積淀的結果。教師設計教學不能局限于引領學生經歷知識探究發現過程,更要注重設計組織學生對探究過程的反思。在教學中,可以主動對探究方法進行調整、評價和反思,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反思學習過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效果,同時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也得到了發展,反思活動還培養了學生反思意識與反思能力,學生主動評價、調整自己的能力不斷增強,最終促進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發展。
總之,數學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中要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相信學生的能力,充分開發學生的智慧潛能,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做到“以學定教”。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各種策略,激發學生求知欲,使學生愛學;要善于創設條件,放手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發揮學習主動性,使學生能學;要注意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使學生會學,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淮安市淮陰區蔣集九年制學校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