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萍 山東濟南槐蔭區教育局
基于游戲活動促進幼兒核心素養的發展
——以槐蔭區幼兒園區域游戲活動為例
文/景萍 山東濟南槐蔭區教育局
當前,“核心素養”是教育界熱切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幼兒園的教育有自身的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游戲對幼兒的學習和成長有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上強調“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也明確提出“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可見“游戲”在幼兒園活動中的重要地位。
區域游戲活動是幼兒園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種新的教育載體,教師依據幼兒的年齡水平,結合主題活動目標創設游戲環境,把空間劃分為娃娃家、益智區、建構區、閱讀區、表演區等,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投放材料,幼兒可以自由、自主、自選地進區游戲,主動地進行操作、探索和交往。
我區2010年成立區域游戲活動教研中心小組,初期從區域環境創設、材料投放、空間布局等多個方面展開,到以課題為抓手申報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在主題背景下區域活動的實踐研究》立項結題,再到目前研究的《在區域活動中促進幼兒自主性發展的行動研究》,歷經6年,從最初關注活動區域的美觀、投放材料的精致和豐富性轉向主題區域活動與課程的整合,到基于教師觀察下促進幼兒自主性發展的策略研究,在區級層面上成立園際聯盟共同體,以骨干教師中心小組為學習共同體,以區域游戲為重點研究內容,不斷地探索、反思、實踐、提升。在踐行的過程中,老師們的兒童觀、教育觀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他們更深刻地認識到區域游戲的價值,幼兒在與環境的交互、游戲體驗中不僅獲得了知識、個性化的發展,同時對幼兒樂學善學、勇于探究、實踐創新、審美情趣等核心素養的發展,具有極大的意義和價值。

區域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核心素養思維導圖
學齡前幼兒的審美感知的特點具有直覺性、整體性和同一性,審美情趣的培養要依賴于長期的藝術熏陶、藝術活動的實踐和審美環境的影響。
我區禮樂佳苑幼兒園注重在區域活動中落實與增強《中國學生核心素養》中的“審美情趣”,以區域活動為載體對幼兒進行審美情趣的培養能使幼兒內在心靈在美的節奏中和諧發展,對幼兒審美感知的增強,藝術知識、技能與方法的積累都有積極的意義。
1.通過區域環境讓幼兒感知生活中的美。
幼兒的世界應該是美麗的,浸潤在美的環境中,幼兒也會變得懂美愛美。禮樂佳苑幼兒園注重在區域環境中引發幼兒對美的感知,首先體現在環境空間的拓展上:班級、走廊、過道、戶外活動場地都是區域活動的空間資源,豐富多樣的材料分隔、裝飾區域,讓環境有藝術性且富有美感:柵欄、吊飾、麻繩、彩帶、干枝、珠子,為幼兒營造了一個個相對獨立、開放、可變、通透的活動區空間。教師創設時又賦予了每個區域不同的風格:中藥鋪古香古色,娃娃家淡雅溫馨,藝術手工坊色彩大膽艷麗,大型沙畫池在船錨、海星、貝殼、藍色紗幔襯托下散發著海洋氣息,戶外大型建構區也在綠樹掩映下色彩跳躍,這些都深深感染著幼兒,讓其在溫馨童話的色彩中快樂地游戲。此外,老師們還依據主題及幼兒年齡特點提供游戲環境,圖書角故事《夏洛的網》深深地打動著孩子們,于是老師就將圖書角布置成了夏洛——小蜘蛛的“家”,懸掛繩網及“夏洛”的圖片,讓整個區角充滿了童話的色彩,深受孩子們喜愛。濟南是泉水名城,造型別致的民居古亭、精雕細鑿的石橋、清澈的泉水……處處散發著濃郁的文化氣息。因此,在區域環境創設時,老師們也充分考慮到將泉城元素滲透在環境創設中,“泉城茶館”——用KT板制作古樸飛檐,手工刻出花紋,用麻繩彩綢制作茶幌,配合泉城老街老巷、名泉的老照片,添上大碗茶,營造出溫馨、古典淡雅的感覺,仿佛時光倒流。這一切都讓幼兒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得到充分的激發。
2.運用區域材料讓幼兒感受美。
幼兒的興趣來自于材料,發展更依賴于對材料的操作。因此在美術區中用豐富的材料替代紙張創作,比如:生活中廢棄的鞋子、衣服、瓦片、磚頭、管子;自然界中的樹根、樹葉、樹枝;餐桌上的蔬菜、水果,都成為了孩子創作的材料。這些材料或大或小,從平面的紙變為立體的物品,并且很多材料都具有特殊的紋理,比紙張作畫更有質感,更能充分激發幼兒美的體驗和創作興趣。用豐富的材料代替畫筆:小班幼兒借助雪花片、菜葉、小汽車、彈珠、抹布、海綿刷、噴水槍創作,玩的“不亦樂乎”。這些奇異的繪畫工具讓小班孩子的創作變得輕松有趣,實現了畫筆不能達到的功能,充滿了輕松快樂與創想。開放式的活動,讓孩子充分感知、潛心觀察、樂于探索,成為了活動的主人,充分激發了幼兒生成美、創造美的能力。
3. 在活動形式中讓幼兒展現美。
區域活動為小組化的活動形式,活動中具有層次性,為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進行自由選擇提供了空間,同時幼兒間的互相介紹與交流也是他們感受美、展示美的重要途徑。區角活動中的積極互動能讓存在個體差異的不同水平的幼兒都得到一定水平的提高。能力弱的孩子在模仿和欣賞同伴作品時提高了美的欣賞力,同時在受到同伴幫助中獲得一定的創造美的啟迪;而能力相對較強的幼兒在幫助同伴的過程中通過介紹自己的作品也提高了展示美的能力,在體驗互助的愉悅情緒中更有興致去創造美。如在美工活動“線條去旅行”中,需要幼兒自由繪畫線條,交叉構成各種形狀,幼兒再根據形狀進行添加想象繪畫圖案。因為幼兒水平不同,老師在區域指導時發現水平弱的幼兒只能簡單地在圖形上添加牙齒、耳朵或眼睛構成小動物等圖案,就有意識地引導幼兒進行同伴間的互動與欣賞,使幼兒最后呈現的作品的豐富性得到了很大提升。在美工區手工制作“彈簧小人”中,怎樣折疊紙條才能讓小人“彈起來”是活動的難點,結果有的孩子小人的兩條腿的長短差異很大,操縱小人時缺乏彈性,教師就選取成功的作品,讓區域中的幼兒一起觀察、分析,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點:紙條折疊的長度與小人腿部的長度與彈性有直接關系。
探究亦稱發現學習,是學習者在學習情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性學習。幼兒對周圍事物疑慮萬千,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幼兒問題的源泉,幼兒迫切想要知道答案,有著與生俱來的探究欲望。杜威說“兒童具有調查和探究的本能”。可見,幼兒理應有自主探究的權利,教師更應創造有效條件保護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的想象力,鼓勵幼兒大膽嘗試,幫助幼兒主動、有效地解決問題,培養探索精神。學習性區域游戲是以“幼兒的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的活動,是促進幼兒個性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為培養幼兒勇于探索的精神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我區演馬佳苑幼兒園通過科學實驗活動在區域游戲中的有針對性的探索,激發了幼兒體驗探究過程、建構基礎科學知識的能力,為促進幼兒養成良好的科學素養奠定了基礎。
(一)區域游戲活動中對益智玩具的探索,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激發了幼兒大膽嘗試的欲望
在區域活動中,豐富的材料投放給幼兒提供了看看、摸摸、想想、做做的機會。幼兒不斷利用手中的材料發現問題、獲取經驗。因此槐蔭區演馬佳苑幼兒園將幼兒喜歡的魔方、飛疊杯、T字謎、智慧金字塔、四子棋、六面圖、拼圖、孔明鎖等益智玩具投入到各班的益智區以及走廊公共區域。幼兒可以隨時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益智玩具進行探索。
魔方是益智玩具中的“人氣王”,幼兒從最初毫無頭緒的翻轉,到嘗試根據步驟圖示探索,再加上老師富有童趣的語言引導,看似復雜的魔方,在孩子們的手中一會變成“小花”,一會變成“小魚”,當神奇的魔方逐漸被幼兒掌控,幼兒開始大膽嘗試還原六面魔方。那種成功解決問題的驚喜之情溢于言表,激發了孩子們勇于探究的愿望。已經學會六面的孩子還當起了小老師,耐心地給小伙伴講解,合作的快樂和團結的力量在此亦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孩子們并不滿足于學會,而是喜歡不斷挑戰,掌握了某種益智玩具的玩法后,孩子們還會主動給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在最快的時間內還原魔方;棋類游戲如何能用最少的招數戰勝對手;T字謎還能拼擺出哪些造型……這種敢于挑戰的勇氣正是核心素養科學精神所需要的品質。益智玩具的探索給孩子們提供了獨立思考、敢于動手嘗試的機會。正如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的: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讓孩子學會自己學。
(二)區域游戲活動中對科學實驗的探索,提高了幼兒問題解決的能力,培養了探索精神
科技水平關乎著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及綜合實力。幼兒好奇、好問的天性以及通過親身經歷獲取經驗的特點,使科學實驗成為孩子們感興趣的活動。從幼兒園開始進行科學教育,不僅是提高全民科學素養的需要,更關系到民族的興衰和人類的未來。槐蔭區演馬佳苑幼 兒園致力于培養智慧型兒童,非常重視科學探究,并在益智游戲的基礎上鼓勵幼兒動手實驗。希望幼兒通過親身的嘗試、實踐,揭秘生活中的科學現象,萌發愛科學的品質。
區域游戲時間是幼兒進行科學實驗探索的大好時機。磁力探索、浮沉的秘密、視覺停留現象、酸堿反應……幼兒在對材料直接感知和具體操作的過程中,仔細觀察,發現問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激在動手“做”的過程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催生智慧。隔著紙片,磁鐵還能吸附鐵片嗎?帶著這樣的疑問,幼兒玩起了“磁鐵迷宮”,不僅成功地找到了出口,還了解到磁鐵的磁性可以穿透一定厚度。幼兒通過嘗試連接完整的電路,探索讓小燈泡亮起來的秘密,并在探索的過程中知道導體和絕緣體。通過紙橋承受積木塊的探索,了解拱橋分散力的作用。當幼兒把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在一起,不僅看到了大量的氣泡,還用這種辦法給氣球“充了氣”……
《指南》中指出: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幼兒在活動中表現出的積極的態度和良好的行為傾向是終身學習與發展所必備的寶貴品質。要充分尊重和飽和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俗語說:“授之以魚,莫若授之以漁”,孩子正處于人生最重要的啟蒙時期,孩子感興趣與否,決定了孩子學習的積極精神。“興趣是第一老師”,興趣是孩子們不斷探究他們所生存的這個“未知”世界的動力源泉,是開展各項活動的前提和保障。因此,不管是為發現和滿足幼兒的直接興趣“生成”的活動,還是培養激發幼兒間接興趣“預設”的活動,都是受幼兒歡迎的,是幼兒當前需要的,有益于幼兒積累經驗,能適應于幼兒發展的活動。
(一)區域中的“悅”生活
早期閱讀能激發幼兒的學習動機和閱讀興趣。早期閱讀為幼兒提供參與多種藝術實踐活動的機會,圍繞一個閱讀作品,可以組織多種藝術活動,如表演、畫畫、剪貼、唱歌等,幼兒因此獲得機會去使用藝術工具,熟悉各種藝術形式,學會藝術表演經驗,重要的是,讓幼兒從中發展了藝術想象力和濃厚的學習藝術的興趣。槐蔭區實驗幼兒園在閱讀區針對該區域中孩子的表現及其幼兒的年齡特點,推出了“好書推薦”環節,本周的推薦書目是經典童話故事《白雪公主》,老師聲情并茂的講述,故事中憨態可掬、心地善良的小矮人,顏值高、心無芥蒂的白雪公主,詭計多端的王后……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的情節處處帶孩子在童話中神游。自此,《白雪公主》繪本在孩子們手中相互傳閱,他們愛不釋手。女孩向往自己就是美麗的公主,男孩們崇拜英俊的王子和自在的小矮人,這種難以掩飾的情緒,被老師捕捉到了。于是,教師提議對故事進行表演,不僅能滿足幼兒的直接興趣,并更好地幫助幼兒理解、體驗故事內容。開啟了孩子們的“悅”生活。
(二)表演區域中的“興”表演
“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這是莎士比亞的一句名言。學習興趣是孩子產生學習積極性的主要原因,心理學家認為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每種事物和從事某項活動的意識傾向。興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產生愉快緊張的心理狀態。幼兒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就能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從而獲得更多的知識。遵循這樣的規律,跟隨并捕捉孩子的興趣點,從《白雪公主》表演開始……
首先,從無聲到有聲。教師在閱讀繪本的基礎上,提供“白雪公主”視頻,視頻中人物栩栩如生,從聲音、動作到表情,有聲的演繹再一次激發了孩子們表演的欲望。教師借此請幼兒先表達自己對角色人物的理解,然后教師進行提升,孩子們對怎樣去表演已有了初步的把握。其次,從說到唱。通過前期練習,孩子們已經掌握了角色主要特征和對話,怎樣更好地讓角色鮮活起來,孩子們想到在表演白雪公主時,讓公主跳舞、轉圈、采花,公主變得更加美麗動人。由此延伸到七個小矮人,讓他們排著整齊的隊伍,唱著歌謠,快樂地上山勞動,每一個演繹,每一次創造想象,都讓故事變得更加生動,表演變得更加有趣,孩子們的熱情被一次次點燃。然后,從有聲到有色。美工區中,我們以“白雪公主”表演秀為主題,提供了多種材料,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設計制作表演服裝、頭飾等。孩子們的熱情一直延續到家中,帶來媽媽的披肩當做“王后”的披風,爸爸們做好了小矮人的勞動工具送到幼兒園,“公主”精美的發卡,“王后”奢華的王冠,小矮人的工具包等。特別是小矮人的面具制作,開展了一次“面具設計競標活動”,喜歡的孩子們都來參加“小矮人面具設計”活動,最后由全班孩子們進行評比,選出七個競標的作品,作為七個小矮人的面具。在每一個活動、每一次設計中,孩子們的興致和想象力充分得到綻放,孩子們的參與熱情空前高漲。最后,表演大放送。表演區孩子們制作的道具,自己挑選的音樂背景,聲情并茂的演繹,讓表演舞臺更加繽紛靚麗。我的舞臺我做主,我的表演我綻放。
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社會參與,重在強調能處理好自我與社會的關系,養成現代公民所必須遵守和履行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個人價值實現,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發展成為有理想信念、敢于擔當的人。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認為教育首先要教人做人,他說:“小時候有愛人的行為,到了成年也就會愛人民、愛祖國。”由此,幼兒社會性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 “誰不說咱家鄉美”——區域里的“家鄉天地”
教育學家杜威說:“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結合幼兒階段的年齡特點,情境性創設成為角色游戲的基本形式。以槐蔭區大金新苑幼兒園為例,該園所重視人文教育、強調愛國情懷滲透,利用公共環境和公共區域空間打造了愛家鄉、愛祖國主題性環境,創設“芙蓉街”家鄉主題性區域,讓幼兒足不出戶,體驗泉城小街的熱鬧非凡,品嘗家鄉小吃的豐富美味。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倒映著嫩葉粉荷的蓮花池鏡面吊飾文化長廊,創設了濃郁的家鄉文化環境,一路走來,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靈巖寺等濟南名勝盡收眼底,深厚的泉城文化蘊育著孩子們對家鄉的熱情,利用無聲的環境給孩子們隱性滲透了家鄉的物產、人文,泉城文化得以體現和傳承,幼兒的文化自信感悄然蔓延。曲徑通幽,終于到達了泉城名街“芙蓉街”,油旋兒、大麻花、盤絲餅、鍋貼等各色小吃匯集于此。
新型濟南小吃——烤串,也在這里現身,服務員按照客人的要求,動手制作不同的烤串和小吃,杜威的“從做中學”教育理念蘊含于此。孩子們分色扮演著顧客、廚師和商販,叫賣聲、砍價聲不絕于耳,社會交往能力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建立。區域游戲源于社會經驗、基于生活體驗、高于真實情景,在情境角色里,孩子親身體驗到家鄉的風土人情,又創造性地玩出了新花樣,如:結合國慶主題活動——手工制作國旗活動,芙蓉街的“老板”創意想出了吃包子送國旗的新型營銷手段,在培養愛國情懷的同時,鍛煉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在這樣的環境熏陶下,幼兒的情感就會逐步拓展到富有社會意義的情感,知道家鄉美,家鄉好,從愛家鄉延伸到愛祖國的教育。
(二)“我愛我的祖國”——區域里的“祖國版圖”
對幼兒進行愛國啟蒙教育,從小培養幼兒熱愛祖國,萌發“我是中國人”的自豪感,是幼兒園德育的重要內容。在槐蔭區大金新苑幼兒園的區域里,利用祖國版圖造型,打造穿梭墻游戲區域,孩子們在祖國版圖的懷抱里來回穿梭、游戲,了解不同地區的版圖特點和地理位置,知道中華崛起之版圖浩大,作為中國人的驕傲感油然而生,幼兒在儲備知識的同時,體驗到游戲的快樂。
在民族主題區域“最炫民族風”中,結合幼兒發展的階段性和連續性特點,以多民族為主線,貫穿了不同層次的區域游戲內容:從小班認識不同民族文化、民族服飾,到中、大班角色扮演,體驗不同民族舞蹈,感受不同民族活動,層層遞進,深入淺出地滲透了不同的特色民族文化,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得以傳承,孩子們在這樣的氛圍里游戲,雖然這些與祖國的概念并不直接相聯系,但這種愛正是愛祖國的情感基礎。
以上從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等幾大核心素養,和大家分享了我們槐蔭幼教在幼兒園階段如何培養幼兒核心素養的一些初探。我想,正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總則中所指出:“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幼兒園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我們必須根據教育部所印發的《關于全國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來調整幼兒教育的價值取向,明確幼兒所應具備的基本品格和關鍵能力,為培養全方面發展的兒童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