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宇
幼兒園專題活動區具有較全面的教育功用,在專題活動區里,每個幼兒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和需要的活動,按照自己的學習方式和發展水平,自主選擇內容和活動伙伴,主動進行探索、學習,體驗到快樂、成功和自信。我園是新辦園,專題活動區的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我們應該如何定位本園的專題活動區呢?通過查閱現有的文獻資料、觀摩周邊幼兒園專題活動區的設置和活動組織,我們發現專題活動區往往會流于形式,許多老師也不愿意帶幼兒進區活動。我們陷入了迷茫和困惑,問題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在對孩子活動的觀摩中我們發現了以下幾點:
一、幼兒園專題活動區容易出現的問題
1.活動內容重復、互相割裂
專題活動區的創設和班里開展的班級區域游戲內容比較雷同,因此,孩子們的活動興趣不高、游戲方法缺乏創新。同時,專題活動區相對獨立,與班里組織的活動主題和內容沒有有效銜接,有些內容完全處于割裂的狀態。
2.材料投放層次性、目的性不強
在專題活動區里,有限的空間、有限的條件創設,很難讓幼兒根據自己和伙伴的不同發展需求進行活動。材料單一、不夠新穎,缺少層次性難以滿足幼兒需要,引發不起孩子主動探索、操作的興趣,從而阻礙了活動的深入開展。
3.活動時間不足,流于形式
許多專題活動區和幼兒班級活動室相隔距離較遠,除去在班級內整隊、上下樓梯、教師做必要的安全提示時間外,幼兒真正在活動區內活動的時間其實是所剩無幾的。教師們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往往也是走馬觀花、流于形式,不能夠深入地引發幼兒探究。
怎么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專題活動區獨特的教育功能呢? 我園擁有數個大型的專題活動區,空間廣闊,為幼兒充分活動提供可能,為幼兒自主發展提供保證。我們嘗試從解決上面的問題出發,探索幼兒園專題活動區的設置和活動組織,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孩子們:既然是孩子們的游戲,那孩子們究竟想玩什么、想怎么玩呢?通過學習、研討,最終確定從“觀察孩子喜歡玩什么”入手,嘗試進行主題背景下幼兒園專題活動區建設的研究?,F以“紙之趣”主題為例,談談我們做的一些新的嘗試和探索。
二、幼兒園專題活動區的調整策略
1.合理定位,科學劃分區域
在專題活動區,孩子們最喜歡玩的是什么?在開展“紙之趣”主題活動時,孩子們通過玩紙發現:紙在水里浸泡可以變成紙漿,他們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紙漿活動對于空間的要求很高,在幼兒園的班級區域很難開展,而專題活動區規模更大,正好符合我們進行紙漿創作的要求。于是,在充分考慮到專題活動區和區域活動的價值與優勢基礎上,我們對專題活動區重新進行了定位:在班級區域中不方便開展的主題活動內容,在專題活動區開展。
當老師們分別和班級的孩子談起專題活動區可以開展紙漿活動時,孩子們興奮極了,通過查找資料列舉了出來:各種各樣的紙、搗紙漿的工具、顏料……當問到還需要什么時,孩子們卻回答說:“我們可以在班級材料區找一些瓶子,到時去專題活動區造型?!本瓦@樣,在大家的設計和共同參與下,創意美術室就成了孩子們進行紙漿創作的小天堂。最后,我們根據各班活動主題和孩子們的興趣,分別在美術創意室創設了“紙漿制作”“染紙漿”“塑型”“紙漿畫”“創意紙漿”等。我們發現,通過跟隨孩子游戲的腳步而創立的創意美術室,更符合孩子的學習與發展水平,孩子們在活動中的積極性、主動性會更強。
2.立足自主,動態調整活動材料
專題活動區的活動內容確定了,那么幼兒園各個班的活動如何安排?這里的活動又該如何與班級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呢?在討論中,老師們認為:班里的活動區都是孩子們自己選擇、自己做計劃,那么專題活動區也可以嘗試由各班的小朋友自己來做計劃,然后和其他班的伙伴們一起游戲。在嘗試中我們發現,這種方式竟意外地推動了班級內活動的開展,不但豐富了專題活動區的活動,也豐富了班內的活動。
為了激發幼兒在活動中的自主性,在主題開展中,我們沒有將各個專題活動區的活動內容和活動材料固定下來,而是追隨孩子的興趣及時進行調整。如,在美術專題活動區的材料區,我們提供開放式、低結構的游戲材料:紙、瓶子、紙板、盒子、瓷磚、木片等,孩子們在進行紙制品創作時,用紙筒做女孩的身體和手臂,把許多報紙卷成的紙條綁在一起變成女孩的裙子。可是找不到合適的材料做臉蛋,在游戲后的討論中,孩子們認為應該用圓形的紙蓋子做臉蛋,這樣不僅形象逼真,而且輕便易粘貼。于是孩子們就自發圍繞圓形的紙蓋進行了收集,逐漸豐富了專題活動區的活動材料。通過不斷調整和豐富,逐步推進幼兒自主游戲的深入,促進幼兒的和諧發展。
3.線索引入,巧妙激發班級活動
在主題活動中,專題活動區與班級區域活動、集體活動之間是一種“形散而神聚”的關系,表面看來,他們之間可能是彼此獨立的,但這些彼此相對獨立的活動之間卻貫穿著一條“線索”與“靈魂”。正是這條活動線索,在很多情況下可以將那些本來看似不相關的活動串聯起來,激發與促進了專題活動區、區域活動、集體活動之間的積極互動。如,在“紙之趣”主題活動中,創意美術室的紙漿創作、紙制品創作,科學發現室的打定滾球游戲、再生紙,班級區域的剪紙、撕貼紙等活動。開始時,不同活動之間可能彼此獨立,但在教師將“收集紙——認識紙——運用紙——紙創作——……”這樣一個活動線索引入活動時,就將原本互不相關的各種活動緊緊聯系在了一起,激發與促進其積極互動。
通過集體活動、班級區域活動、專題活動區活動等不同形式的相互作用、相互補充,更好地幫助孩子們對紙有深入的了解,激發其深入探究紙的興趣,促進幼兒各智能的全面發展。就這樣,專題活動區、班級的活動就流動起來,它從班級內“流”出來,又“流”回到班里。在流動中,孩子們的經驗也變得豐滿起來。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主題背景下,只有將專題區活動和班級活動有效融合,盡量減少或避免教師的“教”,才能更好地激發幼兒的自主探索學習。如今我們跨出了建設的一小步,但對于主題背景下專題活動區的組織、開展與引導仍需要我們長時間去研究,在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中不斷優化。
【作者單位: 蘇州吳江區思賢(機關)幼兒園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