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亭
團體心理輔導是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成員在共同的活動中彼此進行交往,相互作用,使成員能夠通過一系列心理互動的過程,探討自我,嘗試改變行為,學習新的行為方式,改善人際關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一般說來,同一年齡段的學生,他們的心理發展基本上處在同一水平上,他們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自我意識及情感活動的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大體呈現出一種普遍性和規律性。學校通過開設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課,可以使同一年齡段中小學生的心理素質能整體性地得到發展和提高,并可預防因缺少必要的關注、疏導而可能發生的心理不適應、心理障礙甚至是心理疾病。不過,如果誤用、濫用和盜用團體輔導,卻會帶來負面的效果,如使團體成員蒙受傷害,學習錯誤的行為,加深其自卑感和挫敗感等。因此,在進行團體輔導時,要不斷充實團體輔導的專業知識,仔細推敲各個環節的設計,以實際問題為出發點,組織和實施有效的團體活動。以下是我在設計與進行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中的一些嘗試和思考。
一、創建接納、安全的團體氛圍
根據處于各個成長階段的小學生的發展特點而進行團體心理輔導是一種非常棒的成長方式,個體在團體中經歷各種體驗,或是回憶,或是分享,或是挑戰,或是尋求支持,或是獲得接納等等,在這些體驗中,個體獲得支持或者成功的體驗,能夠得到成長、改善適應和加快發展。依托這個出發點,心理老師在設計完團體輔導活動之后,還需要考慮到一系列實施過程中需要重點考慮的點。第一點便是團體氛圍的構建。
我們都知道,當孩子學習走路的過程中摔倒時,最需要的是媽媽的懷抱。孩子在媽媽的懷抱中找到了安全感,這種安全感能夠驅散摔倒帶來的恐懼和挫敗感。同樣的,學生在學習各種嘗試活動,也強烈需要教師給自己帶來安全感,需要教師為自己提供接納的成長氛圍。
由于團體輔導活動課并不是小學教育中的常態課程,往往需要心理老師通過團體招募、教師推薦等方式組建團體,導致團體成員來源于學校的很多個班級。另外,游戲環節中,因為性別不同,男生和女生對牽手、組隊這些活動安排比較排斥,常常會影響活動的進行。因此,我在設計團體輔導活動課時,第一階段的設計原則都是創建溫暖的、安全的、和諧的團體氛圍,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受關注的,自己的任何嘗試都是獲得接納的,從而主動向身邊的人伸出自己的手,與他們一同游戲。主要的嘗試活動有:
1.將“團體契約”改為“我們的約定”
規則是死板的,學生在校學習,每天都要遵守各項規定,他們內心里對規則是非常排斥的。雖然不得不遵守規定,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卻被大大地打壓了。將“契約”改為“約定”,去掉了規則的強制性,增加了其情感性,讓學生明白,大家是在遵守一個“浪漫的約定”。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這就像小時候“拉鉤約定”一樣,讓他們有了情感的投入,同樣具有約束力,是對他們的一種信任,相信他們能夠做到。這樣可以大大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進行集體性的簡單活動
如《感受合作的魅力》一課的設計中,活動課前段部分設計了“接長龍”、“大風吹”和“馬蘭花開”這一系列的活動,這些活動簡單,易操作,能夠讓所有人快速參與進來,同時幫助創設安全、溫馨、開放的活動氛圍,來幫助打破學生之間最初的沉默,消減陌生感和參與活動的緊張感,讓學生們能夠放開來,全身心投入到活動中。同時,領導者也可以通過這些活動了解學生的一些基本信息,以便更好地組織活動。這個環節之后,原本陌生的學生們很快融入到了一起,并表現出對本節接下來活動的強烈期待。
在這個階段的設計和活動過程中,我充分感受到:和諧融洽的活動氛圍本身就是一種積極的心理輔導過程,同時也是整個心理輔導活動的良好開端。
二、了解潛在、當前的團體需求
由于從未接觸過團體輔導,小學三年級學生很容易對團體輔導產生誤解,即認為團體輔導活動課就是游戲課,就是單純的玩。因此在小學三年級學生中實施團體輔導,就必須要了解團體成員當前所處的發展階段和成長訴求,這也是團體輔導主題的重要來源和設計主線。如交朋友存在障礙的學生團體進行社交技巧訓練,為他們提供豐富的人際互動和模仿及演練的機會,較易獲得顯著的成果。
在了解團體潛在需求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的難題是,三年級學生年齡較小,接觸的知識和外在刺激有限,因此很難將自己的需求表述清楚。處于這個年齡段的學生的另一個特點是模仿學習,他們經常會學習別人的行為,將別人的需求當成自己的需求。在進行團體輔導的過程中,我發現最有效的需求了解方式是直接對他們進行觀察或評估,包括課堂中和課堂外。例如我的班上有一位女生在課堂上從來也不愿意說話,哪怕是老師提問,她也不敢說出一個字。于是我對這位女生產生了興趣,在課后我觀察到,不只在課堂上,在課后她也很少跟同學交流,甚至被同桌欺負了也不敢告訴老師(據家長反映)。以這位同學的問題為原型設計了《輕輕松松交朋友》《大聲說出來》等團體輔導課,重點放在團隊建設上,比如自行組建團隊(教師有少部分干預在里面,確保分組相對平均)、設計團隊標志(包括隊名、個性口號、成員代號等)、團隊完成一幅畫、團隊協作制作并走上風火輪等活動,讓學生們在團隊融合中感受到隊友的支持,體會團隊合作的快樂,慢慢驅散人際交往的恐懼,變得愿意與別人親近。
三、設計體驗、成長的團體活動
團體輔導活動課的主要目的不是讓學生了解一些理論和心理學知識,而是讓學生在游戲中獲得成長的能力,讓學生真正行動起來。因此,團體活動的重要設計原則之一即是滲透方法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教師最好是能夠組織學生在課堂中,就將所學的東西與身邊的事情聯系起來,這樣他們在課后才有可能會用這些知識來解決自己的問題。
1.重視具體方法的講授
如《認識自我》一課中,在活動中學生體驗到對自己認識的不足。需要注意的是,我的團體中是一群三年級學生,他們不僅對自己認識存在不足,還對認識自己的方法有著很大的盲點,他們的知識儲備和社會經驗都決定了他們無法從單純的體驗中自行獲取認識自己的方法。這個時候就需要老師對學生進行具體方法的傳授,讓他們根據具體的方法來學習認識自己。
2.重視群體力量的調動
“眾人劃槳開大船”,群體的力量是非常大的。一個問題出來之后,教師要能夠調動全體的力量來幫助解決問題,這不僅僅是能夠使得問題很快解決,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在遇到困難時要學會尋求別人的幫助。如《認識情緒》一課中“小小煩惱盒”的設計:在活動進行之前,讓學生把最近一周內發生的一件讓他們最不開心的事情寫下來,回收到煩惱盒里;之后,老師從煩惱盒里隨機抽取“煩惱”,讓大家一起給出意見,試著解決煩惱盒里的問題。
3.重視所學知識的運用
由于團體輔導活動課的周期比較長,學生每周或者每隔一周才能上一節課,學生在課上所學知識很容易發生遺忘。因此,在解決問題具體方法講解之后,通常會緊跟著問題情境,目的即在于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當場運用,強化他們對知識的認識,同時也讓他們學習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解決中。
4.重視學生情感的接納
作為心理課的一種形式,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課中也常常會伴隨著學生的情感流露。如在《我和爸爸媽媽》一課中,有位學生在分享中無意提到了班上一位同學爸爸媽媽離異的事情,那位同學頓時淚如雨下,全班像炸開了鍋一樣,交頭接耳,議論紛紛。那位同學明顯受到了傷害,這個時候教師就需要立馬停下來,把注意力轉向受傷的同學做簡單的處理。我在這里并沒有運用過多的言語,而是給了那個孩子一個擁抱,拍了拍她的肩膀,告訴她:“你是一個好孩子,爸爸媽媽的決定與你無關。”在遇到諸如此類敏感的問題時,教師尤其需要重視對孩子的接納,讓他們感受到,無論出現了什么樣的問題,在這個群體里都是安全的,受到接納的。保護學生是每一位心理老師的責任。
團體心理輔導被稱為“神奇的圓圈”。一群人圍坐在一起,經過幾次密集的互動,每個團體成員都會產生一些積極的改變,更適應,更快樂,更健康,更和諧。對于成長中的青少年來說,團體心理輔導可以幫助他們認識自我,理解他人,溝通改善,增強適應,排除困擾,提升能力,增進身心健康。筆者在接觸學校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的這幾年中,充分感受到了作為一名心理輔導老師的幸福和快樂,與學生一同游戲,一同游戲,一同成長。
【作者單位:連云港市蘇光中心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