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應弟
審題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和先導。審題能力是一種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識水平為基礎,更需要有良好的讀題習慣、有效的思考方法為保證。這種能力的獲得需要有一個學習、積累、反思、鞏固、發展的長期過程。引導學生會讀題、會審題是數學教學中不可缺失的一個環節。培養學生審題能力,促進學生理性思維能力的提高對于學生提高學習力具有長遠的意義。那么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審題能力呢?
一、讀一讀,其義自見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閱讀是學生通往知識世界的一個最重要的窗口。”可見閱讀課本和練習不僅是一種學習方法,也是一種好的學習習慣。要學好一個新知識首先要求學生會讀懂內容,會“讀”才能“懂”,才能學好,所以要注重培養學生閱讀課本和練習的習慣。小學生雖然閱讀有了一點基礎,但是他們不懂得這個道理,忽視閱讀課本或題目,往往做練習或測試時還沒讀懂題目的意思就匆匆作答,或者想當然,依照自己的意思篡改要求。
讀題是審題的第一步。數學中的讀題不僅是掌握數學語言的前提,而且更是理解數學題目題意的必要措施。從一年級開始,首先要讓孩子們明白如何分清每一題的分界,以免把后一題的要求用前一題去完成。其次,要讓學生們自己試著讀題,防止他們讀題像“小和尚念經”一樣有口無心,要讓孩子手指著題目一字一字地讀,這樣能避免他們在讀題時漏字、添字,有時是響亮地齊讀,有時是嘴巴一動一動地默讀。最后,在指導孩子讀后題時,讀后指名讓孩子說說題目的意思,如果發現孩子對題目的意思理解不到位,就需要引導孩子再把題目讀一遍。如果我們在每次練習時能做到有意識地滲透讀題方法,指導學生如何來讀題,孩子們對讀題也會更加關注。比如,一、二年級學生經常會碰到圖形和文字相結合的題目,并且有的數據不能直接從題目中看出,如這樣一題:“32顆紐扣一共可以釘多少件上衣?”好多學生面對這樣的問題會不知所措,甚至會說:“這道題目只有一個條件,不能做的!”
因此,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會引導學生學會看圖,并能夠完整地描述題目的意思。讀題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對文字、符號、圖標等感知、理解并形成在圖表、圖像、符號及文字之間的流暢切換,讓他們走好數學審題的第一步,在充滿童趣和數學味的閱讀中成長。
二、圈一圈,明確重點
審題的方法即在讀題的時候找出關鍵詞、重要詞,并且在讀的時候要重點詞重點讀,做題的時候要把關鍵詞圈出來。例如,在教學“比多比少”一課中,有這樣一道題:“京廣中心大廈是北京市目前最高的摩天大樓,高206米,它比中央電視塔約矮196米。你知道中央電視塔有多少高嗎?”在題目中“它比中央電視塔約矮196米”這句話是逆向敘述的,很容易給學生的思考造成障礙,又由于二年級的學生容易把問題簡單化,因此很容易把這一道題錯解成206-196=10(米)。因此我指導學生審題時緊緊抓準“它比中央電視塔約矮196米”這句關鍵句進行審題,具體可分為以下三步:第一步,讓學生在題目中把這個關鍵句圈出來,并認真地讀一讀。第二步,把相關條件補充完成,使題目明朗化。把“它比中央電視塔約矮196米”補充成“京廣中心大廈比中央電視塔約矮196米”,并說一說誰比誰高,誰比誰矮。第三步,變逆為順。把“京廣中心大廈比中央電視塔約矮196米”改成“中央電視塔比京廣中心大廈約高196米”,最后進行解答。這樣經過對關鍵句的分析與深入,條件讀順了,數量關系也就理順了,學生解答起來自然順手。讓學生對題目中的一些關鍵詞句進行推敲,對其中的關鍵詞句進行圈點,從而巧妙突破題目的難點。如此訓練,孩子們的找關鍵句子的能力將會不斷地提高。
三、比一比,同中求異
數學是一門思考性很強的學科,但通過對比練習也可以形成一定的解題技能,讓學生在對比練習中思維得到鍛煉,形成一定的解題技能。某些題一些表面的現象會掩蓋事實本身,給學生的解題帶來影響。如 “一塊梯形麥地,上底與下底的和是90米,高40米。求這塊麥地的面積。”學生對這一道題無從下手,沒有幾個會解。原因何在?課后,筆者找了幾名學生了解。學生說:“老師,您不是說了,要求梯形的面積,要知道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這一道題的高是知道的,但是上底和下底是多少并沒有告訴我們呀!”這時,我才恍然大悟,當學生對解題方法熟練掌握時會形成思維定式。因此,在對一個知識點的教學有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后,就要出一些擾亂學生思維定式的題目,促使學生進行正確審題。
四、問一問,理解深刻
質疑的過程是學生逐步理解問題的過程,也是思維能力發展、自學能力提高的過程。因此,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在數學中的問題意識。要求學生學會在審題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課堂上或是作業中,對于同一道題,不同學生思路不同,方法不同卻“殊途同歸”,自然包含著學生各自不同的獨創因素,即創新意識,對于學生敢于另辟蹊徑的做法、想法,我們教師應該及時給予肯定、表揚。培養學生審題能力與認真審題的好習慣還需要老師做好以下幾點:
1.布置的作業少而精
小學生由于年齡小,手腕肌肉未發育完全,長時間書寫會疲勞、厭煩,況且過量的作業會造成學生厭惡學習,即使做了,也馬虎了事,甚至引起作業時思維堵塞等現象,因此,在數學學習中,我們盡量控制作業時間,我覺得一般不超過15分鐘,所以老師布置的作業都要有針對性、目的性,要少而精,作業要求必須明確。
2.提出明確的作業要求
例如:答句寫完整,數字寫清楚,分數線等于號用尺劃等。雖然這些都看似小事,但教育無小事,事事皆教育。同時,小學生模仿能力強,教師工整合理的板書,也會直接影響學生,學生會像老師那樣字跡工整地認真書寫。可見,教師無小節,節節皆楷模。因此,教師要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上,必須言傳身教,起楷模作用。
總之,在教學中應該重視數學審題的過程和方法指導,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有力的幫助,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讓學生感悟數學學習的魅力,享受數學學習成功的樂趣。
【作者單位:灌云縣同興中心小學 江蘇】