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佳辰
課堂教學質量,反映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藝術,直接影響學生的情緒和學習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心理學知識,把握學生思想的發展變化,找出心理障礙問題存在的原因,抓住要害,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使學生自覺地努力完成預定的學習目標。將心理學運用于教學中,應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教師要善于多方了解、全面掌握學生的情況
研究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缺點和錯誤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會導致他這樣做。學生在課堂產生問題行為的原因主要有:學生對教學產生厭煩情緒,尋求其他的刺激而違反課堂紀律;學生學習過于困難,害怕失敗,尋求發泄的途徑;個別學生因成績較差,又希望老師與同學注意自己,承認自己的存在,不惜以身試“法”,違反紀律,以吸引公眾的注意力;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方法上存在缺陷,或缺乏客觀公正地對待學生,誘發學生課堂上的問題行為。了解了這些原因,有利于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促進師生在認知和情感等方面的溝通,積極協調師生的心理狀態,變課堂的消極心理狀態,為積極的心理狀態。在發現缺點和錯誤時,也要看學生的優點,從優點和長處的一面啟發學生發揮自己的積極性,促使學生認識自己。學生在認清自己分清是非之后,就會發揮長處,改變自己的不足,從而向好的方面轉變。
二、教師要善于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師生能以舒暢,愉快的心情投入教學和學習,形成積極的課堂教學氣氛。
1.理解、寬容學生
教育過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關系是師生關系。在師生關系相互作用的過程中,老師應該是學生的良師益友,關心尊重學生,愛護學生。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理解和寬容學生,學生自然就會把老師當成知心朋友,向老師敞開心扉,說出心里話。這樣師生心靈就容易相通,學生的逆反心理也就少了,知識的傳遞暢通無阻。以心換心,以情育人,師生關系更加親密。
2.平等對待學生,與學生真誠交流溝通
教師應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與學生真誠地交流。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良性情感的傳遞者,教學中要成為學生的好朋友,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溝通交流,去贏得學生的喜愛和信任。創造一種寬松、和諧的教育氛圍,對于不同的學生,都要做到一視同仁。即使是對問題學生也不要去諷刺、挖苦,也要給予信心和鼓勵。要了解每個學生的心理特點。不應無區別地對待每個學生,不能忽視學生的個別差異。教師要了解每個學生的長處,也了解學生的不足。對每個學生要建立適當的期待,在課堂中給予他們不同的機會。
3.教師要善于虛心聽取學生意見,給學生以鼓勵和信心。在學習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會產生許多不同的意見、想法,作為教師不應該去斷然地否認他們的觀點。不小看這些學生的想法,應給學鼓勵,鼓勵他說出自己的想法,正確地引導他們。總之,教師必須加強自身修養,關愛尊重和理解學生,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使學生產生樂于接近的心理。
三、教師應掌握較為全面的科學知識,提高教學能力
在信息化時代,學生要更加學會學習;教師也不能老是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現,而應教學相長,在工作中同時也要學會學習,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素質。教師要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知識,學習本專業和相關專業的新知識、新理念,學習掌握新的教育教學手段,提高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教師業務水平的高低,教學能力與教學方法的好壞直接影響課堂心理氣氛。教師對教材要有深刻的理解,充分掌握學生的程度及個別差異,講課準確、清楚、新穎、生動,就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的心理狀態處于最佳水平。若教師的教學照本宣科、枯燥無味、廢話連篇、拖泥帶水、矯揉造作,就會使學生學習興趣下降,產生厭煩情緒,降低學習動機,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
四、教師要善于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興趣是一個人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作為內驅動程序系統中積極活躍的心理因素,對于學習起著催化劑的作用。一個人對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在實踐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學習興趣能使學生對學習全神貫注,孜孜以求并樂此不疲,成為推動學習的動力。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受兩種因素的影響:一是學習材料本身存在一定的趣味性,學起來津津有味,愛不釋手。二是學習者感到有必要學習某些知識,因為這對自己的將來或對社會都有好處。在學習過程中,這兩種興趣能使教學具體生動,讓學生明確學習對個人及社會的意義,加強對學習的將來結果的了解,增強學習的毅力和恒心。以知識的力量強化學生學習的興趣。知識的實際運用會使人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從而對有關的知識學習進一步加深興趣。因此,教學中應時時注意生動的時事和現象,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認識和解釋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或者創設一定的情景,在教材內容和學生求職心理之間制造一種“不協調”,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景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不協——探究——深思——發現——解決問題的過程。把需要解決的問題有意識地、巧妙地置于各種各樣符合學生實際的知識基礎之中,在學生心理上造成一種懸念,從而使學生的注意、記憶、思維凝聚在一起,以達到智力活動的最佳狀態。讓學生實際應用有關的知識,這樣,就更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
總之,要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始終保持旺盛、飽滿、高昂的學習情緒,其關鍵點,需要教師將心理學知識恰如其分地運用于教學。教師只有把握了學生的心理變化規律,有針對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熱情,讓學生完全投入學習氛圍當中,從而達到優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